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地区地域文化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16-08-13骆梁笑刘婧超
骆梁笑 刘婧超
摘 要:在不发达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依托该区域的地域性文化。目前,城市景观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景观不仅要用形式表达,更需要用独特的历史文化来表达。地域文化是区别不同地域的关键,受自然地域及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及乡镇的分布特征复杂多变,产生了不同的景观,这种区域性的景观标志着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特色人文的景观。热贡地区,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该区域拥有多民族和谐共存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大自然创造的独特自然风貌。通过对热贡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及特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区域独特的自然风貌、宗教文化及民风民俗对县域、城镇、乡镇、村庄等范围的聚落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热贡地区;地域文化;聚落分布
“热贡”位于美丽富饶的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地区,是青海省乃至安多地区著名的文化名城及藏传佛教中心。以藏族文化为主体,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点之一。热贡地区在青海省甚至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宗教文化,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丰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古朴的村寨民居等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研究区聚落形成原因
热贡地区从古至今村镇分布沿隆务河及其支流向点状分布延展。由于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水量充沛,是人类理想的居住之地。因此河谷地区是同仁主要的人口聚居地,同时也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村落保留下来。村镇聚落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隆务河谷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利于生产生活的生态、气候条件,对聚落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隆务寺的发展、影响、扩大等宗教因素以及隆务十二部落的形成与稳定,是隆务河谷聚落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传统聚居点的布局与山、水等自然要素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并体现出以宗教建筑为核心,以居住村落为外围衬托的独特景观风貌;安多藏区的宗教中心,因此,人口聚集较快,同时孕育了地方民族文化和艺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热贡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其村镇聚落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景观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日益增进,地域文化景观是区别各研究区域的核心,区域建设与发展应基于其所处自然条件与不可忽视的地域文化因素对研究区进行的建设与改造。热贡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是区域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传统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则是区域景观形成的地域人文因素,两者共同构成“以隆务河谷为轴的热贡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轴”主体框架,缺一不可。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的差异,让每个城市都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因而,地域文化是区域景观的核心灵魂所在。
二、研究区聚落分布特征
(一)县域
阿米夏琼山和阿米德合隆山屹立在隆务河东西两侧,是热贡地区的主要人类聚集区。一条以水为主的生态轴和一条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轴,将整个县域中的村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体。热贡地区人民世世代代沿隆务河谷聚居,城镇、村落大都沿河分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形成了一条沿隆务河延展的景观生态轴线。同时,同仁县多民族聚居,藏、汉、回等不同民族的宗教活动也以此为基础而展开,几百年来形成了一条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景观文化轴线。
从自然环境来看,河流将山、城紧密联系在一起,城边有山,山中有城,水蜿蜒曲折其间,寺院则为核心处于城的最高点。
从民俗文化来看,热贡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为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形成了三个文化集聚区:隆务镇宗教文化古城区,北部古文化遗址区,吾屯、年都乎热贡艺术及宗教文化区,成为热贡文化史的缩影。
从人口和乡镇分布的密度来看,县域的乡镇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疏、中间密的格局,中部沿隆务河流域部的乡镇及村庄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且均匀,东部、西部为牧区,地广人稀。
