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6-08-11黄群慧
黄群慧,石 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 a.工业经济研究所;b.研究生院,北京 100836)
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黄群慧a,石颖b
(中国社会科学院 a.工业经济研究所;b.研究生院,北京 100836)
摘要:2014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东北三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严峻。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下行是东北三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针对2015年东北三省的工业运行表现,从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和供给要素三个层面分析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主要有:重化工业比重大、国有经济占据主导、东北人口流失问题严重。针对东北三省各自的具体情况分析,三个省份发展存在以下突出“短板”,如辽宁存在出口下降过快问题,吉林省存在工业一柱擎天、汽车工业2015年大幅下降问题,黑龙江则面临农业比例过大的问题。东北地区需要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关键词: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下行;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产业结构;体制机制
引 言
东北地区一般是指中国山海关以北,漠河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总称。东北地区土地、煤炭、矿产、石油、木材、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优势明显,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在东北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迅速成为当时国家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直到1978年,东北三省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开放的前沿,东北三省没有被及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对外开放步伐较慢,经济发展遇到了特殊的困难[1]。同时,东北地区自身的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加工链条较短等主观因素也造成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体制性的矛盾、思想上的保守,使得东北三省出现引起多方关注的“东北现象”。面对“东北现象”,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地区振兴战略正式启动。《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障碍”,并决定成立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东北振兴要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等九个方面的改革意见。
振兴战略实施十年以来,国家围绕棚户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东北亚开放合作等各个方面[2],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启动了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城市功能、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领域重大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力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数据显示,2003—2013年的10年间,东北三省名义GDP总量从1.3万亿元增长到5.8万亿元,增长4.6倍,年均增速保持在13.4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3年以后,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4年和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不理想,经济增长呈现出“断崖式下跌”,东北问题再次凸显出来,被称为“新东北现象”。面对“新东北现象”,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从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大众创业、创业人才队伍、政策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积极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会议提出东北地区要在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东北三省迎来再次腾飞的契机。
一、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主要表现
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增长分别为3%、6.5%和5.7%,全国排序除山西以3.1%的增速列倒数第二,倒数四个省份东北地区占三位。同时,东北三省GDP占全国的比例也滑落到8.58%。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下行是东北三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文后表1,为东北三省整个“十二五”时期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情况及在全国的排位)。在“十二五”初期,东北三省工业增速基本高于或者等于全国工业增速,2011年吉林高于全国水平4.9个百分点,辽宁高于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黑龙江略低于全国水平0.4个百分点。但是,到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5.3%、0.4%,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速6.1%,尤其是辽宁省增速已明显滑出合理区间。从绝对位次来看,在除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辽宁省位列倒数第一,黑龙江省位列倒数第四,较为乐观的吉林省也仅位列倒数第十位。此外,从相对位次来看,虽然东北三省增速整体都在下滑,但辽宁省下滑了9位,吉林省下滑了8位,黑龙江省下滑了2位。整体来看,东北三省工业经济形势严峻,运行情况堪忧。
从具体的月份数据来看,如文后图1所示。2014年3月份,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国基本持平,但2014年7月份以后,逐月加速下滑,到2015年12月,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到-12.7%;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黑龙江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与全国相差4~5个百分点左右;而吉林省除了2014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略高于全国外,其他绝大多数月份基本都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
从工业企业盈利情况来看,如文后图2所示,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黑龙江企业的盈利情况最差,2015年1—12月黑龙江省企业利润累计增速下降-58%。另外,辽宁省和吉林省企业利润累计增速下降分别为-38.1%和-16.4%,东北三省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在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东北三省的企业盈利状况更加不乐观。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5年,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为标准,辽宁省为-17.82%,吉林省为10.79%,黑龙江省为2.48%,东北三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6%,这表明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如文后图3所示,2015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很多,甚至出现负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均小于0,最低达到-27.8%的水平。黑龙江省2015年4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降到2%以下,7月份达到最小值0.6%,呈现出比较糟糕的固定资产投资局面。吉林省的投资局面较为乐观,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2015年下半年开始逐步下行,与全国差距正在逐步拉开。
二、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原因的共性方面
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产业结构方面,东北三次产业中工业比例过大,服务业比例低,这被表述为“工业一柱擎天”,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化工业比例过高,或者说资金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占比过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过低;二是体制机制问题,其中一个具体指标是,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例过重,影响了经济的活力,另外,政府优化创业创新发展环境不够,中小企业培育发展不足;三是要素供给问题,其中关键是人口问题,东北地区人口流失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其经济增长。
(一)产业结构
