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师生冲突的策略

2016-08-13王兴

甘肃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冲突家长

王兴

【关键词】 师生关系;冲突;语言交流;家长;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30—01

师生冲突是现代教育中无法回避的矛盾,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叛逆心理集中爆发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的策略得当,就可规避冲突的发生,反之则会陷入冲突的泥潭,疲于应付。师生冲突的发生不是必然事件,也不是洪水猛兽,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可防、可控,只要教师注重规避的策略,就可以减少师生冲突的发生。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重塑师生关系的新基石

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问题,遇到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有走下圣坛的勇气,要有亦师亦友的情怀,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努力打造自己的教学高地,使学生既能高山仰止,又能如沐春风。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共同成长的伙伴。”这应该是对师生关系最恰当的定位,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当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将会把一触即发的师生冲突,带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二、提升教书育人的崇高追求

首先,把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抓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听话乖巧者、有勤奋好学者、有亭亭玉立者、有自由散漫调皮捣蛋者等,这就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不论你高兴不高兴,都要面对,既要接纳他的优点又要接纳他的缺点,教师不仅要喜欢“白天鹅”,更要喜欢“丑小鸭”;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越高,师生产生矛盾的概率就越小,即便有师生冲突的充分条件,也能进行有效的避让,不会使矛盾发生碰撞。

其次,演绎好课堂教学的这幕大剧。课堂是师生冲突的多发地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教师要当好导演,不要一味唱主角,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有所不为就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也是教师教育对象中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个性迥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筛选、重组与改造,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要把课堂延伸到教室外。

最后,运用好语言交流的独特魅力。教育是交流的艺术,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语言得当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的问题,由于运用语言的角度不同,可能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尤其是教育批评学生时,教师如果用语偏激,如用尖刻的语言、侮辱性语言、伤自尊性的语言等,就有可能激化师生矛盾,引发学生的对立。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运用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使教育教学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中心灵相通,沁人心脾。

三、寻求家长的鼎力支持

家长是学生的影子,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联系顺畅,经常与家长联系,使家长能感受到你很在乎他的学生,同时与家长对教育学生达成某种默契,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关注,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我校有一位学生,总是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不良状况,但在数学课上,相对比较“安静”,原因是数学老师与学生的父亲是同学,两家常有来往,因而学生在数学课上就比较收敛,数学成绩也是各学科中最好的。可见,家校联系对于预防师生冲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要心里有人,家长、学生就会目中有人。

四、构建提前介入的互动平台

师生冲突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矛盾的凸显,更是学校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改革学校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引导师生参与校规校纪的制订,使其具有人性化,更具人情味,让不当校规远离校园、远离师生。学校要积极构建家校互动的平台,使家长进得来校园、看得见变化,例如,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学校问卷调查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家校的沟通,增强师生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的疏通。学校主动承担对师生的心理干预,减轻教师与学生的压力,舒缓师生心理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积极搭建平台,给“精力旺盛”的学生提供展示和释放“能量”的机会,使校园中的每个人都得到关注,都成为聚焦。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冲突家长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