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小实验 激发大兴趣
2016-08-11梁四君
梁四君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而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作为有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教师,应该具有这样一种认识:课堂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唯一场所,科学探究的主阵地还可以在大自然、大社区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时间、空间及仪器和药品选择上都十分有限,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地展示和张扬;而课外延伸实验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科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演示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时,由于这个演示实验要产生明显的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约需要2小时左右),好多教师不到3分钟就把实验现象一并说出: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的。百闻不如一见,学生根本没有看到颜色下深上淡的现象,所以学生听后似懂非懂,印象不深,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渐渐变淡。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课外延伸,并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了实验结果:首先对枝条进行了横切,明显处于基部的切面颜色更深,处于上部的颜色更浅些(见横切效果图);与此同时还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枝条进行纵切,从实物投影中清楚地看到树皮(韧皮部)没有变红色,而茎的中央部位——木质部明显变红色(见纵切效果图)。
又如,静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难点。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摩擦力”这一节中很少提到静摩擦力,只是用“筷子提米”实验简单说明了静摩擦力现象和静摩擦力的存在。但静摩擦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存在,因为它总是“静静地产生,默默地消失”,学生在分析力学现象时往往对它“视而不见”,难于察觉它的存在。为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课外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静摩擦力的深究:自制静摩擦力研究装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研究、静摩擦力的最大值研究、影响最大静摩擦力的因素研究等。此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智能的快捷盘,为他们在高中的后续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和情感上的准备。
只有不断通过这样的延伸实验,学生对科学的感情更真了,兴趣更大了,做到兴趣于前,知识于后;学生于重,教师于轻。另外,类似可延伸的实验还有:植物蒸腾作用、钢铁生锈实验、植物细胞失水实验、观察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等。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张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