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饰的象征意义

2016-08-13曹夕蕾颉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6期

曹夕蕾 颉蓉

摘 要:利用装饰符号的象征手法进行设计的创作方式在传统民居和建筑艺术中应用较为普遍,皖南古民居中的祈福雕饰便是其中之一,其线条生动流畅,雕工精美绝伦,图案简洁明快,构图饱满,寓意深刻,内含丰富,极具特色。在题材的选取上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经典和吉祥图案,通过具有美好寓意的祈福雕饰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强化了建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使建筑和装饰之间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关键词: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饰;象征意义

皖南古民居,位于古徽州(今安徽南部)境内,多集中在山区,由大量形态接近、特色鲜明的建筑综合体构成,是徽派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外部形式以高墙深巷、黛瓦粉墙和马头墙为造型特征,细节装饰则表现为以石雕、砖雕和木雕为代表的“三雕”艺术形式。该地区历史悠久,文脉深厚,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环境形成了极具风格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形制,其中尤以西递和宏村两地最具代表性。

皖南古民居兴起于宋代,盛于明清,是随着徽州商业经济的兴盛而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并且最终成为徽州文化的载体。徽商经济和儒学文化是皖南古民居物质和精神的两大支柱,徽商文化是皖南古民居的文化内核,是徽州特有的地域文化,明清时期相传有“天下十分宝,徽商藏三分”之说,可以想象当时徽商的富裕程度。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的“儒商”,贾而好儒,见多识广,普遍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审美眼光,并且善于利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以及维系家庭和家族的关系。古徽州人遵守礼教,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民风淳朴,他们对生活十分热爱,对家庭和睦、财产聚增、子女成才和后世出人头地都有着殷切的渴望和期待,这些对现实和未来美好的期许也集中体现在皖南古民居的祈福雕饰里面。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从符号与其表征对象的关系角度,将符号划分为三种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其中,象征符号的应用最为广泛,因为象征符号研究的重点是符号所代表、指说对象的方式,象征符号可以指说对象所代表的约定俗成的因素和在一定情境中的相关解释。

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

符号的原理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代替”的首要前提便是形象的借鉴和摹仿。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符号处处可见,人类之间通过符号相互沟通和交流,符号的范畴也极为广泛:图案、标志、声音、语言、文字和建筑等都囊括其中。而象征则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是原型理论的重要概念。符号呈现出的是一种逻辑关系,象征显现的则是一种艺术型关系,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过符号学的视角,借助对典型符号的解读,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真实地还原地方文化的本源,对于探讨区域心理认知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皖南古民居雕饰中祈福装饰的象征符号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皖南古民居雕饰的种类及特点

皖南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特征是融砖、木、石雕为一体,与建筑柱梁结构进行巧妙地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技术独特、气韵生动、自成一派的建筑雕刻艺术风格。

木雕主要选用优良的木材,雕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内部的关键部位,如梁枋、梁柱、斗拱、雀替、扇窗、扇门、栏板、栏杆等细部,以及桌、椅、凳、案、几等家具的装饰表面。木雕装饰图案多为菱形、方格形、回纹形等几何图案和动物纹样。

砖雕的用料、制作非常讲究,主要是在用当地产的“千斤泥”黏土烧制的青砖上精雕细刻出图案,多用在屋脊、门罩、牌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其中的照壁和隐壁上,雕刻手法以透雕、圆雕、平雕、浮雕和镂空雕等形式为主。

石雕的制作技艺与木雕较为接近,石雕装饰主要应用在外部门罩、粉墙上的漏明窗、庭院天井的几凳、石桌、梁柱的柱础,以及大门口处的石狮、抱鼓石、石塔、桥栏杆、石牌坊、摩岩刻、碑等构件上面。

皖南古民居中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装饰简洁明快、线条生动优美、构图饱满、立意新颖,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二、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饰的题材

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饰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着固定的程式但又富于变化,按照其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构思,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雕饰的图案纹样

自然纹:如山川祥云、日月星辰等;

几何纹:如回纹、连珠纹、弦纹等;

动物纹:如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狮、虎、豹、象)、四灵(龙、凤、麒麟、龟)等;

植物纹:如牡丹、莲花、灵芝、宝相花等;

器物:如道教八宝(葫芦、宝剑、荷花瓶、芭蕉扇、阴阳板、玉笛、渔鼓)、八宝(画、钱、灵芝、犀角杯、书、珠、蕉叶、元宝)等;

人物: 如神话人物、八仙、财神、门神、寿星、侍女、童子等;