1.重化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东北三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较重,政策、人力、财力、物力往往集中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即使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受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有些人将老工业基地振兴片面地理解为只是振兴工业,服务业处于工业的从属、被动地位。对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限,并没有认识到服务业能够吸纳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以及对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过高,而服务业占比较低。从2015年产业结构的数据来看,如文后图4所示,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3%、46.6%、45.1%,吉林省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11.2%、51.4%、37.4%,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17.5%、31.8%、50.7%。不难发现,吉林工业占比地区生产总值一半以上,辽宁工业占比地区生产总值显著高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吉林、辽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50.5%的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辽宁省装备制造、冶金、石化三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占吉林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黑龙江省能源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最高达73%,依然依赖重化工业[3]。另外,东北三省还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发达的问题。1999—2012年,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比重从7.6%下降到4.8%,下降了2.8个百分点,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从4.5%上升到11%,上升了6.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发展缓慢意味着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严峻挑战[4]。
2.过度依靠投资拉动,但投资效益明显偏低。从需求侧的三个构成要素: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进行分析,发现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走的仍然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东北三省的投资更多地集中于房地产、低端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库存压力不断增大、过剩产能无法消化,以及重化工业高增长态势的转变,投资这架“马车”的动力明显不足,大规模投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不可再行,对这些传统产业投资的减少是导致东北经济下滑的直接原因。2003—2014年的数据显示,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28.22%上升到2014年的76.87%,最高一年甚至达到了83.22%(如文后表2所示)。同时,投资额年均增长幅度超过30%,无论是投资额的增速还是投资占GDP比重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投资,投资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态势的关键性因素[5]。然而,投资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却相对不高。2014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平均为-1.29,拉动效果不仅小于1,而且远小于0,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反而拖累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再加上投资管理水平不高,在投资对象的选择上政府主导色彩明显,资金往往并未流向能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收益的项目,投资效益低的问题更显严重。
3.产业集中度低,且产业链条不完整。东北三省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重化工业产业链、种植业产业链,以及新兴的医药、新型材料产业链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条。然而,从产业集中度来看,东北地区特色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上依然秉承着机械性的板块结构,“聚而不集”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今,产业链呈现国际梯度转移趋势,东北地区产业集中度偏低,可以寡头称雄的企业数量在减少。不仅如此,从产业链条来看,东北三省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或中低端,产业链短、上下游产业不完整的问题突出。企业以提供“原”字号、“初”自号、粗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另外,从产业链的区域合作来看,产业链上的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组织程度较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协作[6],整体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链配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大企业的产业优势和原料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依靠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大中小企业配套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集群发展局面远未形成。
(二)体制机制
1.国有经济占据主导,民营经济比重过低。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过低”。一是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东北三省是全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相对较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十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占比从21世纪初的2/3,降到现在的一半左右,但除辽宁省外,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国有经济占比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4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51%和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10、14和12个百分点,同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二是国有经济效益过低。2014年,辽宁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43.8%,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仅占24.7%和7.2%;吉林省国有经济10大产业中,除汽车和机械工业外,其他8个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国有企业同行业平均水平;黑龙江国有工业10大产业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外,其他9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低于本省同行业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国有企业同行业平均水平。三是民营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数目过低。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实力较弱,经济活力不足。在全国工商联评选的“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东北三省只有8家企业上榜,而经济发达的江浙两省总共有229家企业上榜,差距十分巨大。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失业率高于其他地区。
2.创新体制不顺,创新能力不足。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东北三省还远未形成。尽管东北地区理论创新基础牢固,拥有众多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一批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但是这些机构管理体制滞后,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度不高,对当地经济发展支撑力不强。而且科研院所与当地企业、政府联系不密切,“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力尚待开发。另外,东北地区的聚才用才机制无法吸纳创新人才和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并未真正建立。优秀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很难引进,企业和科研单位领军人才与顶尖专家后继乏人。文后图5所示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的研发投入来看,辽宁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4%,吉林省为0.9%,黑龙江省为1.1%,三省均低于2.8%的全国平均水平。从研发机构的数量来看,东北地区共有2.7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而研发机构占比仅为3.57%,远低于8.07%的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从创新成果指标来看,2014年东北三省的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比重仅为4%,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支撑力。
