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记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016-08-12郭春亮郭利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敬泽女战士张洁

郭春亮++郭利云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它侧重于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价。所谓的“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没有具体的界定。在传记中,它的选材与剪裁、谋篇布局、语言特色、表现手法都可以构成一定的特色,这一特色是基于文本本身,任何脱离文本以外的特色均是毫无意义的。这一考点要求考生一方面能思考文本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能思考文本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并能对他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里所谈的“深度”是思考的关键,“思考”与“判断”是不能分开的。考生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进一步从效果角度判断出这种特色的好处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思考,最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二、答题方法

传记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这就要求考生要结合传记的文体特征对某种特色作出思考,体会其作用,判断这样写的原因或优缺点等等。具体来讲,解答这类题,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技巧的表达等等。确定了目标之后,就须结合文本对你所确定的特色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

2.结合主题,深度思考。一般而言,某种特色是围绕主旨而设定的,分析特色不能离开对主旨的思考。文本的某种特色往往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显示出来。指出这种特色后,要联系文本主旨说一说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另外就是学会借助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如若能在看到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则会显得更加有深度。

3.作出判断,合理表达。通过多方深度思考,形成判断,以恰当的文字形式合理表达。在思路上,要先提出观点,然后提取文本要点,简明扼要,不可拖泥带水,更不需要描写、抒情等。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张洁:毕生都是“出走者”

□于丽丽

张洁成为了一个老人。这让很多人难以适应——印象里,她一直像个女战士一样,在生机勃勃,在爱憎分明,在变化,在出走。

前不久,她把近些年独自远行的见闻集合成书,取名《流浪的老狗》(2013)。她喜欢“流浪的老狗”这个意象,既酷又充满戏谑。尽管年迈,她还是自有俏皮,并熟练地使用网络语言:“汗死”“你懂的”,不时感慨一下,现在是个“小时代”了。

张洁情感鲜明、浓烈。她的写作是那种从生命状态里生长出来的。由她的散文改编的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6)广为人知,文章通过讲述她和患病母亲的分离,写出了一种情感所能达到的极致,并被冠之“啼血之作”。

她还试图在每一部新作中有所改变和探索。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40多岁的张洁开始写作。在当时那个爱需要唤醒的年代,她早期关于“爱”的作品给很多人带去了启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1978)发表后,她的庆祝方式是“和母亲相视泪流”。

但她没有止步于此,之后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两部作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1984),被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富有洞见,是一部重要的“改革小说”。上世纪90年代,张洁推出另一长篇小说《无字》(1998),涉及女性、革命、历史多个主题,广泛而深厚,被李敬泽认为是一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研究”的作品。2002年,她的新小说《知在》,则在形式上充满“悬疑感”。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两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因为特立独行,国内鲜见张洁的报道。即使年老,这位“女战士”也没有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地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她依然激烈、敢言,少有顾忌地表达她的喜与怒。她一直都是一个“不好对付”的采访对象。几年前,她在德国接受《法兰克福邮报》采访,三个小时中,因为没有谈及文学,她反问:“这些问题可以向国家领导人发问,你为什么不和我谈谈文学?”

多年前,张洁在北京大学和学生有过一次关于《无字》的交流,但自始至终,对于学生关于作品的疑问,她并没有做出一个完整的解释。有学生问:为什么“回答都是离题万里”?张洁说,自己不擅长发言和回答,也不认为人和人之间是可以完全沟通的,对话这种形式只是让大家彼此知道而已。直到当下,她也认为这不是一种失望,而是一种现实。

李敬泽说,很多作家在出走海外后,写作会充满乡愁,无论眼光,还是主体性,反而更强调中国文化本位,但《无字》之后的张洁,写作的题材更趋国际化,少见“中国性”,她有一种态度上的“决绝”。在他看来,张洁毕生会是一个漂泊者、出走者和流浪者,居无定所。这是她个人经验和审美的基本气质,也是她小说的根本气质。她从来不是一群人中的某一个,她肯定会“出走”,变成一个人。在很多时候,她“固执己见”甚至“偏见”,并在“片面之见”中,集聚伟大力量。

这样一种个性也许注定张洁成为一个出走者。 (选自《南都周刊》2013年第41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家张洁尽管年老,却没有止步,依然生机勃勃,在爱憎分明,在变化,在行走,被称为“女战士”,这样一种个性也许注定张洁成为一个出走者。

B.她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两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者,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却总是特立独行,高标于世,她言辞激烈、敢言,少有顾忌地表达她的喜与怒,不愿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因此在国内鲜有报道。

C.她情感鲜明、浓烈,尽管年迈,但还是自有俏皮,并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语言。这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战士对每一部新作所作的改变和探索。

D.张洁不擅长发言和回答,是一个“不好对付”的采访对象。在德国接受采访因没谈及文学而反问记者为什么不和她谈文学,与北大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疑问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解释。

E.张洁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创造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创造出高贵的人格,是一位个性独特且有丰富的审美气质的文学家,但是她固执己见,甚至看问题常表现出自己的偏见。

2.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张洁毕生都是‘出走者”的具体表现?

答:

3.简析“她一直像个女战士一样,在生机勃勃,在爱憎分明,在变化,在出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4.文章多处提到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这对写张洁有什么作用?请从中选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答:

猜你喜欢

李敬泽女战士张洁
父子接力为女战士守墓80 年
父子接力为女战士守墓80年
IQ Test
CL Sounds
《会饮记》
李敬泽的文学批评论略
南瓜小人
有限的现场,有限的人
老菊花更换——记新四军女战士、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乔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