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中国音乐?

2016-08-13杜亚雄

音乐探索 2016年2期

杜亚雄

摘要:对“中国人创作的音乐就是中国音乐”的说法持否定态度,认为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的音乐才是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由汉藏语系诸语言的特征所决定,有音高求变化、拍值求弹性、强拍求多种和音色求多样等方面。呼吁民族音乐学界将研究各民族“音乐传统”作为一个重点。

关键词:中国音乐;传统音乐的形态特点;音乐传统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015-04

2015年10月21日至25日,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第19届年会在瑞士日内瓦音乐大学召开,其主题为“中国音乐的新面貌”(The new face ofChinese music)。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按照孔子的意见,探讨与“中国音乐”有关的问题,先要“正名”,搞清“何谓中国音乐”。

荷兰学者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在会上放映了一部纪录片,其中一位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说:“我是中国人,我写的作品就是中国音乐。”对此不少与会者颇有异议。此说法若能成立,则凡外国人的创作皆非中国音乐,凡由中国人写的亦非外国音乐,会上便有德国人老锣(Robert Zollitsch)和中国人周龙的实践与此相悖。不少与会专家认为,老锣用汉语创作的《忐忑》《金箍棒》《法海你不懂爱》等歌曲都是“中国音乐”;而周龙用英语写的歌剧《白蛇传》,因创作和表演都尽量回避中国因素,应为美国歌剧,而非“中国音乐”。

“何谓中国音乐”在会上引起争论,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创作的音乐就是中国音乐”的观点站不住脚。一个作曲家,不论是不是中国人,如能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用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音乐语言写出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作品,那就是“中国音乐”。就像一个医生,不论他是不是中国人,如用针灸、草药治病,就应当是“中医”。

音乐和话语都是人类用声音作媒介传递思想情感的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一定与其语言的特征密切相连,学者们强调用中国语言和用中国传统音乐语言创作的看法也很有道理。然而,这又产生出两个问题,即什么是“中国语言”和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语言”。

中国有56个民族,正在使用的语言有80多种,暂认定的主要语言有60多种,属于5个不同的语系,它们都是“中国语言”。“中国语言”中属于汉藏语系的最多,这个语系也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语种最丰富的语系,其特点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最大、最广泛、最深远,连中国俄罗斯族的民歌也在汉藏语的影响下运用“腔音”。因此“中国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汉藏语系诸语言。

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笔者曾说过:“应当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的音乐作品。”在传统音乐的这三个“固有”中,人们之所以在创造音乐时采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和固有形式,主要是想要创造出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因此固有的“形态特征”最重要。“音乐语言”其实就是“音乐形态”,因此“中国传统音乐语言”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

本文试图从汉藏语系诸语言的特点出发,探讨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有关的一些的问题,希望对讨论“何谓中国音乐”的问题有所裨益。

据语言学家研究,汉藏语系的重要特点有:1.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如汉语中的“妈、麻、马、骂”的发音都是“ma”,但声调不同,意义也不同。在有些语言中声调还能区别语法意义,如彝语中“ηa”(意为“我”)的主格、属格和宾格就用不同的声调来表示。2.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或多音节的复合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其中有些词在语音上有双声、叠韵的现象,如汉语“长城”“彷徨”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四音格连绵词,有AABB、ABAC、ABCD等格式,如汉语中的“马马虎虎”,“糊里糊涂”和“死心塌地”等。3.有丰富的量词。4.依词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的重要手段。”这四个特点都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有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一和第二个特征。