(三)要素供给
东北三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是东北三省要素供给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东北地区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是人口数量下降。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城镇化水平较高,计划生育执行较好,年轻人观念上的转变以及经济上的现实压力,即使鼓励生育,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多生。如文后图6所示,2010—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辽宁省,人口一度呈现负增长态势。2015年,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吉林为1.58‰,黑龙江为0.78‰,大幅度低于全国5.21‰的平均水平,东北三省人口数量迅速下降,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补给。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生育率分别为1.0、1.03、1.03,远低于1.53的全国平均水平,要知道中国港台地区生育水平是1.0,日本是1.2,已经是世界上数值很低的地区。不仅如此,30~49岁/0~29岁人口之比,全国为1.39,东北三省为2.09,为全国各省之最。东北三省的老年人口占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儿童和青壮年人口占比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超低的生育率以及超高的老年人口意味着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社会负担不断加重。三是人口流失严重。2010年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共流出人口400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人口净流出180万。流出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表面上看,这主要是源自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无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民营企业在东北举步维艰,致使东北出现劳动力过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出寻找就业机会。但实际上,根源还在东北地区整体环境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可以预见,年轻人的大量外流让本来严峻的人口问题雪上加霜。东北地区一方面面临着超低的出生率,另一方面则是现有人才特别是年轻人的大量外流,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东北对外开放度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2014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6%,过境贸易总额仅相当于广东的16.6%、江苏的31.8%、山东的64.7%,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2个百分点。对外开放度低,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重大短板,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破题的关键症结所在。
上述三方面问题都可以从思想观念方面寻找到根源。东北三省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逐渐消磨了东北人早期最具代表性的“闯关东”创业精神。2003年以来,支持东北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频频出台,令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产生了“等政策、等文件,靠国家、靠政府,要资金、要项目”的思维禁锢,抱怨和希望国家补偿的思想大量存在。部分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对重大政策的先行先试等存在等待、观望和畏难情绪,一些干部中存在懒政、怠政和不作为现象。此外,受计划经济“国字头”“公字头”优先观念的深刻影响,东北三省营商环境亟待改善。在创新创业热火朝天的大环境下,东北创业仍然举步维艰,个别地方在招商引资中还存在以各种理由对民营企业进行罚款的现象。正是“等靠要”等思想惰性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东北经济振兴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三、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原因的个性方面
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东北经济下滑压力巨大,甚至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步入区域性“中等收入陷阱”的区域。应该说,总体上这三个角度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东北地区具体到每个省在产业结构与工业内部层面存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关键是要分析不同省份发展存在的具体的“短板”,从而对症下药“补短板”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国家层面不仅要关注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共性问题,更要关注各个省份的工业发展个性问题。
整体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的数据显示,虽然东北三省都是老工业基地,但三省并不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其中,辽宁省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业增长过快,吉林省的主要问题是工业一柱擎天,黑龙江则面临农业比例过大的问题。另外,东北三省工业行业内部、制造业内部、主要工业产品相似性系数相对较低,也不存在工业产业同构问题。从省际层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辽宁出口下降引起经济下滑,服务业增长过快隐藏忧患
从三次产业分类法来看,2014年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8.0%、50.2%、41.8%,2015年服务业比重快速上升到45.1%(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快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5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增速7.9个百分点。因此,从经济增长率来看,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业比例上升过快。服务业比重上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结构变化如此之快是世界上各主要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因此,服务业过快的上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可能隐藏了制造业下降过快的事实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问题。
从工业内部来看,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辽宁省在通用设备制造业方面优势突出,其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超过20%。以沈阳市和大连市为例,两者均在机械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沈阳市主要以生产数控机床和大型电力、化工等重型成套装备为主,其金属切削机床的产量在全省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达到63.85%;大连市以生产船舶、机车、制冷设备等工业产品为主,辽宁省铁路机车均在该市生产制造。但是,2015年,机械行业普遍出现增速放缓迹象。2015年11月,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4.7%、0.8%、3.3%、5.5%、4.7%、6.4%、14.8%,除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外,普遍较上年增长幅度下降一个台阶,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2015年11月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分别为-0.7%、-4%。各行业下滑的主要原因中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出口下降。2015年10月,大部分机械行业出口交货值负增长,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下滑。
(二)吉林工业一柱擎天,汽车产业下降过快影响巨大
如文后图7所示,从2010—2015年吉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走势来看,各年比值均高于50%,其中最高一年占比53.4%。2015年,吉林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1.2%、51.4%、37.4%,第二产业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由此可见,吉林省工业比例过高、工业一柱擎天问题比较突出,吉林的问题也是整个东北的缩影。长期以来,吉林省工业经济呈现出工业化早期水平的显著特点,政府投资多集中在国有企业,致使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而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霾,“强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集中大量资源办大事,但是往往未能把握好度,“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较为普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发挥得不充分。