(二)城镇
热贡地区的县城为隆务镇,沿隆务河发展形成以河谷及宗教为基础的南北走向格局。河谷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区域中居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条件,宗教的发展为区域中居民带来了良好的精神生活。形成了以中山路为横轴,以德合隆路、夏琼路为纵轴,以文化广场为中心的城市总体框架。隆务镇基本为带形城市,即以老城为基础,向北、向西发展,重点在北。整个城市可分为,中心区、北区、西区、老城(南区)及隆务寺院区四大组团,既有分工,又相对独立。
位于隆务河谷地带的其他传统村落,如郭麻日、年都乎、铁吾、多哇、牙什当等,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较慢,现基本完整保留了传统风貌和格局,是原汁原味的传统遗存,除具备上述隆务镇朴实、稳重的风貌特色外,还具有古老、神密、形态完整的风貌特色。
(三)乡镇
热贡地区辖2个镇(隆务镇、保安镇)、9个乡(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依山傍水,点状分布其间。在自然环境上,河流风光带将山、城紧密联系在一起,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边有水。在视觉景观上,城中,城外处处可观赏以寺院为核心的古城(村)之雄姿。在风格面貌上,城(镇)村落以山、水为形象为基础,以寺院、城(村)特色为主题,山城协调融于一体。
对于隆务河谷地带上的城(镇)、村落,山、水与城,早已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由此,隆务河谷地带特有的“山、水、城一体”格局,成为融自然、人工、人文环境于一体的典范。隆务河谷地带城市、乡镇的发展模式,特点为:山前卧城,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前有水,城不压山,水不淹城,山水城一体,城(村)融于自然中,山水城保持均衡、協调的关系,相得益彰。
由于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热贡地区县域内各乡镇的分布类型分为带型乡镇、集中型乡镇、分散型乡镇三大类。
1.带型乡镇
位于河谷地带,受地形影响较大,沿隆务河及道路分布,城镇成带型分布。曲库乎乡居民受隆务河影响,临水而居。由于河宽度太大,不跨河发展。 瓜什则乡,海拔较高,交通便利,国道或公路穿过其居民区,生产生活区和寺庙都在公路两旁,使得乡镇形成带型格局。双朋西乡受地形影响和道路分隔,居民区分为南北两片,逐渐也成为一个带型乡镇。年都乎乡位于隆务河谷底,人口较多较集中,村镇沿中心商业街成带型分布。年都乎寺则位于东北边,也成为一个小中心,藏民绕寺而居。多哇乡海拔较高,人口稀疏,不仅沿河的一侧发展,而且沿国道一字排开。
2.集中型乡镇
保安镇是我国少数民族保安族的发祥地与聚居地,是同仁县的交通门户,通往东北方向其他村镇。它处在一个小盆地中,街道相互交叉,布局紧凑,形成网络,南北较长,东西稍短。虽然一条国道横穿保安镇,但并没有形成轴线,而是以集中的人口分布形成了集中型的聚落形态。
3.分散型乡镇
黄乃亥乡地形复杂,由几个距离较近的村庄组成,整个乡沿地形高低错落分散布局。一条国道穿过,但并没有形成主要的轴线和中心组织乡镇的生活。兰采乡与黄乃亥乡格局大致相同,没有几何中心,不同的是,受地形的影响,村庄有明显的界线。它海拔较高,乡民生活以牧业为主,它有一条国道穿过,但并没有形成一条主要的轴组织乡镇的生活,几个村庄就是沿着地形分散布局。加吾乡处于一个地形复杂的区域,远离河流,村庄由山脊线分割形成,没有几何中心,各自沿国道分布。扎毛乡位于山谷底部,一条国道是连接几个村庄的交通要道。它没有几何中心,没有轴线,分散布局。
(四)村庄
热贡地区自南向北随着海拔高度及温度差异,人口分布逐渐稠密。村庄的总体布局特点总结为:“依山面水、下村上寺、寺不压山、城(村)不压寺。”村庄内部格局形成“四重空间”的模式,即:由低到高依次为:“水空间”(隆务河)“住空间”(村庄)“神空间”(寺院)“山空间”。每个村落的布局是以寺院为核心控制点,村落呈环绕拱卫之势,形成了多宗教、多民族融合的城镇、村庄布局。体现了热贡地区以山水为依托,宗教文化为核心,生产生活空间为保障的村庄分布特征。这种独特的布局形态与格局特色是同仁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世代传承的载体和象征。
三、结语
城市是承载人类历史文化的巨大容器,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自然也就失去了精神维系。在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景观不断一味追求高标准、技术化,让现代城市成了一种单一追求功能性和目的性的工程化构造物。
而本文中的研究區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性格,在此基础上热贡地区地域文化作为景观设计中的的载体来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使之在便利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更具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宣传力,使热贡地区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中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使人们生活在自然、生态又有历史人文气息的环境下。在地球同一化的大背景下,需更加尊重民族内部孕育地域文化的传统习惯,找准地域文化与重构景观的最佳耦合度,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构建完善合理的文化功能性重构景观。
参考文献:
[1]同仁县志.2001年3月
[2]许家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D].河南大学,2013.
[3]乐东昭.基于行为尺度的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4]许娟.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岳忱瑞.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D].沈阳建筑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骆梁笑,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刘婧超,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