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控星船冷暖的人

2016-08-12陈世冰

莫愁 2016年20期
关键词:热管月球

□陈世冰

掌控星船冷暖的人

□陈世冰

初露锋芒

苗建印在学生时代就善于攻克难题,是有名的数理化学霸,1999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喜欢钻研、成熟稳重的他很快就成为技术中坚,成为攻关小组的带头人。

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拟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陆国际空间站,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暗物质。但是阿尔法磁谱仪的储液器对温度一致性的要求特别高,既要能完全控制温度、抑制气泡,又要为系统供液,这项技术要求在当时的热控界看来几乎是疯狂的想象。丁肇中寻遍欧美,没有人能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国外同行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国外同行不敢接的任务让我们来。”35岁的苗建印带着自己的团队一举揭榜。院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善意地劝告他说:“这个项目在我们国家的实验基础为零,许多难关凭我们目前的技术力量无法短时间解决。一旦合同签订,完不成任务,到时不仅要赔偿天文数字的违约金,也会对中国航天在国际航天界产生负面的影响。”苗建印对无限担心的领导说:“您放心好了,要突破储液器的关键技术,重点是解决三大难题:材料、控温和毛细结构设计。我在很早以前就在业余时间对这个项目进行过研究,院里的热控团队队员个个都是行业精英,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苗建印虽然说得胸有成竹,但他内心不是特别有谱。阿尔法磁谙仪当时只是一个构想,空间微重力环境、二氧化碳的超临界特性、低表面张力特性这些技术因素更使得储液器的研制变得异常复杂。

苗建印带领团队白天找资料、查文献,开会研讨思路,找专家进行头脑风暴,晚上还要与欧洲方面开电话会议并及时收发电子邮件。苗建印在进行电话会议时,要面对来自近二十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不同口音、电话噪声让苗建印头痛不已。英语水平很高的苗建印只好在白天翻看前一晚的会议纪要疯狂补课,同时查阅大量的英文背景知识。一个多月后,苗建印已能熟练地听懂会议内容,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了。

试验中需要用大量的二氧化碳作材料,但当时的实验室并不具备这种非常规的试验材料。苗建印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后,经过大量的分析验证,他选取了酒精作为替代品。常年浸泡在酒精中,苗建印的双手起泡烂皮,有时吃饭都不能拿筷子。

经过三年的呕心沥血,苗建印带领团队攻克了国际首套两相控温储液器。一炮打响,苗建印在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日中天,国际热控会议频频邀请他担任主席或是执行主席,作大会主题报告。会上,苗建印常常提出前瞻性的学术构想,获得了与会者的广泛认可。

挑战高难度

2006年,苗建印接到国防科工委的一项任务,为保证我国高分辨率对观测卫星成像技术指标的突破,需要研制开发一套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宇航级热管。

热管的直径仅有三毫米,并在其内部附着复杂的运行系统。苗建印找到几个精密仪器厂,厂方听说要求后,都摇摇头说,这是异想天开。“最难的是管内槽道过小,没有现成模具,必须重新设计,而工艺水平要求非常高,风险非常大,极不容易成型。”他最后找到了同学任职的一家精密仪器厂,请同学喝酒喝茶,大打温情牌,最终同学答应试一试。从此,苗建印只要一下班就开车赶到百里外的工厂,亲自紧盯模具和试样管生产,晚上自掏腰包和加班的师傅们同吃同住,三个月后,生产出了合格的管材。

但管材只是半成品,要变成真正的热管,还需要充氨,这是关键的一环。通常热管充氨量是10克左右,而这个小热管的充氨量理论上只能有0.3克,精度控制为0.01克,且只能一次充装成功,这让不少设计人员出现了畏难情绪。苗建印鼓励大家说:“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在咱们的一亩三分地里做出世界第一。”他带头一次次研究技术难点,一遍遍改进工艺,一点点提高精度控制,最终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微型热管,并在国际热管会议上大放异彩,成为了日后相机热控设计的标准配置,苗建印也因此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通令嘉奖。

