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框架核心简结构的设计技术要点研讨
2016-08-11叶锦周
叶锦周
摘 要:房屋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结构总重量的控制是设计的重点,适时需要以此作为设计目标,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抗震优化。文章选取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作为案例,在明确结构抗震优化目标和计算参数的基础上,深入研讨优化设计的技术要点,其他工程结构设计,可籍此作为参考。
关键词:房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016-02
1 工程案例
某高层房屋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拟抗震烈度8 °,层数24,高度91.5 m,包括底部3层和21层标准层,单位层高分别为5.5 m和3.6 m。由于案例工程处于场地属III类,最大的地震影响系数为0.24,设计工程师设定楼面梁体高度的最大值为0.8 m,并在原有边梁和连梁两边宽度值的基础上,各自加宽至1 m。以上设计思路所形成的结构截面尺寸明细,见表1。
考虑到案例项目位处高烈度区,不受到结构迎风和风压的影响,在设计时需要将地震作用视为主要影响因素,将抗震优化作为结构设计的重点。
在结构优化之前,案例项目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各指标为
柱轴压比,优化前值0.5,规范限值0.75;
墙轴压比,优化前值0.26,规范限值0.5;
位移比,优化前值1.11,规范限值1.2;
梁剪压比,优化前值0.18,规范限值0.2;
周期比,优化前值0.75,规范限值0.9;
位移角,优化前值1/1137,规范限值1/800;
剪重比,优化前值6.45%,规范限值4.8%;
总重量,优化前值376 825 kN。
从以上结构优化前的各项指标中,不难看出案例项目结构的位移角不大,而剪重比偏小,侧面显示结构的刚度偏大,尚存一定的优化空间。
2 案例项目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点
为保证案例房屋项目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优化成效,在设计之前,需在设计方案当中,明确结构优化的目标,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要点。
2.1 优化目标
为解决结构刚度偏大的问题,要将结构总重量作为优化的目标,适时要综合考虑结构吸收地震能量的大小,以及基础造价的承受范围。
2.1.1 约束条件
其中控制构件指标有柱轴压比、墙轴压比、
2.1.2 减压比
控制整体指标有结构位移比、结构周期比、结构位移角。2.1.3 变量设置
结构的平面布置要呈对称状,而本项目的框架筒结构竖向构件连续,具备竖向传力与扭转控制的优势,在设置变量时,在不违背各层截面高度协调统一的情况下,分析框架核心筒主梁X向和Y向的功能变化,进而协调截面宽度和剪力墙厚度。
值得一提的是,固定模数变化,直接关系优化变量,设计时均以离散标量为主,梁和剪力墙的模数变化均为50 mm,而框架柱的模数变化为100 mm。至于框架梁和连梁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高度取值范围为700~900 mm,宽度取值范围为200 mm~
300 mm。
综合以上的优化目标,借助Hyperstudy软件,进行时间的仿真分析,研讨成本是否节省,通盘各项指标的优化结构,最终作为设计要点遴选的唯一依据。
2.2 设计优化
围绕以上的设计优化目标,具体设计要点如下。
2.2.1 结构总重量
根据结构总重量的曲线状,结构总重量和迭代步关系,如图1所示。
上图显示,结构总重量在第26步时,介于372 207~379 033 kN范围,27步时大幅度下降,直至34步时达到最低值,而此时的梁剪压比,以及游离于规范限值之外,小于约束要求的10%。参照结构总重量和迭代步关系,设计时通过对梁剪压比的调整,完成对结构总重量的整体和局部控制。
2.2.2 位移比、位移角和结构周期比
三者与迭代步关系相对平稳,其中位移角在优化时,尽量不超过1/1210~1/913范围,其中在第34步趋于最大值;结构最大位移始终在1.10~1.12范围徘徊;结构周期比的变化也相对平稳,基本不脱离0.75值。由此可见,本项目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位移比、位移角和结构周期比,基本不需要再次进行优化,仅按照原来设计思路即可。
2.2.3 首层框架部分剪力分配比例和梁剪压比
优化期间,分配第一层框架的部分剪力,分配比例均低于10%,只有在第13步时区域最大值10.8%。至于梁的剪压比,优化时超出规范值的频率比较高,其中在第27步时变化尤为明显,第34步时超出限值的16%,需要进行重点优化。
2.2.4 剪力墙、柱最大轴压比
优化时发现轴压比变化平稳,其中柱徘徊于0.5,墙徘徊于0.26。
2.3 优化结果
通过以上的优化,变量顺序单独变化不大,包括总重量、位移比、位移角、周期比等在内,优化效果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第34步时,梁剪压比、墙轴压比的结构位移角,达到最大值,而结构总重量达到最小值,结构刚度明显不够。但在梁和柱等截面尺寸小幅度增加后,结构总总量才趋于平稳,优化前后效果如下:
①总重量。
优化前376 825 kN,优化后358 752 kN,变化率-4.8%。
②第一周期。
Y向优化前1.756,优化后1.871,变化率6.55%;X向优化前1.654,优化后1.722,变化率4.11%。
③第一扭转周期。
优化前1.319,优化后1.375,变化率4.25%。
④周期比。
优化前0.751,优化后0.751,变化率为零。
⑤最大位移角。
X向优化前1/1267,优化后1/1200,变化率5.58%;Y向优化前1/1137,优化后1/1025,变化率10.92%。
⑥最大位移比。
X向优化前1.110,优化后1.114,变化率0.36%;Y向优化前1.087,优化后1.081,变化率-0.55%。
⑦基底剪力。
X向优化前24 300 kN,优化后22 286 kN,变化率-8.29%;Y向优化前24 302 kN,优化后22 455 kN,变化率-7.6%。
⑧首层减重比。
X向优化前6.45%,优化后6.21%,变化率-3.72%;Y向优化前6.45%,优化后6.25%,变化率-3.10%。
⑨首层框架占剪力比例。
X向优化前9.11%,优化后10.27%,变化率12.73%;Y向优化前2.82%,优化后14.79%,变化率424.47%。
综合以上的优化结果,优化后的结构构件截面基本都进行了减小,表示结构刚度的变化均匀,并且X向和Y向的基底剪力相仿,不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符合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优化效果较佳。
2.4 经验总结
其他房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参照案例项目,以结构总重量作为优化的目标,选择梁截面尺寸、柱截面尺寸和墙截面尺寸作为优化的参数,同时综合考虑墙轴压比、柱轴压比、结构位移比、位移角和梁减压比等约束条件,借助软件分析整体结构的抗震成效。
这种优化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优化后的设计指标,比较接近规范限值,符合设计原则“物尽其用”,值得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推广应用。
3 结 语
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但考虑到不同房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要求和条件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其他房屋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条件,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并在不脱离实际的情况,在设计工作中,归纳总结出更多科学合理的设计经验,作为本文研究和补充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凯文.某框架-核心筒结构改建的抗震鉴定[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 造,2011,(4):109-115.
[2] 林启明.基于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 (文摘版),2016,(14):34.
[3] 高宇飞,李辉,陈赛花.浅谈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应用[J].工程技术(文 摘版),2015,(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