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6-08-11曾玺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美的情感语文

曾玺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的审美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构成语文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使命,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作品中“美”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和语言欣赏水平。

一、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除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外,它还有更重要的人文性,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行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族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从语文教材方面看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海洋,给人以美感。其中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具有审美的本质属性。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佳作。例如:同是写“莲”,语文教材中的“莲”是对莲的形态和实质的生动形象的描摹、联想和抒情;或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摹写“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或联想“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同时,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气势美;也不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不二的柔情美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哲理意蕴……凡此种种,足见语文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这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奠定了客观基础。

2.从学生方面看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虽然他们的年龄偏小,经验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为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体会自然美和事物美提供了先决条件。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教具及丰富的表情、语言来巧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中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熏陶。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更多地采取一定的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

1.渲染情景,唤起“美”

审美的一个特征是情感体验。“情感”“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频繁出现,表明了“情感”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能沉浸到文本给予的特定审美情调中,把握住文本的审美内涵,通过自身的语态、表情、手势、语言方式以及讲析节奏的张弛抑扬,创设出某种生动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学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要使学生产生美的心理律动,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动之以情”,渲染情景,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在教学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与交融,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2.体会形象,感知“美”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抓住了课文中描写老王送鸡蛋时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使老王的形象更加清晰,从而激起同学们对老王那种善良、朴实、懂得感恩的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3.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4.发挥想象,创造“美”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

所谓想象,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赣州众多的石拱桥,去想到我们赣州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统一的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

如讲朱自清的《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对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

有了师生双方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奇迹:那文字符号就可幻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那静态的白杨树就有了生命;那流淌的春水就有了情感;那古代的、外国的文学作品也就能让师生的神思邀游于远古世界,心驰神往于异国土地,浏览异地风光,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的真实意境。

5.通过比较,欣赏“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美。因为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将百草园中的兴趣盎然,是童年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时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象其意境。同时,也可以把两首内容相似的诗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的意境,欣赏“美”。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唤醒、鼓舞。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好这些教材中的资源,创造出精彩的语文天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培养出有智慧、有理想、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章贡中学)

猜你喜欢

美的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