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媒反思香港为何20年“奥运无金”

2016-08-11

环球时报 2016-08-11
关键词:学童体育课运动员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杨伟民

里约奥运会再掀体育热潮,但香港自从1996年奥运会上夺得帆板金牌后,至今仍“一金难求”。有港媒分析认为,精英运动员的培训要从基层如学校及小区着手,但香港做得明显不足。

据香港《明报》10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的学校体育课程文件显示,香港中小学体育课时中位数为每周90分钟,不及日本、韩国及内地。以日本为例,小学每周体育课时约125分钟,中学增至130分钟;韩国中小学有每周120分钟的体育课时,中国内地则有105至135分钟。与此同时,香港卫生署的数据也显示,香港小学生的过重及肥胖率在2008/09学年达到最高峰的22.2%,在2014/15学年虽已回落至10年前的18.7%水平,但仍维持每5名学生有一人肥胖的情况。

按照现在的世卫准则,5至17岁的学童每天应有60分钟中度至剧烈的运动量。浸会大学体育学系副教授雷雄德说,单靠学校的体育课时难以评估运动效能,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会基本运动技能,应在课余时间继续运动;但现在的学生为应付功课量及学分,根本无暇出外运动。当谈到为何现在香港队在奥运仍“一金难求”时,雷雄德表示,取得奖牌与否要视技术、心理、天气、观众或场地环境等不同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但精英运动员的培训要从学校及小区着手,只是现在的家长即使为子女报运动班,也只为满足入学需要,不是培养学童的运动兴趣,令训练无法持续,“要使香港有好的运动员争取佳绩,必须先改变现有的体育及艺术文化”。

与奥运会同样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立法会选举,对香港体育议题也不太关注。查阅各主要政党的竞选政纲可以发现,体育政策大多仅占一小部分,部分政纲更对体育只字不提。其中公民党在竞选政纲中,以1100多字阐述体育政策,占4万多字政纲的2.4%。民主党在政纲中建议减少学童的家课量,让他们课外时间多做运动,并提出提供就业机会,保障运动员生计。另一主要泛民政党工党,则未提及任何与体育直接相关的政策。在建制派政党或独立候选人方面,民建联建议政府推动“低碳健康生活”。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认为,立法会候选人难以单凭体育政策吸引选民,加上香港体育发展不是以地区作为基础,因此体育很难成为选举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里约奥运会,香港的“中国情结”显得更为复杂。英国BBC中文网的一篇文章称,香港的本土意识经过十多年的发酵,不单更重视香港本地运动员,同时对内地运动员的爱恨“非常分明,而且是恨得多,爱得少(傅园慧就是少 数 分子)”。像香港混血游泳运动员何诗蓓透露自己拒绝代表爱尔兰出赛而选择了香港队,即使未能晋级决赛仍受到激赏。不少观众还因香港独家直播奥运会的无线电视直播中国女排对阵意大利,却没有直播香港选手李皓晴参战的乒乓女单32强而非常不满。前无线体育记者伍家谦还提到,现在香港体育新闻的用语,许多都已不再是港人熟悉的词汇,如“开幕礼”变成“开幕式”,“集训”变成“拉练”。报道称,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正在安排奥运会后邀请中国队金牌运动员访港,时间大概会在8月底,即香港立法会选举前夕。

香港《星岛日报》10日发表社论称,香港回归后出生的一代,没有经历过华人被视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打破西方人对华人这种偏见的,先有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接着是80年代的射击好手许海峰,在奥运场上为中国取得金牌零的突破,“今天的香港,大家也应该把政治分歧放下,一齐为中华健儿欢呼打气”。▲

猜你喜欢

学童体育课运动员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体育课上的“意外”
XINMU/欣慕 XM001
HAOBAIBEI/好百贝 HBB-A
anyin/安茵 ABA601
讨厌的理由
运动员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思维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