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2016-08-13张玲
张玲
【关键词】 作文教学;结构;素材;建模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18—01
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初始阶段训练效果不佳、学生无从下笔的困惑。合理构建写作模式,将初学的学生放到写作的“学步车”中,引导着他们按照模式进行习作练习,在写作训练纯熟后,学生便可以摆脱模式束缚,创造出个人专属的“风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应该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结构建模
自从1999年全国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文中率先出现了“阿蛮”这一形象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学认识到创设新颖作文结构的重要性。时隔不久,在文章体例方面就先后出现了日记、书信、标题、回环、故事新编、辩论、产品说明书、相声、剧本、微型小说、实验报告等等创新体例。在考试作文中,除写作技巧之外,如果还能够运用一些超常规的体例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包装,便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个性化的文章体例、紧扣中心的文章布局、一咏三叹的文章结构等等,这些都是优化阅卷老师印象、提升文章层次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来掌握不同文章结构的基本特征,比如标题体的文章是怎样借助小标题实现紧扣题旨、层层递进的;以物为载体的文章如果将具体的事物作为全文线串联起文章框架结构,在肩负不同作用的段落中,何时描写、何时议论、何时抒情?它们又都是如何共同为文章题旨服务的等等。通过这些针对文章结构进行的专项训练,学生在将来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模仿、运用这些创新体例,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素材建模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经说过:“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也就是说,我们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文章,生活中也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我们不能够把它们全部都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体现,因为一篇文章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在现实的生活中,需要“博观”,需要大量涉猎写作素材,但对这些素材又要学会取舍。
乡土题材、校园题材、亲情题材、读书题材、名人题材、时事热点题材,由于上述这些话题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可以比一般的素材更适用于考场作文中。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强化此类素材的训练,比如亲情类的素材应寻求哪几类事件作为突破口?哪些老旧俗套的素材应该坚决舍弃?在运用这类素材的时候,不同的结构体例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又如在运用时事热点类的素材时,怎样对材料进行取舍、使之可以适应我们的题旨?怎样对原始素材进行转述、运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清楚材料的内容?材料使用后何时进行中心凝练提升较为恰当等等,通过对具体素材的写作指导,学生在习作之初便可以做到有东西可写,从而有效地避免文章选材上的粗制滥造。
三、语言建模
要实现表达协调的目标,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体裁,恰当确定主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文追求语言贴切形象、生动感人,议论文要求张弛有度、雄辩有力,说明文则需要明了清晰、严谨准确。如将说明文写得过于抒情,议论文的表述又像在编故事,其结果想必是不言而喻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针對不同文体的语言特征,指导学生进行填词、仿写、造句等形式的实践训练,使语言意识深入文本、深入人心。
其次,还要综合运用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有景有物,有人有事,有情有理,能够收到形象感人、意趣盎然的良好效果。如记叙文只追求能把事件“表述清楚”,“流水账”式的一叙到底,怕是很难激起读者的共鸣的。因此,一般而言,除了记叙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为目的,运用描写手法写好其中若干片段:事件发生之前要有环境,事件发生之时要有动作,事件发生之后要有心理;同时,必要时要运用议论抒情,通过以情点染,以议升华,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同样,议论文中也可以适度融入一些散文化的语言,使文章在具有强烈思辨色彩的同时增加一定的文学性。
总之,建立一整套写作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积累、筛选、研究,以从大量的教学实例中发掘出适应学生需求和写作实际需要的普遍性规律;但同时,建模的初衷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模式的指导下能够写出符合考试要求的文章,待到时机成熟之后,超越所创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亦即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而完成作文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规范、发掘学生能力、造就写作风格”的终极目标。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