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入巴村

2016-08-12

中国国家旅游 2016年8期
关键词:随礼藏语人类学

村里父老建议我去茶馆买一瓶甜茶或一壶青稞酒带上,以便和村里人边喝边聊。那是2002年,我已经决定要在巴村呆满一个藏历年,做田野调查。

巴村是位于拉萨西侧拉萨河谷的一个小村落,是西藏最富有的几个村落之一,往东北可通往色拉寺,往西可通往贡巴萨寺、哲蚌寺方向,向南走一小时是曾经的贵族庄园——拉鲁庄园。巴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以前, 1959年以前,是一个由赞康(神庙)、茶日寺、若干差巴户(领种农奴主差地,相应支差纳税的人)和附属人口等构成的村落。

桑旦家旧时是村里能交差的差巴户,他父亲知道的事情很多,我几乎每天都和他聊天,他也会将我介绍给自家的亲友。每次和当地人聊天之前,我都会告诉他们,我要研究这里的历史。我的开场白让他们很高兴,因为藏文中“历史”是指某一类人的历史著作,在传统概念中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

在巴村,我和村民一起播种青稞,在地头煨桑,完全依照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类学管这叫“参与”。我还替我的房东一家在全村会议上点名,全村会议中村民学习、表决村中事项,在这个会议上露脸,表明他们接受我。日子长了,我的藏语突飞猛进,已经能比较流利地对话。最初学习藏语时我就喜欢开口说,虽然在敬语、同音字词上常闹笑话,每当这个时候,仓姆娜书记就揶揄旺多老师说:陈波啦是你教出来的学生。

一个初下田野的年轻研究者,对一切都感兴趣,因为人类学的实地研究需要他把那些看上去可能毫无意义的所作、所言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思考,才能使其真正的含义浮现出来。于是,研究者将那些稍纵即逝的只言片语、一闪而过的风景统统记录下来,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要开始询问。

怎么问呢?1874年大不列颠与爱尔兰人类学会编写的人类学田野指南《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对询问和观察方法做了示范,比如说出现“酒”,应该问:酒精是单独饮用还是和食物一起用?是由男人还是女人准备?有什么和喝酒有关的仪式吗?每一种酒有特定的酒器吗?喝某种酒或饮酒过量会受谴责及至名誉扫地吗?有没有和酒或饮酒习俗有关的神话和传统?……问题总是从不同层面延伸出去,多得不得了。

不同学者对此解读不同,不过意思是相通的,叫做联系“上下前后左右”——“上下”讲的是等级,“左右”是指同一层面上的关系,“前后”就是历史,再加上“内外”(社区内外),可以帮助调查者了解地域文化,其中隐藏着解开某种文化谜团的密钥。

和当地人聊天时,我第一次听到了“吉都”这个词,后来在藏语版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听到梁山好汉也译作“吉都”。“吉都”到底是什么意思?遍查字典,一时不得要领。

后来我受邀参加巴村人的一些聚会,比如建房、生产、送葬、升学典礼,参加者都是主人的亲属、好友、邻居、同事等,我也和大家一样随份子,他们则把我称作“吉都”。随份子的文字记录,当地称作“吉都名册”,属于一个家庭最私密的部分,主人往往不愿意出示,即使愿意提供的,也反复交代不要外传。

我要离开巴村时,有人家来给我随礼。按照巴村的风俗,这种情况是不随礼的:离开村子,吉都关系就结束了。但是有人来随礼,表明我们会把吉都关系延续下去。去年巴村有人来成都治病,我带他们去几个寺院朝礼,其中一个与藏传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们很高兴,因为朝礼寺院对治病是很好很吉利的事,还特地打电话回去让家里的老阿妈跟我讲话,称我为吉都,听得出老阿妈在电话里的声音很高兴。

是的,吉都就是同甘共苦的人。

猜你喜欢

随礼藏语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买衣服
汉藏语及其音乐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随礼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