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声音包括乐音和噪音。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乐音又可分为直音与腔音。在持续过程中音高始终不变(也就是频率始终固定不变)的单个乐音称为“直音”,在发音持续过程中音高发生变化的单个乐音称为“腔音”。直音是欧洲乐理中最基本的理论规范之一,钢琴上奏出来的音都是直音。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声调,这就为大量运用腔音创造了条件。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尚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则是将“诗”的语言咏唱起来,咏唱之声依据包含句调与声调的语调进行高低起伏的变化,“声”即不同音级之间的关系,则用音律来协调。腔音便是依据语言声调进行咏唱的必然结果。我国操汉藏语系语言诸民族的音乐中,大量运用多种形态的腔音使“字正腔圆”;在操非汉藏语系语言诸民族的音乐中,也运用腔音来表现丰富的语调和情感,从而达到“歌咏言”的目的。器乐旋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声乐的基础上的。把歌唱中的腔音转移到古琴等多种民族乐器上,便出现了“绰、注、吟、猱”等演奏手法。中国音乐虽然也用直音,但远远不及腔音那样具有丰富多变的形态和鲜明的特色。大量运用多种形态的腔音,是中国传统音乐在音高方面最重要的特点。各种体裁、各地区、各民族和各流派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用不同的腔音。琴和筝演奏家把腔音称为“韵”,“以韵补声”才能体现出乐曲的独特神韵。这样便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音高求变化”的形态特点。

汉藏语系诸语言中单音节词很多,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许多音节都可以比较自由地延长,二是没有“词重音”只有“句重音”。第一个特点使中国传统音乐的拍值有弹性,第二特点则决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强拍有多种。endprint

音乐中每拍所占时间的长短称为“拍值”。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拍值有“匀拍值”“变拍值”“弹性拍值”和“自由拍值”4类。其中只有“匀拍值”中每拍所占时间长短是基本确定的,可用一分钟时间内有多少拍来表示,其它3种拍值的每拍所占时间长短不定,不能用每分钟多少拍来表示。“匀拍值”中各拍时值是均分的,基本不变。中国传统音乐中用得不多。可改变的拍值称为“变拍值”,采用“变拍值”的作品或片段,拍值可递减亦可递增。许多民间器乐曲一开始是慢板,随着音乐进行“尺寸”逐渐收紧,到乐曲结束时已是中板或快板,如著名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便采用了变拍值。拍值时“长”时“短”不断地改变称为“弹性拍值”,在说唱和戏曲唱腔中用得最多。有时一段唱腔只有五、六句唱词,但拍值的变化有十多次。在弹性拍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拍值的变化,便出现“自由拍值”,即“拍无定值”的散板。散板既然无板,也就无眼,亦称“无板无眼”。清代音乐理论家徐大椿说散板是“无节之中,处处皆节;无板之处胜于有板”,民间音乐家有“散板并非无板”之说,说明散板不是无拍,只是拍值不等,不受机械式均匀拍值的限制。为了音乐表现的需要,“匀拍值”可以变成“变拍值”,“变拍值”可以变成“弹性拍值”,“弹性拍值”可以变成“自由拍值”。中国传统音乐大量运用“弹性拍值”和“自由拍值”,形成时值强调可变性的特点。

音乐中强拍的产生和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说话时发音相连的音节中某个发音突出的音节叫重音,有“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单词中的重音叫“词重音”,在有词重音的语言中,多音节词通常有一个或多个音节在发音上比较突出。句子中的重音叫“句重音”,多半是为了强调该音节是句子意义的中心,因而读得长些、高些。欧洲的语言都有“词重音”,某些词汇还会因重音位置的变化而产生词义的变化。词重音有规律地出现是构成欧洲各种语言诗歌韵律的主要手段。与重音密切相关的音乐要素是节拍,从而便形成了欧洲音乐中强弱交替很有规律的节拍体系。西洋音乐中的因诗歌格律形成的节拍重音,中国传统音乐中是没有的,这主要是由于汉藏语系的语言中多为单音节词,无单词重音。没有“节拍重音”,也就没有“节拍体系”,没有“小节”概念。如汉族传统音乐的节奏节拍体系是板眼体系。板式体系中的“板”“眼”只是衡量音乐时值的单位,和“强弱”并无直接联系,不能和西洋音乐中“小节”中的强弱拍混淆,“板”不等于“强拍”,“眼”也不等于“弱拍”。

