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绞胎瓷:创新之火传承不息̓̓
——访绞胎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创承人、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
2016-08-13张新宇
文/ 张新宇
焦作绞胎瓷:创新之火传承不息̓̓
——访绞胎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创承人、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
文/ 张新宇
阳春三月,万物重生,从寒冬中苏醒的瓷都焦作焕发出勃勃生机。本刊记者走进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的展览厅,满目尽是林林种种的瓷器,晶莹剔透象征节节高升的瓷竹、行云流水般自然而成的宝瓶,似银盘,似花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或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泛舟江畔独坐垂钓……这些都是失传已久的“瓷中君子”——绞胎瓷,而将这一件件瓷器瑰宝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第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创承人、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
失传技艺重拾辉煌
“凤绕花瓶放异彩,疑是仙鸟凤飞来。洛阳牡丹瓶上开,花香透过里中外。”宋朝诗人王东的一首绞胎赞,更为形象地展现了绞胎瓷的独特魅力。绞胎瓷源于唐,兴于宋,亦称“搅胎瓷”、“透花瓷”。其最大的特点是内外通透、表里如一,内部纹路与外部浑然一体,故有“瓷中君子”之称。绞胎瓷自唐代开始烧制,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其烧制工艺随北宋灭亡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目前,古代的绞胎瓷名品在国内外仅存60余件,成为稀世珍宝。
作为土生土长的焦作人,1986年左右,正值青年的柴战柱辗转多地学习陶瓷窑炉烧制技术。在景德镇雕塑瓷厂、陶瓷研究所期间,不断被人问起焦作绞胎瓷的事情,在得知绞胎瓷的特殊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后,柴战柱心中萌生一股力量。“绞胎瓷是焦作人的祖先留下来的辉煌文化遗产,把这一独特的工艺在原产地发扬光大是焦作人的责任和义务。”于是他回到焦作当阳峪瓷窑旧址,漫山遍野挖寻当年遗留的残片,走家串户购买农家收藏的瓷片,开始了漫长的试验烧制之路。
从1990年开始,柴战柱寻访老艺人,请专家指点,自己反复摸索,两年之内,流云纹、席编纹、羽毛纹、菊花纹、类木纹等传统纹饰相继呈现出来,逐渐恢复并掌握了千年之前的传统纹理制作技艺。半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河南禹州、北京大学等名窑和高校,经过上万次的试验,2000年底,当满窑二三十件晶莹剔透,光泽如玉的瓷器出现在世人面前,柴战柱喜极而泣,焦作绞胎瓷工艺技法终于研制恢复成功,随即轰动了整个陶瓷界。2002年,绞胎瓷传统工艺研发河南省科技厅专家组认定,焦作绞胎瓷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当代国内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
在焦作市当阳峪瓷窑遗址旁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工艺师们纯手工制作的全过程:首先挑选当阳峪后山的坯土,把不同颜色的泥叠加、压平,再切割成块,然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编织”成花瓶,然后上釉进行1600度到1800度的烧制,根据不同特质烧制的时间也不一样,最少也要三天。柴战柱介绍,绞胎瓷的制作工艺需要几十套工序,光是编织纹饰就有16种,造型千变万化,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经熔炼冶化而成的山川、河流、人物、鸟兽等各种图画,形象自然生动,天然无琢。他说,“绞胎瓷是陶瓷界最难复制又最神秘的瓷器珍宝,没有之一。”
付出终有回报。2006年,柴战柱的作品《硕果》等入选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其绞胎雕塑作品“中华龙”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并获得2013焦作旅游商品全国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如今,柴战柱的绞胎艺术瓷已被美国、法国、波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馆藏机构或个人收藏。
2010年,当阳峪绞胎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原贡品”2014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柴战柱个人被评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创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不断创新传承之路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绞胎瓷研究院的展厅里,柴战柱化作诗人指着展台上一件瓷器轻声吟道,只见独特的葵花在纯净的瓶体上绚丽绽放,仿佛等待一场朝露洗礼。而另一边,天地在瓶体上悠然自得,不同的泥土化作云天,铺展成大地,幻作绿树、河流与山峦,抽象、夸张。“这个叫《天地悠悠》。”柴战柱又指着展台上的一件瓷器说道,每一件作品他都能信手拈来一首诗句。
“绞胎瓷的创新,不仅仅在烧制工艺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造型创新。”柴战柱大胆地进行工艺和造型创新,在研发与生产中引入了彩绘、浮雕、透雕、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使绞胎瓷获得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呈现出浓浓的诗意。
“运用新工艺,成品率高,产品成色好,能实现鲜亮如玉的效果,基本上解决了传统绞胎瓷在高温下易崩裂和难成大器的问题。很受现代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柴战柱向记者说道。目前,他的团队先后研发出绞胎仿古瓷、绞胎与浮雕结合、绞胎与镂雕结合、绞胎与彩绘结合、绞胎与绞釉结合、绞胎与汝瓷结合等8大类、100多个品种。这些作品内容涉及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焦作山水、太极拳、十二生肖等题材,并获得“绞胎艺术瓷及生产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
创新没有止境。近年来,柴战柱开始打造名窑、名瓷、名家、名作的发展思路,采用中国传统青铜器造型、将玉雕方法与绞胎结合起来的《龙凤宝瓶》被评为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采用传统技法黑白泥、又将绞胎瓷片镶嵌其中,融合太行山与黄河文化,寓意深远的《峪中藏宝》等8件作品被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永久收藏。
2014年,柴战柱的独创作品《词韵茶香》获得“云工奖”银奖,精美的茶具配上绞胎瓷灵动的花纹,再加上无缝的工艺,使人赏心悦目。无论是酒具、文具、餐具,还是琳琅满目的绞胎瓷饰品,手镯、项链、手串、挂件等都符合时代潮流,透露出浓浓的艺术气息。“绞胎瓷是瓷中瑰宝,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审美取向与收藏价值,我们已经恢复了它的制作技艺,接下去就要努力将其发展成一项文化产业,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使之成为焦作一张亮丽文化名片。”柴战柱自豪地说道。
如今,柴战柱已经培养了具有工艺美术中高级职称团队5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生10余人,还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河南理工大学绞胎瓷教研基地,挖掘和培养绞胎瓷文化产业人才。他们不定时推进绞胎瓷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学习绞胎瓷历史文化,在职业高中普及绞胎瓷工艺知识等。
“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人从事绞胎瓷研发和生产,力争在五到十年内让绞胎瓷作坊达到几百家,形成产业群落,壮大产业规模,再造昔日瓷都辉煌。”柴战柱的传承之路将愈走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