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典诗歌
2016-08-11赵丽
赵丽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飘荡着一首空灵而悠扬的灵魂之曲,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使人沉迷于其中甚至融入其中。这首由无数灵魂吹弹的合奏曲赢得了芸芸众生惊艳的目光,它就是中国大地孕育出来的古典诗歌。随着高中语文课改的推进,学生对这绝世的灵魂之曲接触得越来越多,如何传承曲调精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已是个挑战。
学习诗词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翻译、背诵,而在于熏陶、感染,在于人格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一、敞开胸怀,放声吟诵
周有光在《语文闲谈》中谈道:“中国的诗歌一向是‘吟诵的,不是‘朗读的。吟诵是介于朗读与歌唱之间的一种诵读方式。吟诵又不同歌唱,歌唱重视遵守曲调,吟诵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基本曲词之中随意变化。”吟诵注重“声”“气”“情”的有机统一,余映潮也这样说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通过吟诵,学生才能真正咀嚼出诗歌的情感美、音乐美和意蕴美,才能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而真正做到“吟诵”,必须在处理重音,处理延长、停顿,确定感情基调等方面下足功夫。学生必须敞开胸怀,放声吟诵,而不能因害羞而扭扭捏捏、金口难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反复比较、反复体会,寻求最佳的声音形态、语调与节奏,找到符合诗作传情达意的最佳吟诵方式。吟诵可以直接让阅读者受到感染,引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吟诵是第一步,也是鉴赏诗歌的基础。
二、发挥想象,设身处地
诗歌的魅力在于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正如艾青所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要进入诗歌营造的美景,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去品读作品,再现意境,虚拟成一个全新的图影,进入诗境,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取得心灵上的共鸣和审美的认同,深刻感受诗文的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如讲李白的诗歌,就必须谈及盛唐气象与李白的诗风之间的关系,否则学生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理解就不到位。不将诗人和作品还原到创作时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教师就不能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鉴赏诗歌。
诗人的经历、思想感情和诗人所处时代只是诗歌的大背景,深入了解诗歌还必须紧扣诗歌的意象,发挥想象。只有抓住“意”中之“象”,置身“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蕴”,才能真正走进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本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词眼。在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中,委婉地寄寓着词人对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透过这句词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全词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推敲字眼,体会意蕴
当今诗歌教学大多还是偏重于思想,而忽略了诗歌本体,犯了理解诗歌的大忌。古人就有“推敲”之说,“炼字”是寻常之事。为了“推”“敲”,贾岛与韩愈成了知己。这也说明了古代诗人对诗句的一词一字是何等的认真!学习古诗时,只有着眼于“字”,细嚼慢品,才能进入诗人构建的艺术世界,聆听其心灵之音。诗词中最重要的“字”就是诗眼,因为诗眼是全诗最精炼传神的字词,最能体现全诗的主旨,甚至可以说它承载诗人的情感和灵魂世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还有哪两个字能比“卷”和“拂”更能突显思妇人痴情的动作,更能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呢?
在诗歌教学时,应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让中华千年的文化积淀更好地传承发展,让学生每听这首空灵而悠扬的灵魂之曲时都会产生心灵的震撼。
(作者单位:湖北省石首市文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