不久后,苗建印接到任务——研制一套不足美俄同类产品百分之一重量,却能抵御月球300多度温差的热控系统。这套热控系统是嫦娥三号最为核心的技术,作为我国首个降落在地外天体的探测器,嫦娥三号不仅要应对太空中的高低温环境,还要经受月面赋予的每轮至少14天的多次、持续冰火两重天的折磨。此外,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这样的力学环境目前无法进行模拟试验,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把苗建印和他的团队逼入了绝境。

在攻关过程中,研究室和分系统之间对于技术要求的提出和实现存在不同意见,有时争得脸红脖子粗,苗建印拍着桌子说,任务不能原地打转,得边推进边修改方案。对技术着了魔,苗建印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八个月后,苗建印巧妙地运用月球重力场、特殊热源等特点,提出了1/6g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并研发了无电源、自适应的可变热导热排散系统,给中国制造的月球探测器装上了可以根据温度随时开关的“变频空调”。

苗建印正准备宣布技术公关完成时,在一次试验中,嫦娥三号探测器的一个数据总是与理论值差零点几个瓦量级。大家把各种原因都分析过了,还是没有解决。苗建印趴在试验大厅熬了一整夜,他最后判断:最初制定的地面等效试验方法不完善,需要修改。他赶紧让后方建立起数学模型,证明了其推测的正确性。

2013年12月14日,经过12天的飞行,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抵达月球表面。当展开双翼的“玉兔”号月球车,沿着着陆器放出的小梯子第一次落在月球的那一刻,在网络、电视上见证这一切的亿万中国人沸腾了。而在北京航天城的办公室里,苗建印确认“玉兔”号成功熬过第一个月夜后,便一下子睡在地板上,说要好好睡上几天几夜。

苗建印攻关的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月球探测器的月夜生存问题,更解决了美国准备在2030年前才能重点突破的学科难题,实现了全球首创。

坚硬的柔软

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工作起来苗建印却是个有股狠劲的强硬派。

苗建印成为部门负责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图纸进行了电子化和生产线设施建设。他带领班组成员连续60天每天超14小时高强度工作,梳理产生多达200余份产品化体系文件,精炼出十多种经典热管型谙。“这样‘变态’的工作强度,就是铁打的人也要熬垮了,但是当时图纸电子化是一场革命,告别纸质的图纸需要一次性彻底的颠覆。我给大家做榜样,所有人忙完工作回家,我都要在最后做收尾工作。”

每当重大任务来临时,作为带头人,苗建印除了自己带头冲锋,还常常硬着心肠放狠话:“我不下班,谁也别想离开。我知道这样做得罪人,可是需要集体冲锋的时候,队伍一定不能散。”

苗建新也有柔软的时候。有一年,他带着团队连续攻关,二十多天没有见到父亲的一个小女孩找到他们的办公室。小女孩对苗建印说:“我实在是想爸爸了。我都20天零3个小时没有见到他了,爸爸答应我说陪我去公园玩,说了几年,一次也没有陪我去,爸爸要是再不陪我去公园玩,我就长大啦。”苗建印一把搂住孩子,说:“伯伯对不起你,我马上让爸爸陪你回家。”他强令孩子的爸爸立即回家陪孩子去公园,全体攻关成员也放假一天回家和家人团聚。

苗建印想,这帮年轻的科学家也有家庭,也有亲情,不能再这样冷冰冰地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加班了,他要让团队变得有情调起来。于是,在这个25人的团队中,他成立了篮球队,还有诗人和金牌歌手,并拥有自己的“热火乐队”。

曾有外国公司想购买苗建印建成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生产线,被苗建印坚定地拒绝。也有一些国外的科技公司向他伸来了橄榄枝,要以百万年薪邀他加盟。朋友们纷纷劝他把握住机会,下海挣大钱,但苗建印还是轻描淡写地回绝了。“早在求学时期,我就是系里唯一不考托福、不考GER的人,当时我国航天事业还没有回暖,任务少,待遇低,大批人才纷纷出国转行。但我一心想把中国航天的热控搞上去,所以我就在中国干,在这里才能实现梦想。”

编辑吴忞忞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热管月球
不同孔径泡沫铜填充对平板微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多工况条件下重力热管提热性能优化研究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热管余热锅炉的应用及设计分析
系列长篇故事,《月球少年》之六:降临月球的不明飞行物
热管的讲究高效散热器不能忽略的因素
我们的邻居是月球
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