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稳定是国民经济基本面稳中有进的重要标志

2016-08-15马建堂

杭州 2016年4期
关键词:失业服务业经济

文 马建堂



就业稳定是国民经济基本面稳中有进的重要标志

文马建堂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国之要,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李克强总理强调,“就业至关重要,稳增长就是为了稳就业、保民生”。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德英法2015年失业率分别为5.0%、6.1%、5.2%、10.2%,整个欧元区高达10.4%;金砖国家中,南非、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为25.5%、5.8%、7.1%、6.9%。2015年,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稳定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深入实施稳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就业成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一大亮点和坚实支撑。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跑赢GDP增速,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也巩固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因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民过上富强文明的生活,而就业是收入增长的基础,是社会稳定之锚。只有就业稳定,收入才能稳定,经济社会也才能稳定。

我国就业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总量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就业能保持稳定相当不易。这主要得益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施“双创”战略,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以服务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推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等。

简政放权改革,有效带动了创业就业。行政审批事项的持续减少,不合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等,让政府更好归位,使市场更大发力,在“为创业兴业引路、给企业发展松绑”上立了大功。8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由14.2%降至6.9%,而城镇新增就业呈上升趋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15年比2010年增加了210万。尤其是,近两年市场主体的增多,特别是以“先照后证、三码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便利了大众创业,激发了社会创业热情。去年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2万户,对于城镇新增就业的增加和失业率的稳定功不可没。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了近两成的高校毕业生,解决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失业人员再就业。

“双创”催生了一批小微企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双创”的政策,全面推进“众创”、积极推广“众包”、立体实施“众扶”、稳健发展“众筹”,改善了小微企业的创业环境,发挥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果。近两年来,新登记的企业90%是小微企业,开业率和活跃度都在60%以上,成为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2014年末,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达16867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3667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比重提高7.3个百分点,2015年上述势头继续延续。一些地方小微企业成为招聘主力军,比如,上海2015年上半年小微企业用人需求占全市招聘市场的60%以上。

服务业比重上升,成为就业的最大吸纳器。2012年,我国服务业在增加值上首次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城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达到42.4%,比2012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据有关部门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服务业约为制造业的1.3倍,超过1300人。服务业快速发展,再加上经济规模的扩大,目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达150万人,而2008年之前不足100万,单位GDP增长带动就业显著提升。

就业政策持续发力,成效明显。《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电子商务、快递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办法的出台,推动了服务业拓展升级,吸纳了更多就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政策不断丰富,解除了创业者后顾之忧。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和各种社保补贴等援企稳岗政策,预防了失业,促进了就业。

稳定就业仍是“稳中求进”的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动能转换“接续期”,确保就业稳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双创”战略、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等,将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放缓,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任务艰巨等因素,有可能引发新的失业。化解产能过剩、处置“僵尸企业”、“机器换人”等,可能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大学生就业供求不匹配、自身期望偏高,农业现代化加速、吸纳能力减弱,也将会形成新的失业群体。综合判断,2016年新增就业岗位在1000至1300万之间,而全年将有770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30多万的留学归国人员和200万左右的往届毕业生叠加形成1000万人左右的高学历就业大军,与其它就业群体竞争就业岗位,已失业人员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工作的压力不容忽视。面对这种复杂形势,我们要统一思想,多策并举,把稳就业作为稳经济的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要继续深化改革创造就业机会。简政放权等改革,促进了传统就业,带动了新型就业。不当“上班族”,不用“朝九晚五”,而是开网店、自由撰稿等,这些“非传统”就业形式愈发受到“90后”青睐,缓解了就业压力。保持这一势头,需持续深化改革,在“放”的方面,继续“瘦身”权力,实行“清单”管理、“先照减证”等;“管”的方面,切实提高效率和质量,更好地为“放”创造条件;“服”的方面,提供更加便于企业发展、群众办事创业的优良环境。

要切实支持创业创新带动就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活了,就能带动更多就业。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放心创业的新机制。通过税费减免和金融支持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便利。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创业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要进一步促进就业的社会公平。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就业审查机制,通过法律约束用人单位设置入职限制,消除就业歧视。推进就业中的机会平等,推行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在用人制度方面改革。引导企业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改变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的用工模式。

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改变教育和社会就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鼓励支持政策体系,通过各项优惠措施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和农民的培训,使他们在城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加大政府投入,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给予各类社保补贴。

要努力实现增长、就业良性互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加快服务业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通过产业、财政、税收、投资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

(本文转载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系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有删减)

猜你喜欢

失业服务业经济
失业保险金领取使用指南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失业预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