在工业内部,吉林省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要优势产业,汽车产业居全国领先水平,铁路客车与汽车产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所占份额较大。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例,长春市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汽车产业,生产汽车、摩托车等工业产品,汽车制造业占长春工业产值的60%(2008年峰值时占比为67.8%)。吉林市则在石化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主要生产合成橡胶、乙烯等化工类工业产品。2015年,虽然全国汽车行业进入微增长时代,但到11月累计增长仍维持在6.1%的水平。吉林汽车制造业增速下降14%,面临的工业问题主要是汽车产业下降过快。中国经济放缓、产能过剩、再加上销售量持续下滑是造成汽车产业下滑的重要原因。
(三)黑龙江农业比例过大,能源行业负向拉动工业经济
黑龙江省是全国粮食主要产区之一,长期以来农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一直存在。如文后图8所示,近些年来,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更加充分。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黑龙江省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7.5%、31.8%、50.7%。其中,黑龙江服务业比例超过了一半,但农业比例高达17.5%。另外,从近五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降反增,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逆工业化趋势。同时,2010—2015年,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黑龙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比例过大,这与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以及政策导向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食品加工业有很大关系。
从工业内部开看,黑龙江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支柱产业,其天然气开采量虽然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所占份额不大,但在东北三省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超过60%,占黑龙江工业比例达到54%(2006年时占比竟达72.9%)。以哈尔滨市和大庆市为例,哈尔滨市在航空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飞机制造、微型汽车制造及汽车发动机制造等均位于全国发展前列;大庆市在石化工业发展上优势明显,其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本省和全国均占有绝对优势。由于2015年能源行业的不景气,1—8月份,10大行业中,有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以烟草行业为主的其他行业增长最快,增长12.7%;总量较大的食品、石化和装备行业分别增长5.9%、6.0%、0.3%;纺织、林木、建材、医药、冶金5个行业分别增长9.2%、8.3%、6.6%、4.1%、3.9%,9个行业合计拉动黑龙江省2.3个百分点,比前7个月增加0.1个百分点。冶金、纺织、石化、食品、林木、建材和以烟草为主的其他行业增速环比回升,医药、装备行业增速环比回落。能源行业下降3.8%,降幅比前7个月收窄0.3个百分点,负向拉动黑龙江省2.2个百分点,是唯一负增长行业。
四、振兴东北三省工业的政策建议
东北是受到体制机制约束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战略的实质是通过解决体制性障碍促进东北工业转型升级,最终促进东北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并在2030年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前列。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东北地区需要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一)针对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共性建议
1.产业结构对策。第一,改造提升重化工业与壮大新兴产业两手都要硬。一方面,纵观世界主要工业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各工业大国在工业化后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高能耗、环境高污染、原料供应不足以及产能过剩问题,其程度甚至远甚于中国。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重化工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再继续走粗放式的老路,而应促进基础类重工业与深度加工类重工业同步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导,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化工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在继续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东北三省的新增长极,推动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三大先导产业。事实上,可以极力促成重化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使传统制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出新产品,实现装备现代化,获得新的生命力。
第二,促进增长方式转向创新驱动,提升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一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学认为,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创新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投资驱动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式的投资发展思维,而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成为发展动力的主角,积木式创新模式将推动经济发展从注重量的提高到注重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挥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效应,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必须根除东北三省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偏好,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效率和能力。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走依靠投资与创新齐升的经济增长路径。另外,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坚定市场的主导地位,扭转政府主导式的投资发展思维,解决东北三省政府投资过大、不可持续、投资效益低的问题。
第三,构筑产业集群大平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围绕支柱产业,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配套,带动一批配套企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行业变成产业群,把产业链变成产业“板块”。面对当前一般低水平加工和普通机械产品生产严重过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大部分却不能制造的现状,装备制造业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向设备成套设计和项目总承包的方向发展,整合上下游各个系统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8]。另外,制造业企业应着力向产业链两端整合供应链,向研发和市场两个价值最丰厚的区域延伸,而研发和市场正是中国制造业目前所缺乏的。因此,东北制造业应当在生产环节上全力向上游与下游扩展,力争改变以加工为主业的发展方式,打造一条从上到下、纵向一体的“垂直产业链”,构筑产业集群的大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形成差异化发展,最终增强产业稳定性和整个产业链水平。在运作模式上,要将品牌从过去点对点(个体对个体)的竞争,转变为系统对系统(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即伴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品牌应该进入到包括产品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物流、信息化管理、渠道建设等在内的“系统竞争”阶段。要从过去相对较封闭单纯的买和卖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方都能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价格的制定、集成创新等环节中去。
2.体制机制对策。第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针对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行和企业管理效率[9]。同时,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仍然较低,民营经济不发达,社会资本活跃度不高,应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有序进入,消除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体制上的“寄生”关系,真正发挥民营企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作用。应该说,东北三省的短板在民营经济,潜力也在民营经济,出路与新的增长空间更在民营经济。政府应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积极的融资支持和投资环境,以激发东北地区经济活力。
