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雕塑在圣彼得堡城市建设中的影响
2016-08-13杨羿枫
摘 要:纪念性雕塑作为城市雕塑的主要形式,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圣彼得堡纪念性雕塑的题材、形式以及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与探讨,体现纪念性雕塑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景观标志以及精神引导这两方面的作用。阐明纪念性雕塑不仅仅具有独立的形式美感,也具备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纪念性雕塑;城市景观;精神标志
雕塑作为圣彼得堡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艺术形式而存在,而纪念性雕塑则是这些雕塑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所谓纪念性雕塑,是指雕塑本身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再现,以及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塑造,来弘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崇高的理想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纪念性雕塑带领人们从艺术中了解过去,感受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作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屹立于城市之中。同时,纪念性雕塑除了在精神上对历史有延续外,雕塑本身在创作形式上,也要与周围的环境与建筑相互协调,最终对城市景观建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位于俄罗斯的西北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有俄罗斯的“北方首都”之称。然而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首先要归功与它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座城市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在1712年时,圣彼得堡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俄国的首都。在这之后的两百多年里,它作为俄罗斯帝国最重要的城市,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个城市中,有著名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伊萨基辅教堂。也有世界级的著名院校列宁格勒大学及列宾美术学院,更是培养出了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级的文学家。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座堪称上帝艺术品的城市,也曾受到过战火的洗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在这次战役中,圣彼得堡城被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围困了长达九百多天。在这种绝境的情况下,圣彼得堡人仍然依靠着他们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信心守卫着整座城市,直到最后战役胜利。这次惨烈的战役,带给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居民巨大的财产损失与精神摧残。在战争胜利之后,已被战火洗礼的城市需要重新建设,经过战争摧残的人民也需要重新恢复精神与希望。当务之急,必须要把城市的景观建设与精神建设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解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基本需求;其次,从城市精神建设的角度出发,使人民能尽快从战火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且把战时军人的优秀精神继承和发扬,作为这个新生城市的灵魂继续传承下去。对于这些问题,在苏联政权建立初期,列宁就签署了《纪念碑宣传计划》,这个计划的签署与整个俄罗斯在二战后的城市规划有着密切关系,这个计划号召苏联的艺术家们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之时,在城市的街道与广场上设计安放以战争或者战斗英雄为题材的纪念性雕塑,这些雕塑除了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可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景致外,还能把战时英雄们无畏、勇敢与坚韧的精神传承下来,给后人以纪念与激励的作用。
