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提升大学新生专业承诺水平的效果
2016-08-12宋志英
宋志英
(安庆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团体辅导提升大学新生专业承诺水平的效果
宋志英
(安庆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目的:了解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新生专业承诺水平的效果。方法:以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为工具,采用等组实验设计,选取专业承诺水平偏低的学生参加干预实验,实验组与控制组各30人。结果显示控制组专业承诺后测结果较前测结果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专业承诺的后测结果较前测结果有所提高,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干预后,实验组的专业承诺水平较控制组相比各维度及总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新生专业承诺水平具有很好的效果。
大学新生;专业承诺;团体辅导;干预
1 引言
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的专业并愿意为之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连榕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专业承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规范承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规范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情感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愿望;继续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以及与该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理想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1]。
研究表明,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职业发展、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有重要影响[2-4]。然而,我国学者连榕、吴兰花、罗亚莉、林冰等人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均表明,我国大学生专业承诺的整体水平不高,急需加强专业承诺教育与引导。综观现有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现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专业承诺的干预研究相对较少。而近年来,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有强烈的转专业的意向。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转专业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能顺利实现转专业的学生比例很少,大约占年级学生总数的1-3%,绝大部分想转专业的学生还是要留在自己并不满意的专业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最终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整群选取某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一年级新生112人,施测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选取专业承诺水平偏低的学生参加干预实验。实验组30人,控制组30人。实验前测的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专业承诺水平不存在差异。保证了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的比例、专业承诺水平大致对等。
2.2主试
研究有两位团体领导者和一位协同领导者,领导者及协同领导者均为本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专任教师,均已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多次开展团体辅导工作,有较丰富的团体领导经验。
2.3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均接受前、后两次测验。以提升专业承诺水平为目标,实验组成员接受为期两个半月,共9次团体辅导,控制组在此期间不做处理。
2.4干预方案设计
通过辅导前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在报考的专业意向方面,本届新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新生录取中,第一志愿录取率只有55%,明显低于往届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二是在本届新生中有35%不是自愿报考本专业,在志愿报考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他主性,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三是目前新生中有转专业意向的同学比率为23%,明显高于往届学生,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这也是本届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针对以上特点,团体辅导的主要内容围绕专业认知展开。
表1 团体辅导活动目标及主要内容一览表
实验组共进行9次团体辅导,每周一次,每次90~120分钟。第1~2次为开始阶段,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团体活动目标,并促进团体成员相互熟悉,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为团体成员的进一步探索奠定基础。第3~8次为工作阶段。通过与专家、专业教师、学长面对面、专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增进团体成员对心理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可能从事的职业及职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认知,更好地认识所学专业、增进专业情感。第9次辅导为结束阶段,分享小组活动体验与收获。具体活动目标及主要内容见表1。
2.5研究工具
2.5.1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5]。研究采用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该量表共有27个项目,分为四个维度,即规范承诺,由5个测题组成;继续承诺,由6个测题组成;理想承诺,由7个测题组成;情感承诺,由9个测题组成。量表采用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的5级记分。总量表的 Cronbach a系数为 0.886,分半信度为0.871,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2.5.2自编被试自陈问卷用于调查被试对团体活动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在团体中成长变化的自我评估。
2.6效果评定
辅导效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团体领导者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在分享活动中的陈述和团体活动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定量方法主要是进行前后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所有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团体辅导效果的定量分析
3.1.1控制组、实验组专业承诺水平前后测结果
表2 控制组、实验组专业承诺水平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由表2可知,在开学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控制组专业承诺水平后测结果较前测结果有所降低,但没有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专业承诺的后测结果较前测结果有所提高,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1.2控制组与实验组前后测结果
表3 控制组与实验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由表3可知,在实验前测中,控制组与实验组的专业承诺水平彼此相当,不存在差异;通过团体辅导干预之后,实验组的专业承诺水平较控制组相比各维度及总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团体成员对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团体成员在团体分享活动中的陈述和团体活动结束后的调查表明,100%的团体成员反映通过参与辅导加深了对心理学专业的了解,初步感受到了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93.3%团体成员表示愿意参加类似的实践活动;96.7%的团体成员在辅导期间阅读了专业教师推荐的专业科普读物或专业书藉;100%的团体成员加入了专业教师QQ群,并有66.7%的团体成员在网络上与专业老师有互动交流,36.7%的团体成员选择了与专业咨询师面谈。可见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提高团体成员的专业承诺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讨论
4.1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是取得疗效的基本前提
本研究根据前期的调研了解到,很多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偏低,对心理学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心理科学;同时,与刚入学所带来的陌生感、孤独感等负性情绪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自己对心理科学的主动认知,反而增强了自己想转专业的意向。因此,在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以提升团体成员对心理科学的正确认知为主线,通过与大师同行、与学长同行、与书本同行、与实践同行等层层深入的团体活动,引领团体成员从不同视角走进心理世界,了解心理科学,体验心理学的奥秘,感受心理学的实践价值,进而提升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增进专业情感。结果表明,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专业承诺水平明显高于控制组。说明本次团体辅导的内容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提升大学新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有明显的疗效。
4.2团体辅导对专业承诺干预的效果
本次团体辅导产生较好的疗效,通过对团体的引领和观察,以下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团体辅导本身独特的疗效因子。在本次团体辅导中明显体现的疗效因子有:(1)普遍性。许多团体成员进入团体前对心理学不太感兴趣,甚至想转专业,并因此而困惑,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独特的。在团体中听到其他成员坦露与自己相同的困惑,彼此间因为看到共同性而产生共鸣,不再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特殊的。这种感觉极大地降低了由此而带来的困扰。(2)情绪宣泄。在团体活动过程中,不仅由专业兴趣低而导致的负面情绪得到了认同和宣泄,由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导致大学新生特有的陌生感、孤独感也得到缓解。对于智商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情绪困扰的缓解,让他们更有能力去真实面对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3)团体凝聚力。共同的目标团聚了有共同需求的团体成员,团体活动中的共情成为凝聚团体成员的动力。通过九次的团体活动,成员之间建立了信任、合作的关系。其二是专业教师的及早介入。专业教师的及早介入,不仅建立了师生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支持;同时几位专业教师良好的教师风范和丰富的专业学识,无形中为成员的专业学习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动力。其三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及时开展。让成员亲身体会了心理学在实践中的价值,感受了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5 反思与展望
5.1关于专业兴趣的可塑性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十分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在志愿填报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他主性。这和我国初等教育相对缺乏职业引导密切相关。这也使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上有很大的教育空间。
5.2关于专业思想教育的及时性
通过对照班的前后测结果,可以看到对照班在入学后近三个月时间里,专业承诺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通过与对照班学生访谈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照班没有及时的接受专业思想教育;二是大一开设的相关课程除《普通心理学》外,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且有一部分文科入学的学生面对《高等数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感到很难适应。因此,其专业承诺水平不升反降。
5.3关于团体活动效果的可持续性
本次团体辅导收到了很好的短期疗效,但这一疗效是否能持续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考虑跟踪本届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了解其专业承诺发展特点及不同阶段专业思想教育活动的设计。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严瑜,龙立荣.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心理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90-91.
[3]林冰.高职生专业承诺、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1):62-64.
[4]段陆生,李永鑫.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07-409.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责任编辑:束仁龙]
B844
A
1674-1102(2016)03-099-03
10.13420/j.cnki.jczu.2016.03.0024
2015-12-18
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研究项目(2012GKK030)。
宋志英(1970-),女,吉林德惠人,安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