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终究不能只靠风来吹走
2016-08-12王子墨
王子墨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12月2日,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等地的霾将逐渐减弱或消散,因此解除霾橙色预警,北京的空气质量也从重污染变成了1级优。北方地区吹来一阵大风,终于吹走了盘踞近一周的重度雾霾。
举目望天,蓝天又回来了;打开窗户,又敢深吸一口了;点开朋友圈,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又欢腾起来了。当北方的朋友在欢庆大风过境时,南方的朋友也在焦急地等风来。可见这一团冷空气,被我们寄予了多少希望。雾霾来时的揪心、雾霾散去的舒心,似乎在反复出现。或许每个人心里也并没有真正放下,大风过去,雾霾会不会又咧着嘴回来了?
或许很难乐观。也许我们学会了以幽默的段子解释污染的困境,但只要空气吸入时有异味,喉咙吞咽时有异样,相信我们都不会最终麻木的。每一届“朋友圈杯晒雾霾大赛”,都是每个人心中环保意识的觉醒,个体权利的表达,也一次又一次凝聚起了民意,一点一滴给有关措施的上马加压,也促成了一轮又一轮治污理念的反思。
不能说有关部门在治理雾霾方面是无所作为的。以北京为例,去年出台了《北京市大气污染条例》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1到4月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9%。只是数据很难替代我们的直观感受,当眼前雾茫茫一片时,就很难想起抽象的数字了。因为民众对雾霾越发敏感,这也对有关部门的治理能力带来愈发严峻的考验。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呼吁和越来越多的质疑,对于这些,有关部门可曾做好心理准备?
环保部就本轮雾霾的成因给出了分析,原煤燃烧、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都是重要原因。过去我们以为处罚工厂就够了,禁烧秸秆就可以了,但仔细一想,自己房间的暖气、家里的汽车,无一不是污染源。正如雾霾来时没人可以置身事外,雾霾形成时我们每个人也都助推了一把力。现实就是你我每一个人,在大风与雾霾的拉锯中都不能袖手旁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要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作斗争。因为清洁能源的使用,暖气成本可能会更高;因为尾气排放的考量,出行可能会受到更多限制。对于这些,我们又可曾做好了心理准备?
雾霾是撬动发展大格局的一个小支点。曾经的雾都伦敦、烟雾之都洛杉矶,都经历伤筋动骨的反复拉锯,经过几十年跋涉才终于完成艰难转型,换来今天的天朗气清。我们与雾霾的斗争同样不会轻松,这既关涉到发展格局调整、政府职能改进的大议题,也涉及每个人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但雾霾治理是没有退路的,这需要全国上下严阵以待:出台严苛的法规、处罚违规的企业是顺理成章的;出门主动地坐公交不开车,同样有帮助。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3日,有删改)
本文通过描述事实,列举数据,对雾霾现象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旨在倡导人们提高环保意识,打好战胜雾霾的这场攻坚战。
1.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雾霾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改变雾霾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