音乐中的重音有“节拍重音”“音高重音”“时值重音”和“感情重音”。按一定规律不断反复出现重音的节拍中的重音叫“节拍重音”,“音高重音”是指高度比相邻的音高的音,“时值重音”是指时值比相邻的音长而显得较强的音,“感情重音”则是指音乐的创作或表演者根据感情需要而故意加以强调的音。中国传统音乐没有第一类的重音,常用后3个类别的重音,这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强拍出现的方式更加多样,并不是像西洋音乐中更强调节拍重音,并把它的地位处于其他几类重音之上。

另据语言学家研究,语音中的音色变化主要由发音器官状况的不同和发音方法的变化造成。汉藏语系诸语言中的元音较多,音节中元音占优势,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形成了分明的音节,这一特点使诸语言的音色异常多样。语言上音色的多样性和音乐上音色的多样性之间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中国传统音乐非常重视音色的表现意义,这不仅表现在传统记谱法上,也表现在声乐、器乐以及噪音运用方面。记录琴曲的文字谱和减字谱不记录音高、音长和音强,只记录演奏的指法,可见对音色的重视。戏曲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音色不同。各行当中又有细分,对具体角色实际演唱中的音色有更细致的要求。民族乐器中每种乐器的音色个性都极强,同一乐器中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类别,如不同尺寸的笛子和唢呐音色也很不同。演奏时还讲究音色变化,琴上同一音高可用几十种不同的音色奏出。许多乐种和各种戏曲伴奏都是在管弦乐器演奏旋律的基础上,加入噪音乐器锣、鼓、钹的演奏,两类乐器或同时或轮番进行,使乐曲既优美动听,又热烈欢快。

综上,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种物理性质,在音乐中表现为音高、时值、强弱和音色的形态。中国传统音乐在这四方面的特点是音高求变化、拍值求弹性、强拍求多种和音色求多样,这些特点和欧洲音乐不同,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除了上面讲的音高、时值、强弱和音色等音乐形态方面的特征,中国传统音乐还有许多不同的形态特点,比如在音阶和曲式构成方面偏爱数字“5”。虽有各种各样的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但其中以“五正声”为主,同时也很看重包含“散、慢、中、快、散”五种速度的曲式,都是例证。但对数字“5”的喜好,恐怕不止是我国才有,五声音阶和强调五正声的情况匈牙利和美洲土著音乐中也有,印度音乐也采用包括五种速度的曲式。因此中国传统音乐在音高、时值、强弱和音色等方面的特征更重要。

何谓中国音乐?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包括“音乐传统”和“传统音乐”两个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方面,“中国音乐传统”是指中国人有关音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音乐”是指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的成果。任何人如果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习得了中国音乐传统,在此基础上写出具有某几种或某一种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音乐,就是中国音乐。

当前“传统音乐”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有不少传统音乐的作品(如劳动号子)已经在生活中消亡,有的正在消亡过程中。遗产可以丢失,传统必须继承,否则便不能保持民族文化特点,而保持文化特点是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遗产固然是我们的光荣任务,继承和发扬中国音乐的传统、创造出新的“中国音乐”对我们来说则更为重要。

目前,一些中国人所写的音乐作品和民族传统相距甚远,而且越来越远,脱离群众,进入象牙之塔,成为孤芳自赏的对象。君不见国内许多歌剧的“首演”即是“最后一场演出”,不少器乐作品连作者本人也不想听。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形态方面的特点,在音乐创作中使其发扬光大,既是发展中国音乐传统的需要,也将为全人类音乐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应当就“何谓中国音乐”的问题展开讨论,我国音乐学界也应将研究各民族“音乐传统”作为一个重点,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音乐创作自觉地发扬中华民族的音乐传统。

责任编辑:钱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