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约会” 哪怕与成功无关
2016-08-12
◇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创业“约会” 哪怕与成功无关
◇ 文|本刊记者 董 茜
图片来源:东方IC图片库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即将踏出大学校门的学子,不少过来人都会提及当下最为时尚的话题“创业”。
大学生创业,当下环境如何?脱离学校的环境,这些孩子将怀着怎样的情绪与心态面对自己的“创业人生”?创业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
在创业路上先行一步的师哥师姐,他们的故事可以为即将踏上创业之路的学弟学妹打开一扇窗。从这扇窗里,我们探寻未来的“可能”,探寻“可能”之下的挫折与欣喜。
一切从“新”开始
初夏,即将离校的学子,心情是复杂的。情愫离散,未来彷徨,一切都是那么忐忑。毫无厘头地想起公路电影《后会无期》,三个东极岛上长大的年轻人,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前路。“既然大家都没什么本事,各走各路,这才是现实。”
曾经一路用成绩定位的学生生活,一旦被稀释到了社会之中,显得那么的无力与苍白。在过去的日子里,见诸媒体的大学生新闻,关注度高的往往就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孩子。“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回乡种地”等等,一切看似与高学历不相匹配的事业,都带有那么些唏嘘。然而日子过得就是那么快,快得什么时候大学生与创业相加,我们已经记不清那个节点。
但事实是,创业大潮汹涌来袭,投入浪潮中的孩子越来越多。
为什么“创业”曾经不是这些孩子的“玩具”、现在却被这么多人接受?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太需要新动力的支撑,我们太需要新的变化来刺激。
在今年高交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区,重庆大学方程式赛车队那群看似不务正业的赛车爱好者,却成了创新的生力军。仅仅一个方程式赛车队,他们拥有动力总成部、底盘部、车身车架部、市场部等部门,模拟着公司运营模式,利用自主设计组装能力与市场接轨。
你是否会惊讶,这些曾经生长在温室的花朵,已悄然成为一片景色独佳的花海?
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从校园到社会的必然转换,总能让大学生们瞬间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就像毕淑敏所说,“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社会看到了这样的力量,急需创新的企业与机构,都希望尽早将这样的力量挖掘。
在重庆大学城的校园里,每周都有各类导师交流创业经验,分享创业技巧。校园里,围绕创业创新,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孵化基地。在这里,学生还扮演着其他角色:项目经理、平台管理人、产品经理、运营负责人……参与重大国创项目的学生谢延敏说,在孵化器里,每一个创业项目都是公司化运营模式,从产品技术研发到运营,分工详细,又有专职老师进行创业辅导。即便是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同样可以做市场营销的事。
其实,从这里开始,他们有了最初的跨界。挖掘一切可能,充分发现自己,成为不少大学生积极涌入的动力。对于嗅觉敏锐的机构而言,他们同样嗅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下的“商机”。入驻沙坪坝融汇温泉城的大学生联盟,直接将触角伸向了社会资金池里。“我们就像一个培养皿,在这里的种子一旦发芽,我们会给予它更多的光照与养分。”联盟负责人说,机构联系的投资人,对于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市场预估非常精准。是好苗子的项目,他们会主动对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及资源上的整合推动。投资人往往是成功的商人群体,他们打破传统的行业约束,也希望在新的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近市科委发布的一组消息显示,到今年底,全市将合力培育300个示范性众创空间。这些众创空间,同样对大学生创业项目伸出橄榄枝。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从学校到社会,从导师到投资人,一切都在给予大学生生活另一种可能。
走出来的“创业成功学”
怎么创业?
虽然不会简单去复制,但是面对“创业”二字,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借鉴。于是,他们寄望通过那些创业人物的故事,找到自己的方向与路径。
“创业讲座”“创新下的生存技巧”等等,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时间,讲台下的座位都被大学生听众填得满满当当。学屌网CEO卢有才,自然也不会缺席这样的讲座,在这几年的网站经营中,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听过多少类似的讲座。
其实,讲座依旧停留在理论上,即便有很多案例支撑。所以,卢有才坚信,“创业成功学”不是听讲座听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走出来的。
但如果没有太多的道理可听,更过不好这一生。虽然卢有才的公司就如名字一样,在屌丝的标签下努力生存,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去剖析一些共有的失败原因。不论创业是否失败,创业只是一种经历,与成功无关。
所以,在讲述师哥师姐的创业故事时,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体会的是自己的心态。
Hit The Road, Even Getting No 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