然而,在圣彼得堡这座战后重建的城市,随处可见形式各异的纪念性雕塑,这些雕塑遍布在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它们形式虽然各式各样,但是总会有一个永恒而又统一的主题——纪念战争。在这些雕塑里面,当属《列宁格勒英雄保卫者纪念碑》最具代表性。这组大型紀念性雕塑屹立于莫斯科大街的胜利广场之上。广场的主要规划设计与雕塑的制作是由前苏联著名的建筑师С.Б别兰斯基(С.Б Сперанский) ,В.А卡缅斯基(В.А Каменский) 以及雕塑家М.К阿尼库申(М.КАникушии)共同设计完成,这组大型群雕之所以如此著名,首先与它整体的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胜利广场的选址位于莫斯科大街的南端,这个位置是联通圣彼得堡普尔科沃国际机场与圣彼得堡市区的必经之路,把广场的位置选在这个地方,就是把整个的广场与雕塑作为圣彼得堡市的门面向大家做了一个展示,最直观地告诉大家圣彼得堡市的精神与文化。而广场的两侧分别是普尔科夫饭店与俄罗斯电子研究所两栋相互对称的高楼,分落在广场的左右两侧,从空中俯视,两栋高楼与广场本身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性构架,再加上贯彻这个等边三角形莫斯科大街主干道,以及周围以这个广场为中心点向外呈发射状的大小街道,令人不得不佩服苏联建筑师们对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从最宏观的广场外轮廓型到与两栋大楼之间的位置关系,已经作出了完美的规划设计。而就广场本身而言,我个人认为广场的出彩之处就在于《列宁格勒英雄保卫者纪念碑》这组大型的群雕与广场之间的位置关系,疏密有序,且具有很强的视觉引导性与前中后呼应性。胜利广场本身是个椭圆型的对称构图,所以就要求这组群雕的布局位置也需要对称摆设,一来是为了与广场作出呼应,二来对称式的构图能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庄严肃穆。但是,对称式的摆放难免会使广场构图显得呆板,艺术家在雕塑本身的设计上,可谓费尽了心思。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来看,整个群雕的组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也就是广场最前方的左右六组巨型群雕,这六组群雕左右各三组为一排,分置于广场前方的左右两侧,分别名为《飞行员与水兵》《士兵》《狙击手》、《城防》《搬运铁道的人们》《挖战壕的人们》。在题材方面,这五组雕塑分别以不同的视角纪念和还原了战时士兵与人民为了保卫家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时刻提醒着观看者不要忘记先人们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作出的牺牲。在位置的排列上,六组雕塑分为两竖排,以前宽后窄的放射式构图安放于广场两侧,这种放射式摆放形式本身已经打破了常规对称平行的呆板规律,而且这两排雕塑在外轮廓形上保持基本对称的情况下,每组雕塑在人物动态设计上都有着不同,巧妙地在控制好轮廓型对称的前提下加强了雕塑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在这六组雕塑的后方则是整个雕塑群的第二个层次,两尊名为《胜利者》的巨人雕像,这两尊雕像所刻画的是圣彼得堡的工人与战士,工人手拿锤子,战士握着步枪,他们昂首挺胸,目视远方,与身后高耸入云的英雄纪念碑相互衬托,显得格外庄严,令人肃然起敬。英雄是需要敬仰的,因为他具有代表性与引领性,代表着一种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引领着数以百万计的圣彼得堡居民坚持着先烈们所留下的光荣传统。这第二个层次也形成了整个广场雕塑群的视觉中心点,首先因为这两尊《胜利者》雕塑在高度上已经超越周围的其他雕塑以及建筑物,而他们身后的方形花岗岩纪念碑更是高达48米,所以在纵向的视觉上已经与周围的景观拉开了主次关系。而从空中俯视来看,广场周围放射式的街道,它们的放射圆心,与广场椭圆的圆心是一致的,就是这两尊《胜利者》雕像以及这座巨型的花岗岩纪念碑。
而在这座英雄纪念碑的后方,则是雕塑群的第三个层次,一个下沉式的圆形广场,广场中央,是一组约有3米高的横向6人群雕,名为《挽歌》,这组雕塑主要表现的是二战围城时期圣彼得堡人所经历的磨难以及死亡。同时也在提醒着人们,除了缅怀已逝之人外,更要居安思危,不要忘记过去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此外,在视觉方面,建筑师和雕塑家为了让广场与雕塑的层次更加丰富,特意在地平线以下设计了这个下沉式的小型广场,不仅能拉开广场的纵向空间关系,在横向的椭圆广场中又套有小的广场,也使得广场的内外层次极其丰富,此外还有小广场中的《挽歌》雕塑,无论是在广场层次设计上,还是在雕塑的空间布局上,都显得非常协调。
从以上对广场和雕塑的设计来看,建筑师和雕塑家们能够把建筑的安排、街道的走势、广场的外形设计以及雕塑设计的形态与布局,从纵向和横向、平面与立体多个方面作出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规划,并且把雕塑的题材与形式美感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统一起来,由此足以看出建筑师和雕塑家高超的专业技艺以及掌控能力。
纪念性雕塑本身是一个静止而又沉默的艺术形态,但是它对圣彼得堡的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从现实意义上看,雕塑本身与广场相互协调,而广场的设计又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呼应。这样的建设形式就能以雕塑为视觉中心,把周围的环境、建筑和景观整体的协调和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规律、有秩序并且设计感极强的城市景观建设区域。而更重要的一点,从精神意义上看,纪念性雕塑把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了起来,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把前人的优秀精神和品质继承和延续了下来,作为圣彼得堡不朽的精神标志,屹立于城市之中。
作者简介:
杨羿枫,2014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雕塑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