第二,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东北地区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培育增长新动力,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放大创新的倍数效应。如地方政府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条件,鼓励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重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发科技人才对于创新的积极性,积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大力吸引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发挥东北地区高校众多的优势,积极培育创新人才,通过创建积极的创新创业条件等政策措施激励高素质人才留下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不仅如此,对于当地的民营企业,政府应鼓励小微企业或个人进行创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理念贯彻到每一个新兴企业家的创业发展蓝图中。同时挑选东北地区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鼓励当地民营企业与外部企业合作,借此影响民营企业的观念意识。
3.要素供给对策。东北三省近些年面临相当严峻的人口形势,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大力破除体制机制的顽疾,才能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回溯东北,建设东北。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是必要的,如实施特殊人才引进政策,给予稀缺专业毕业生或者特别引进人才不同程度的福利待遇,提高人才引进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激励方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强化对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励,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机制。另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组织大学生、科技人员和农民三支队伍创新创业,留住更多东北三省培养的人才开办企业,为未来发展积蓄宝贵的人力资源。
不仅如此,东北三省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速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开放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东北振兴的新动力。鼓励优势传统产业“走出去”,积极对外输出产能。由于国内钢铁、能源等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而这些产业作为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对外拓展市场,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降低对于国内市场的过度依赖,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各种政策措施,例如,加大金融机构改革,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与投资国政府进行深入的政策沟通,确保“走出去”企业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对外投资环境。同时,东北三省应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基础设施网络,重点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10],以及东北三省与俄远东地区海陆联运合作[11]。如黑龙江省努力构筑“龙江丝路带”产业支撑和促进体系。2015年,黑龙江省对“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进出口实现149.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1.2%。 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源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
另外,重视培育企业家市场,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优秀企业家是企业的主体,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通过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出来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是一个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在市场中主导角色的变换过程,即政府官员由主导角色转换为附属角色,企业家由附属角色转换为主导角色,因此,振兴东北经济,首先要提振的就是企业家的精气神,把企业家推到台前,推到一线。尤其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社会观念,振兴东北首先要靠具有先进思想的企业家来改变东北落后的社会意识。只有优秀企业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政府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二)针对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个性建议
1.优化辽宁服务业内部结构,拓宽对外开放路径。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发展信息服务、生产服务和市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视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功能和发展潜力,鼓励发展信息服务和利用信息服务来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发展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生产服务和市场服务,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态势,通过改变传统商业模式,促进产生新兴增长点。同时,应平衡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引进和鼓励现代商业的投资,以服务业的发展来改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为东北制造走向东北创造增添新的动力。另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就业,这对于东北地区人口人才的流失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12]。
第二,从工业内部来看,着力拓宽开放路径,强化转型升级的外部推动力。一方面,鼓励省内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建材、轻工等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较大的行业走出去,更加主动向“一带一路”靠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推动大连自由贸易园区成为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在辽宁发展。借中韩自由贸易谈判完成的契机,推动省内有条件地区纳入“中韩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世界创新型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境外企业在全省投资。另外,积极利用辽宁省的区位优势,将辽宁省发展成为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如加强沈阳经由满洲里对接欧亚大陆桥的铁路货运运输,积极参与对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与吉林和黑龙江联手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通经由吉林至扎鲁比诺港口的东北部出海口,建立一条贯通东三省、连接京津冀、面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部出海通道。
2.构建吉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构建吉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精深化、高端化发展。一方面,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升级、升级工业集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工业园。如以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园区、以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代表的化工园区、以长春生物产业园区为代表的生物质工程园区、以轨道客车产业园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园区,各园区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企业集群趋势明显,将成为吉林省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与产品,鼓励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提高产品性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第二,从工业内部来看,把握住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首先要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聚集带动作用,推进与关联企业建立产业合作网络。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作为吉林省的第一大汽车发展集团公司,承载着吉林省经济兴衰的重任,充分发挥一汽集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重点优化车型结构,推进奔腾系列纯电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突出整车产能扩张和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围绕汽车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大力提高省内产品特别是中高端产品的配套率。其次,全面提升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一直是汽车产业生存的关键,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是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保证。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创建“硬件”基础,而且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和技术交流,吸收转化先进科研技术。此外,吉林省是少数高等院校聚集的省份之一,要利用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引进核心科研人才,同时科学合理进行选拔和激励。
