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6-08-12汪莹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汪莹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汪莹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运用定量测度法并借助GIS软件制作了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专题图,从时空角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分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非常明显,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地区呈现由东部沿海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转移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流动因素是影响这种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此基础上给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及其不利影响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人口流动

1 引言

自联合国将1982年确立为“老人年”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亦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据统计,2007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1.03%[1]。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由1982年的2.89降至2010年的1.18[2],少年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由1970年的39.7%和4.3%变化至2010年的16.6%与8.87%[3],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老龄人口高龄化现象日益显著。2010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00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448万人,占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21.78%,世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1/4[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为7%时,人均GDP仅相当于同阶段世界平均水平的16.25%[5-6]。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的严峻考验,这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因地制宜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学者研究多集中在全国或某地区人口老龄化演变过程[7],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8]、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影响[9-10]、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11-1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3],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14]等,而对于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水平不平衡,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存在较大地域分异,主要表现在地区间的差异和地区内部的差异。本文以我国主要省市及自治区为研究单位,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计算我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分析其空间差异,拟揭示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地域分异,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我国积极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现状,提供有益政策建议。

2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测定研究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静态指标利用绝对老龄化程度和相对老龄化程度,对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行度量;动态指标利用美国人口统计学家Rogers和Woodward[15]的方法衡量各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在数据整合方面,借助GIS软件制作人口老龄化程度及速度省区分布专题图,并运用excel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2.1人口老龄化程度测定

人口绝对老龄化程度是衡量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水平的标志,可以通过区域人口中老年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得到。绝对老龄化程度越高,该区老年人口比重越大。

人口相对老龄化程度是老龄人口空间静态集中程度的体现,通过区域老年人口比重与全国老年人口比重的比值得到。相对老龄化程度比值大于1,则研究区老年人口集中程度高。

2.2人口老龄化速度测定

人口老龄化速度与人口转变速度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本文运用指数增长模型[15]测定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假定老年人口演化遵从指数增长规律,设p(t)(65+)为全国或某一区域在t年时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那么n年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t+n)(65+)可以表示为:

其中,r(65+)表示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率,由上式可得:

根据公式(1)、(2),可以将区域i老年人口比重I(t)(65+)动态化:

公式(3)中,TAi(65+)为老年人口比重按指数模式的年均增长率。该指标值可由公式(3)导出:

由公式(4)可见,人口老龄化速度TAi(65+)反映的是i区域老年人口比例变动的快慢,TAi(65+)值越大,表示老龄化速度越快;当TAi(65+)>0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若TAi(65+)=0,说明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不变;若TAi(65+)<0,说明老龄化趋势还未出现。

2.3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老龄人口选择研究区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数据主要来自于1991年、2001年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人口普查数据,研究时间节点选择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研究区域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由于重庆市1997年才成为直辖市,故只有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数据。

3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特征

3.1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地区的普遍现象

对比分析图1 1990、2000、2010年中国绝对老龄化程度分布图可以看出(为节省篇幅具体计算结果省略):1990年,只有上海(9.38%)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江苏省(6.79%)年龄结构接近老年型,新疆(3.91%)、青海(3.07%)、宁夏(3.51%)、黑龙江(3.78%)四省均低于4%,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其他省份的人口年龄结构均属成年型,绝对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较小;2000年,除去上海(11.53%)最高外,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重庆、湖南、广西11个省份超过7%,均进入老龄化阶段,就全国来看,所有省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4%,表明我国全国范围的人口年龄结构均进入成年型,这一时期,绝对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省份高于内陆省份;2010年,除去新疆(6.19%)、青海(6.30%)、西藏(5.09%)、宁夏(6.41%)、广东(6.75%)五省为成年型外,其余省份均为老龄型,并且全国范围内,半数以上省份的老年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超过8%,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状态。这一时期,绝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不显著,说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各省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呈现由沿海省份向中部省份,进而向西部内陆地区递进的规律。

