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探讨
——寻找临近点

2016-08-11孙江宇

科技传播 2016年14期
关键词:营口导语受众

孙江宇

营口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辽宁营口 115000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探讨
——寻找临近点

孙江宇

营口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辽宁营口 115000

新闻的导语,新闻学家称其为新闻的眼睛,新闻的生命所在。导语写得如何,决定一篇新闻报道的成败。也就是说,导语像戏剧中的人物“亮相”一样,亮得好就会使观众喝彩,否则会使观众兴趣锐减。笔者认为,寻找临近点是写好导语的关键所在。

寻找临近点;导语写作;新闻根据;时间要素

一条新闻,记者想表达什么,往往通过导语来“定调”。新闻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新的、自己熟悉的、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有关联的事物等,更愿意看、愿意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导语写作时,要尽量寻找与上述各方面有关的临近点。可以说,寻找临近点,是导语写作的重要技巧。

1 时间的临近点

新闻姓“新”,新闻的价值是同时间紧密相连的。新闻的任务是报道新发生的事实,迅速及时是它的突出特点。从新闻事实的发生到加以报道,这段“时间差”越小,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便越爱看。也就是说,报道的事实越“新”,就越有新闻价值。因此,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新闻根据的临近点,缩小“时间差”。

1.1注意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活动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当采访者采访到某件新闻时,这件新闻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了。像这样的新闻,我们是否只有在导语中写上“不久前”这一条路子呢?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还是能够找到时间要素的最近点的。

例如,××厂自学成才的工人技师李军考取了××大学研究生。当我们得知这一新闻线索时,已经发榜几天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等他启程那天再报道,导语就可以这样写了:“今天,××厂自学成才的工人技师李军离营,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2抓住事件的变动因素或突破口,使某些事物“起死回生”

有些事情过去时间较长,有的发生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正如有人所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报道昨天的新闻当然不是记者的任务,但是,有没有办法使某些“昨天的新闻”起死回生呢?办法是有的,这就要注意抓住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作为突破口,作为“救生圈”。

如果要报道一位老工人20年如一日努力多做贡献的事迹,导语一开头就写:“自1995年以来,老工人张师傅就……”,这肯定不行。但是,如果张师傅在刚刚结束的省劳模表彰会上被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事情有了新变动,导语就可以张师傅被授予“劳动模范”为“临近点”,使他多年前的突出贡献“起死回生”,加以报道。还有,某司机安全行车好,如果达到100万km无事故、10年无事故等,就可以他达到的这些新指标为“临近点”,把他的行车经验报道出来。

2 人物关系的临近点

人们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于报道自己熟悉的人、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新闻愿意看。为什么每当问起谁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跳高铜牌,大家马上回答出是朱建华,而问起金牌、银牌获得者,许多人可能回答不出了呢?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相比之下,朱建华同我们的关系具有临近点;同样道理,如果问谁夺得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冠军,大家会不假思索地说:“中国女排”。可是要问谁夺得男排冠军,许多人会张口结舌。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蕴含着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道理。这些道理启发我们在写作新闻导语时,要尽量寻找报道内容与读者之间在人物关系上的临近点,这种临近点找好了、突出了,导语对受众的吸引力就大。

3 地域的临近点

为什么,即使老边区发生3.5级地震也会成为营口地区家喻户晓的新闻,而美国发生6级地震我们也很少有人去谈论?道理是简单明了的:人们对离自己地理位置越近的事物越关心,地理位置越远人们关心的程度就越弱。在甲地是重要的新闻,到乙地可能变成次要新闻。

既然事物发生的地理位置离受众越近受众的兴趣就越大,那我们就要尽量把地域的临近点在新闻中鲜明地写出来。来看2个例子:1)本报讯 截至6月末,熊岳印染厂工人刘丽实现百万米无疵布,被工厂授予“优秀标兵”称号;2)本报讯 截至6月末,熊岳印染厂工人刘丽实现百万米无疵布,创全市最高纪录。2种写法相比较,还是第二种写法要好些。因为,第一种写法在厂内这样报道可以,而拿到全市来报道,则没有注意寻找同受众在地域上的临近点,受众便会误认为这只是一个“工厂级新闻”,不予注意。而第二种写法,则把它同受众的关系拉近了。

4 常识临近点

我们在采写科技新闻、专业性的新闻时,要用内行者的眼光研究问题,而用“外行者的语言”表述问题。寻找这类新闻与受众常识方面的临近点,把这类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既是重要的技巧,也是我们应当具有的群众观点。对于一般受众不了解的事,不易懂的事,进行一些解释,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受众的兴趣便会提高。

美联社播发的美国“先驱者一号”航天器进入绕金星轨道的新闻,导语是这样写的:“‘先驱者一号’今天进入绕金星轨道:这项计划是为了使科学家们对距离最近的行星作历来最真切的观察。”短短的一句解释,把这项科学计划的目的交代得一清二楚,受众的兴趣随之提高。

有时我们就科技来谈科技,就设备来谈设备,用专业术语表达这些新闻内容,不知要多么艰涩难懂,受众也味同嚼蜡。可是,我们使用了形象思维的方法,使新闻的内容形象化,便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辽宁日报》发表的《辽宁省自动化所为高炉配上电脑》一稿,导语这样写道:“鞍钢二号高炉报告喜讯:辽宁省自动化研究所的一项科技成果,使它的‘饮食’更加科学,从而有效地防治了暴饮暴食的‘慢性病’。”这个导语就写得通俗易懂,简单明白。作者把高炉比作人,使读者对使用电脑控制高炉投料的作用和意义一下子明白了。倘若作者不作这样形象化的比喻,而只写电脑程序控制、软件编排、投料配方,谁还有兴趣问津呢?

5 心理临近点

我们在写消息的导语时,应当分析受众的心理状态,分析受众的兴趣,分析受众的注意点,分析受众的情感,然后在导语的写作中尽量寻找出同受众心理上的临近点。例如,国际广播电台播发的消息《北京香山饭店建成开业》,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台消息 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饭店,今天下午开业。这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津铭设计的。”

这条消息导语的写作,就注意了听众尤其是国外听众的心理特点。北京的大饭店很多,作者没有开篇就介绍香山饭店有多少层、多少客房,因为这些对国外游客缺乏吸引力,而是在导语中写出了香山饭店的突出特点——是由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津铭设计的。听了这一导语,很多外国游客来北京自然想要欣赏一下贝津铭的大作了。

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人们对自己熟悉事物的兴趣胜于对自己不熟悉事物的兴趣;而无论男女老少对于一些反常、新鲜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我们在写导语时就可以考虑这些因素。请看下面的例子:“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m的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着他们的试验。”这条导语就利用了读者的好奇心,作者抓住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娓娓道来,恰如一篇评价文章所说:“表现了较强的眼力和笔力。”

[1]杨志远.导语方寸地 播者细耕耘——新闻导语写作的技巧[J].视听,2015(10).

[2]任鸿.新闻导语写作手法探微[J].新闻传播,2013(3).

[3]郝志红.论新闻导语创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

G2

A

1674-6708(2016)167-0014-02

孙江宇,主任记者,营口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营口导语受众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导语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营口古代文明展》的内容设计与特色
营口高校学生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