文字:如人、丁、宝、福、禄、寿、喜、财等。

(二)雕饰的表现手法

谐音法:如橘象(吉祥如意)、荷花盒子(和谐好合)、蝙蝠(福)、鹿(禄)、芙蓉桂花(夫荣妻贵)、十钱(全)十梅(美)、獾(欢)天喜(喜鹊)地、蜜蜂(封)猴(侯)等;

变形法:如万字纹“卍”代表的连绵不断和万福、五福捧寿代表的福運拱寿和吉祥祝福等;

借喻法:如佛教八吉祥图案法螺(吉祥)、法轮(圆转不息)、宝罐(福智圆满不漏)、金鱼(辟邪)、盘长(回环贯通)、宝伞(张弛自如)、莲花(圣洁)、华盖(解脱众生病苦)等;

比拟法: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寓意人格品性的清雅淡泊、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做人有品德志节、浮萍(淡泊名利)、鲤鱼跳龙门(登科及第)、天官(赐福)、八仙(祝寿)、羊(温顺)、松鹤(延年益寿)、石榴(多子)、乌龟仙鹤(长寿)、鸳鸯(恩爱)、牡丹(富贵)等。

(三)雕饰的创作题材

神兽类:如麒麟、玉兔、龙、凤等;

典故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竹林七贤等;

传说类:如神农、黄帝、尧、舜、禹、伏羲、女娲补天等。

三、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饰的符号象征意义

传统民居中经常使用一些祈福欢庆的装饰纹样,蕴含美好的寓意,使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愉快喜悦的感受,进而产生联想,也有些会利用以三纲五常为主题的儒家礼制仁爱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作为皖南古民居重要组成部分的雕饰图案取材范围广,内容也极其丰富。从功能上来看,在增加建筑和环境美感的同时,也强化了建筑的历史印记和精神特征。皖南民居雕饰的题材一般会根据徽商的政治身份、经济地位和文化品格来合理选取能够充分体现吉祥祈福和美好寓意的图案形式,如合和如意、年年有余、富贵长寿、百子千孙等图案以及二十四孝、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表现忠君思想和忠义题材的历史典故。

皖南民居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村落,是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盛极一时的徽商文化以及区域特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使得建筑形态强调宗族思想和宗族观念的紧密连接,兴起于古徽州地区的程朱理学,将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具体化,确立了族权、父权、夫权在家族社会中的地位,皖南古建筑以白墙、黑瓦、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体现出儒家等级观念的尊卑有序和内外有别。而装饰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手法表达祈福的思想,如用花瓶和如意表示“平安如意”;用佛手和寿桃的变形表示“福禄双全”;月季花插在花瓶里则寓意“四季平安”;其他的还有用谷穗、蜜蜂、灯笼的组合形式表示“五谷丰登”等。皖南古民居雕饰犹如无言的诗篇,在古代徽商言传身教的同时,作为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手段,使人们耳濡目染,教人向善,也暗含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将财富、平安、智慧和文化代代相传的殷切期望。这些雕饰在满足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道德教化目的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建筑艺术和雕饰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每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可被认知的符号体系。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解读艺术作品,从而正确地把握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符号及其所象征的含义。皖南民居雕饰纹样图案,不仅饱含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还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装饰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表现性和抽象性,有着其特有的叙事方式和文化内涵,围绕着既定的主题,并且同时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之中,装饰性符号的产生和存在才有意义。皖南古民居建筑中的祈福雕饰,普遍都采用了融各种装饰手法为一体的设计形式,这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装饰符号在营造环境和空间氛围,尤其是利用装饰符号的象征语言提升建筑与环境的文化特质和解读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将固有的建筑样式加以抽象、概括处理,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符号,可以增强建筑形象的感染力。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饰的象征性正是如此体现出来的,使人产生视觉联想的同时,唤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产生移情,乃至达到情感的共鸣,古老的民居也因此更加具有情感意义。

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见证的结果,是凝固的乐章,是地区人文传统、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的综合表现。不管是哪一种文化形式,都是象征符号和图形元素结合的理想化,又是人类本质的现实化和形象化。在符号学层面上,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文化符号系统以及符号自身,将新的视觉经验和想象力融入到符号之中,以传统而又现代的解构方式,创造出富有传统性、民族性和情趣化的崭新设计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皖南古民居祈福雕饰的符号象征意义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汪双武.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3]李幼燕.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梅根成.解读皖南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3,(07).

[5]胡倩,楊大禹.皖南古村落民居建筑装饰形成因素探析[J].山西建筑,2009,(08).

[6]刘霄峰,程玉申.建筑与环境的对话[J].建筑,2004,(02).

作者简介:

曹夕蕾,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颉蓉,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