图1 1990、2000、2010年中国绝对老龄化程度分布图

3.2人口老龄化分布集中度由东、南省份向相邻中部省份转移

分析图2相对老龄化程度分布图可知,1990年中国老年人口分布集中度最高的五个地区分别是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北京,相对老龄化比值均大于1.14,而青海、宁夏、黑龙江三省相对老龄化比值均小于0.7,是老龄人口分布集中度最低的地区。这一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分布集中度呈现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沿海及中部人口大省老龄人口集中度高,西部省份老年人口集中度低。2000年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北京这五个地区的相对老龄化比值进一步增加,表明老年人口更加集中的分布在了这几个地区,但上海老年人口集中度较1990年有所下降,其余四个地区均小幅度上升。2000年,老龄人口集中度最低的地区为山东、青海、宁夏三省,其中山东省的相对老龄化值由1990年的1.11下降到2000年的0.12,为全国最低。重庆市2000年相对老龄化程度为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分布差异较显著,但老龄人口分布集中区域较前一年份发生变化,如山东省的老年人口集中度较1990年显著下降。2010年老年人口集中度最高的五个地区为重庆、江苏、四川、辽宁、安徽,其中重庆老年人口集中度较2000年有所提升,而上海则由2000年的1.66降至2010年的1.14,出现较大变化,但是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老年人口集中度均上升,这一时期,全国老龄人口集中度分布的地区差异减小。总体来看,中国老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南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并开始由东、南部省份向相邻中部省份扩展。

图2 1990、2000、2010年中国相对老龄化程度分布图

3.3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地区由沿海向中部省份转移

由人口老龄化速度计算结果可知,1990年到2000年间的TAi(65+)值,西藏最小,为-0.0010686,四川最大,为0.0379248,其余省份人口老龄化速度均大于0,说明1990-2000年,四川是全国人口老龄化增长最快的地区,而西藏值为负,说明1990年到2000年间,西藏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总的来看,1990-2000年,全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出现增长。2000年到2010年间,除上海市值最低为-0.0130214,甘肃省值最高,为0.0501388,其余省份的值均大于0,说明2000-2010年,甘肃人口老龄化速度增长迅速,上海老龄化速度有所减缓,总体来看,全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增加。

从空间上看(图3),1990年到2000年,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地区如东北三省、内蒙古,西部的青海、甘肃、四川、贵州等省以及东部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形成了一条近似环形的人口老龄化带,而环带包围的中部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江西、重庆等省份速度明显低于周边省份,说明从1990年到2000年间,环形地区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显著,老龄人口增长明显,但中部经济“塌陷”区,老龄人口增长速度亦低于周边地区。2000年到2010年,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区域,相较于1990年到2000年,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转移的趋势,且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有所减缓,较显著的如浙江、福建等省份人口老龄化速度减速明显,而黑龙江和甘肃两省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显著增加。

图3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图

从具体地区来看,1990年到2000年,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是四川(0.0379248),黑龙江、辽宁、安徽、四川、青海等省份均超过3%,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3%。人口老龄化速度较慢的吉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也超过了2%,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介于1%到2%之间,其中西藏为负值,说明其人口老龄化速度减慢。2000年到2010年间,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是黑龙江省和甘肃省,均超过了4%,吉林、内蒙古、新疆、四川、重庆、湖北、安徽等省都超过了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河北、河南、浙江、福建等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慢,均低于2%,上海人口老龄化水平为负值,说明其人口老龄化速度减慢(见表3)。

4 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老龄化因素有很多,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直接原因,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老年人口寿命会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使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少,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也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最终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根据已有学者研究成果[8-13],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老年人口寿命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以及人口地区流动关系密切,故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和人口发展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

4.1经济发展因素

表1 2010年部分省市人均GDP与人口老龄化系数表 T

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区,人口平均寿命越长,人口老龄化越显著[16]。由表1可以看出,2010年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也是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浙江等省市,经济发展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对应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如新疆、青海、西藏等。人口素质提高促使人们转变生育观念以及老年人对待饮食、健康的态度和行为。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更注重少生优生,由注重孩子的数量转变为注重孩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提高。

4.2文化教育因素

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提高人口素质,转变传统生育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地区文化教育程度与老龄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利用表2数据对1990、2000、2010年各省区文盲人口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同地区相对老龄化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1、-0.4021、-0.3815,说明文盲人口比重与全国的差异同老龄化程度与全国的差异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地区文化教育水平越低,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说明文化教育因子影响人口的素质,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表2 我国分省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同全国比值表

