杭州市“十三五”治堵方略研究
2016-08-15包海娟
文 包海娟
杭州市“十三五”治堵方略研究
文包海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房价高企、雾霾围城、资源紧缺等“城市病”对杭州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杭州市委市政府对缓解“城市病”问题一直态度积极,“十三五”时期,更是将治堵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提高交通出行能力
以“快捷出行、高效通勤”为立足点,重点推进“两网一库”建设,构建地铁、隧道、快速高架、地面干道为主动脉的现代化“立体交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根据城市动态、产业布局及时完善地铁建设计划,全面完成轨道交通一期、二期以及市域轨道富阳线、临安线建设,基本完成轨道交通三期建设,到2020年形成250公里轨道交通骨架网络,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0%以上,实现地铁网与高铁网、城际铁路网“三网融合”。加强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实现火车站、机场等区域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互联互通,确保客流疏散方便快捷。推进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建设,有效补充和延伸轨道交通网络。拓展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加密城市快速路网和支路微循环路网,加快形成“二环四纵五横九延两连”快速路网,打通“内畅外联”关键经络,快速疏解出入城车辆,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加快完善快速路与城市路网衔接节点,完善道路、地铁沿线人行立体过街设施,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规模匹配、快慢有序、便捷高效的城市路网系统。科学建设停车场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上、地面、地下空间,设置停车楼、立体车库、停车场、停车库等,稳步推进市区停车立体化。重点布局建设城市公共客运枢纽、入城口、景区和轨道交通站点“P+R”换乘等四大类型停车场,将私人交通、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组合成有机的客运运输整体,鼓励市民就近转乘公共交通。实施全社会智慧停车工程,推广实施停车诱导系统和标识标牌建设,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和各类停车场库错时共享。着力打造公交都市。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坚持实施“双限”政策和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减少上路机动车数量,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依法治理交通违法违规等“添堵”行为。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为补充”五位一体的都市公交体系。推动“智慧公交”升级,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到2020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以上,建成国家绿色交通发展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
有序疏解城市功能
借鉴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杭州应积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开发模式,加快新城新区建设,有序引导老城区职能和人口向新城新区等外围扩散。制定城市功能疏解目录。以制造业、专业市场、教育、医疗、行政事业单位等领域为重点,按照“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的原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综合考量疏解的原因和因素,在现有城市规划布局基础上,制定城市功能疏解方案和目标,出台疏解功能目录或清单,依据轻重缓急,合理制定疏解计划,使老城区由过去承担的所有城市功能向功能分区合理布局转变。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攻坚行动。优化和完善土地出让金分配、10%留用地等配套政策,充分激发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坚持多拆少建、拆旧还绿的原则,严格控制老城区开发强度,城市功能疏解腾出的空间,着重考虑加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公园绿地、文化及体育活动场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统筹规划建设新城新区。积极推动老城区优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向新城新区布局,超前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老城区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向新城新区延伸布网,鼓励人口向新城新区聚集,引导人口均衡布局。严格落实城市开发边界政策,防止城市“摊大饼”。
规划建设地下城市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紧抓轨道交通建设契机,以打造“地下城”为目标,使交通、市政、商贸、人防等各项城市功能在地下相互融合。以地铁线路为骨干形成地下空间主要脉络,老城区以地铁站点为节点,实施地下通道联通工程,构建舒适、连续的地下人行系统,提升地铁辐射范围,开发地下空间商业价值,减少地面人车矛盾;新城核心区、外围区域中心积极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开发模式,推进地下连片综合开发,努力提升地下空间建设水平。注重城市重要节点、综合体、楼宇、绿地、广场等城市重大设施与地下空间之间的连通整合,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地下地上空间叠加功能和综合效益,推动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大力推进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完善地下人防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灾能力。
作者单位:(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