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扶贫记事

2016-08-11杨光毅于草

今日重庆 2016年2期
关键词:乡党委犀牛农家乐

◇ 文/本刊记者 杨光毅 图/ 于草

乡村扶贫记事

◇ 文/本刊记者 杨光毅 图/ 于草

2016年1月26日,数天前飘落的白雪,还未完全融化。去往武隆县土地乡的山路两旁屋顶上,依旧积雪。

因道路结冰,最近的一条道已经封闭,从武隆县城到土地乡政府所在地,只能绕行。

已过中午12点,土地乡的党委会还在继续,主题是脱贫攻坚。

记在乡长梁健头脑里的数字,已属于往事:刚刚过去的2015年,土地

乡完成了市级贫困村小岩村、县级贫困村六井村整村脱贫“销号”任务,贫困户“越线”减贫111户443人。

梁健的每一条微信,几乎都与一个叫“犀牛寨”的小村直接关联,他希望借助自己的朋友圈,让更多山外人知道犀牛寨,了解犀牛寨,走进犀牛寨。

原来,犀牛寨打造的是特色村寨旅游,并寄望这种“造血式”的脱贫攻坚模式能更加精准地让村民走出贫困,且得以持续发展。

第一站,我们饿着肚子前往犀牛寨。

这个土家寨子,静静地卧在两山间的一个狭长地带。走进一户人家,一楼偌大的堂屋显得有点浪费。“这个不算大哟,我还嫌小了,摆不到几桌。”男主人丢下手里的活计从灶房走出来。

他是要做农家乐的,前不久还从重庆主城去了一群人,吃住都在他家里,临走还顺带买了土鸡、鸡蛋、新鲜蔬菜。

“夏天生意更好。”梁健带着我们在这个小小的土家寨子穿行,几乎每家每户都办起了特色村寨旅游农家乐。到2015年底,犀牛寨已完成44户农房修缮、风貌规范和民俗广场、土家戏楼的重建。

自然不仅仅是犀牛寨。

土地乡沿河村土地坳,也已准备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乡党委副书记谭军是沿河村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土地坳村民何树明家的堂屋,谭军早已不记得光顾了多少次,摸情况、听意见、想点子……

“书记来了?来,进屋坐。”何树明把一行人迎进堂屋,围坐在火炉边。听说土地坳也要办乡村旅游,何树明有点小兴奋:“那我家也可以搞农家乐,房子要重新整一下。”

扶贫讲求“精准”,并非乡村旅游即可“包治百病”。“不具备就地脱贫条件的,我们采取搬迁的方式。”梁健说,整个土地乡,去年就有105 户432人实施了搬迁安置。

在土地乡,“靠山吃山”成了扶贫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蒋小波就是走的“靠山吃山”路子。

去的那天,正好蒋小波家里杀年猪,丢下手里的活路风风火火陪我们去看她的菜地。她从部分村民手里流转了100亩地,第一个搞起了高山蔬菜种植。“赚还是赚了点。”蒋小波没有正面回答“一年收入多少”这个问题,同行的村支书在旁边笑:“她家反正买了私家车嘛。”

①土地乡党委会,讨论2016年的脱贫攻坚计划。

在土地乡,种植业并非蒋小波一例。“我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确定的是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则,通过大户带动,让更多的农户参与。”此前去犀牛寨采访的路上,乡长梁健随口报出一串种植数据:烤烟1700亩,产值470万元;种植海椒200亩、科技红苕350亩、方竹笋500亩、前胡300亩、金银花240亩、脆桃230亩、猪腰枣200亩……

天色已晚,蒋小波挽留我们在她家里吃“刨猪汤”,而我们的下一站是特色养殖示范区。这样的示范区,土地乡不止一处,养殖品种也不同:肉牛、山羊、肉兔、棘腹蛙……

入夜的土地乡,深埋在浓重的山乡夜色里。晚上9点多,土地乡党委会议室的灯还亮着,里面依旧热火朝天讨论的话题,还是脱贫攻坚。

The Chronic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

②“第一书记”的手与扶贫对象的手牵在一起

③用微信公众号推广宣传土地乡

④谭军在蔬菜地了解蔬菜收成和销售情况 

猜你喜欢

乡党委犀牛农家乐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农家乐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灰犀牛”“黑天鹅”
暴脾气的犀牛
搭建微信平台助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犀牛哥哥道歉
面面俱到
破格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