4.3人口因素

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相关联。较低的生育率和少子化现象意味着高龄社会出现的必然性[5],而生育率的下降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化的过程。所以人口因素主要从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这几个方面考虑。

4.3.1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

年龄结构受出生率的影响。出生人口减少,导致低年龄组人口比重下降,而高年龄组人口比重则相对上升。死亡率不仅包括老年人的死亡,也包括新生儿的死亡。所以,当死亡率下降,意味着人口的平均年龄会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寿命延长,因此,比较早出生的人相对规模增加,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因而死亡率较低的省份,老年人口比重相应较高。如表3所示几个省市在1990、2001、2010年的出生率死亡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从1990到2010三十年内,这几个省市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态势,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

表3 部分省市出生率、死亡率与老龄化程度表

4.3.2人口流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由于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的空间差异,引发了人口的大规模自发性迁徙,各区域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也通过人口迁移迅速改变。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7]中河南、四川、广东三省为例(表4),相对于河南、四川两省,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较明显地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广东户籍人口中,劳动力年龄段人口多;二是有大量外省劳动力在广东就业,拉高了广东劳动力年龄段人口比重。由于有大量外省劳动力,使得广东省青年人口比重较大,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低。上述分析表明,跨区域人口迁移势必影响区域的人口结构,青壮年劳动人口流失造成人口流出省份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青年人口比重相对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

表4 三大人口迁移省份年龄构成比较[18]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0、2000、2010三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及速度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分异规律:1)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2)我国老年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省份,并向中部省份扩展;3)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一条近似于环状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带。导致这种地域分异现状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文化教育水平差异以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和人口流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我国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等现状的制约,想要一次性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为合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建议如下:

(1)老龄化政策的制定者要因地制宜制定老龄化政策,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保障体系[19],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20-2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合理的保险护理制度。

(2)政府应要注意统筹区域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对老龄产业的引导,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龄产业的相关领域;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总量巨大,老龄金融体量巨大,发展以老龄金融为支撑的现代金融对于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应对我国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制高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注意调整消费结构,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政府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对偏远、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要注重普及基础教育、降低高等教育门槛,提高人口素质;对于教育水平较发达地区,在保持本地区人口教育水平的同时,适当将教育资源向教育水平较低地区转移;

(4)适当放宽生育政策,逐渐放开二孩、二胎政策,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压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行“渐进式”退休。

[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56.

[2]原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140-145.

[3]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0-91.

[4]全国老龄化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2006-02-24)[2013-04-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

[5]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3-8.

[6]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2):108-113.

[7]马瀛通.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21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J].中国人口科学,2007(1):2-10.

[8]杨垣国.论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6(6):63-66.

[9]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定量分析——基于VAR模型的方法[J].中国人口科学,2010(6):67-72.

[10]胡翠,许召元.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家庭的数据[J].经济学,2014,13(4):1345-1364.

[11]王立军,马文秀.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劳动力供给变迁[J].中国人口科学,2012(6):23-34.

[12]童玉芬.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特点及面临的挑战[J].人口研究,2014,38(2):52-50.

[13]刘穷志,何奇.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J].经济学,2012,12(1):119-134.

[14]王彦军,张佳睿.日韩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经验及启示[J].人口学刊,2015,37(6):76-84.

[15]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41-48.

[16]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4(4):93-97.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2-04-20)[2013-04-19].http:// 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

[18]杨延哲,杨文新,李世杰,等.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及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146-150.

[19]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EB/OL]. (2010-10-27)[2015-09-20].http://www.gov.cn/jrzg/2010-10/27/content_1731694_2.htm.

[20]陆颖.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社会学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1,25(4):46-49.

[21]江锡富,周勤英,杨春香,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5,29(2):142-144.

[责任编辑:余义兵]

K910

A

1674-1102(2016)03-0082-05

10.13420/j.cnki.jczu.2016.03.0020

2016-03-14

汪莹(1992-),女,湖北汉川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