3.加快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脱依赖能源产业现状。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应着力加快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和一次产业“六次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一般来说,农业附加值低、增长幅度小、提升空间狭窄,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整个经济格局的地位和比重持续增加。相比较而言,农业生产总值虽然也在增加,但相对值却在减少,其占比份额应持续下降,这是世界各主要工业化国家三次产业发展时序的普遍规律。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但大而不强、大而不富,反而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次产业的“六次产业化”和三次产业融合。同时,也要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创新第一产业发展模式,推广“互联网+农业”,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打造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第二,从工业内部来看,应着力摆脱依赖能源产业现状,构建产业新体系。虽然黑龙江省工业基础雄厚,但工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2015年,能源行业迅速下降虽然与国际油价的长周期下跌、煤炭价格下滑、需求不足等外部冲击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黑龙江省自身工业内部行业布局不合理。黑龙江省应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对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精深加工的要求,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破解“资源诅咒”,摆脱“能源依赖症”,谋划在大庆和四个“煤城”*黑龙江省四大煤城,指黑龙江省内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以及鹤岗四个以煤炭为主的地级市。布局石化、煤化工重大项目,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如打造高端石墨和钼产业,形成鸡西、鹤岗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大小兴安岭钼产业集群;深度开发铜等矿产资源,延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天然气开发和利用,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设现代化煤矿,开采新的煤炭资源;利用好境外木材资源,加快发展林木精深加工等。
参考文献:
[1]钱津, 刘伟东. 东北经济发展中的难题、矛盾及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 1999 (5): 45-50.
[2]赵传君. 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经贸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刘洋. 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与成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 2015,(8): 43-46.
[4]方毅, 林秀梅, 徐光瑞.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软科学, 2010, 24(3): 56-59.
[5]杨东亮, 赵振全. 东北经济失速的投资性根源[J].东北亚论坛, 2015,(5):94-107.
[6]赵玉红, 王广林. 东北经济区经济内在联系与合作开发的战略构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2): 41-44.
[7]李春艳, 徐喆, 刘晓静. 东北地区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 2014,(9): 36-45.
[8]张奎燕, 张万强. 振兴东北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J].社会科学辑刊, 2003,(4): 78-82.
[9]唐现杰, 徐泽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J].管理世界, 2004,(5): 136-137.
[10]王荣成, 张英. 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2, 22(5): 589-593.
[11]李传勋. 中国东北经济区与俄远东地区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问题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 2008,(3): 5-14.
[12]黄涛, 谢慧梅. 东北地区服务业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1,(S2):192-198.
[13]周丰滨, 刘文革, 梁琦.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生竞争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63-69.
表1“十二五”期间全国和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及位次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表2 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与拉动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及东北三省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所得
图1 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2014.3—2015.1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图2 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2014.2-2015.1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图3 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2014.2-2015.1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图4 2015年东北三省及全国三次产业占比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图5 东北三省创新能力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
图6 东北三省及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全国及东北三省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所得
图7 2010—2015年吉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占比走势
图8 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走势
[责任编辑:房宏琳]
收稿日期:2016-05-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路径、产业选择与战略规划研究”(15ZDB149)
作者简介:黄群慧(1966—),男,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国有企业改革、工业发展等理论研究;石颖(1989—),女,博士研究生,从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6)07-0100-1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东北振兴:困局与突破(专题讨论)
编者按: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工业化的排头兵”,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建立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2013年以后,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4年和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不理想,经济增长呈现出断崖式下跌,被称为“新东北现象”。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省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特别是2016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和5月亲临黑龙江省考察调研,强调“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深入研究东北振兴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