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卢蜡烛
2016-08-10陶短房
陶短房
烛光虽暗淡,但在一片漆黑中,终究是难得的光明与希望。
在南部非洲的很多城镇,你都能在市场上看到、或听人说起马塞卢蜡烛,给人的感觉,仿佛马塞卢,这个非洲小王国莱索托的首都,是一座蜡烛之都一般。
马塞卢是南部非洲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其实在外人看来,马塞卢蜡烛并不很好:色泽泛黄,粗细不均,点燃后非但光线不够明亮,还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眼睛也被熏得格外难受,至于现代流行的、那些装在精致小杯小瓶里的工艺蜡,我没见过马塞卢出产的,恐怕就算有也不会太好。但马塞卢蜡烛仍然很有名气,仿佛蜡烛已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一般。
马塞卢来源于塞索托语,意思是“红砂岩之地”,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市内还有1906年建造的非洲高等学校。马塞卢的城南有座小山,可俯瞰全城。山顶竖立着民族英雄、部落酋长莫舒舒一世的全身像。莫舒舒曾为统一国家,多次击败英国和布尔人的侵略。他也是马塞卢城的创建人之一。
马塞卢目前是该国唯一的城市。旅游者都以此为起点到国内其他地方和风景区游览。该城仅有的工业是地毯和蜡烛的制造。此外,有织布、日化等小型工业。是牲畜、羊毛、皮革、谷物等的重要集散地。但是实际上蜡烛差不多就是马塞卢的象征:该城最早拥有现代机械的工厂,就是马塞卢蜡烛厂。
这座蜡烛厂建成于独立前,拥有燃油发电机、电动机和皮带传送带,对于这个四面都被南非包围的蕞尔小山国而言,在当时可谓尖端科技,独立后更成了素以勇敢倔强著称的巴苏陀(莱索托主要民族)人自主精神的象征,一度成为该国工业的半壁江山——虽然这个农牧业国的整个工业地位并不高。
蜡烛厂受推崇不仅因为其设备、规模和产品,更因为其原料——马塞卢蜡烛所用的可不是什么矿蜡,而是地地道道的莱索托牛油。牛是巴苏陀人最看重的东西,当地男子求婚,彩礼便是一头一头的牛,而且为了表示郑重,这些牛不能一齐赶去女方家里,而必须一次一匹、一天一次地分批赶去,可以想象,在一个如此重牛的国家里,牛油蜡烛该是多么珍贵的东西。
本来,时代在进步,电器在普及,越来越多的非洲城乡开始通电,蜡烛这玩意儿该逐步退居二线,直至“转业”到工艺品、礼品领域去。无奈非洲经济发展不平衡,不通电或者通电后动辄停电的地方比比皆是,因此马塞卢蜡烛倒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没了市场。
当然,马塞卢人并不想在蜡烛这个注定淘汰的夕阳产业上一棵树吊死,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们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两条腿走路”的计划:一条腿是发展成衣服装业,利用比南非更低的税收,和莱索托这一最不发达国家在欧美所享有的免税额度,吸引南非商家来马塞卢开厂;另一条是发展旅游业,吸引各国游客来这个非洲唯一“国中之国”旅游消费。
这“两条腿”一度走得风生水起,把个老态龙钟的蜡烛厂逼得无可奈何,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美元贬值、纺织品市场国际化趋势加大,小小的莱索托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成衣服装业好景不再,而旅游业的畸形发展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因艾滋病蔓延,全国1/4的国民都成了病毒携带者,人口由1990年的200万减少到2006年的180万,素以“非洲寿星”著称的巴苏陀人,平均寿命由60岁降到35岁,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国家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蜡烛厂再次受到马塞卢人的追捧,烛光虽暗淡,但在一片漆黑中,终究是难得的光明与希望。如今非洲市面上,更常见的是价廉物美的中国和南非矿蜡,不知恪守传统的马塞卢蜡烛,还能在四面包围的阵地上坚守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