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为什么冷漠?
2016-08-10江意
江意
如果你是一名旁观者,请你牢记“我们应该永远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时一样去行动。”
最近一位入住北京望京和颐酒店的年轻女士在客房门口遭到一名陌生男子的袭击,在长达五六分钟的施暴时间里,她多次向酒店保安、房客求助,但他们都选择了漠然旁观,最后仅有一位女客人伸出援手,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人人纷纷谴责旁观者的自私冷漠。还有不少社会学专家结合近几年频发的类似事件,表达了对中国人集体“侠义精神”的丧失、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忧虑。
实际上不光是中国的社会学家在忧虑此事,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国外很多社会科学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试图找出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旁观者的袖手旁观,是否麻木不仁、人类相残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趋势?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很多学校合作开展暴力干预培训课程,来改变旁观者效应,鼓励旁观者采取行动,预防欺凌和暴力事件。
旁观者越多越冷漠
1964年3月,美国28岁的女子吉蒂·吉诺维斯在她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寓所附近被一名持刀凶徒奸杀,期间歹徒曾两次离开又返回继续施暴,过程持续30多分钟,据事后媒体的调查称,有38位吉蒂的邻居目睹了该暴行,但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或报警。《纽约时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美国社会正在变成一个冷漠的社会”。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很多领域专家的兴趣,其中纽约大学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比伯·拉塔奈的研究结论影响最广,并独树一帜。他们认为正是有多达38位的旁观者造成了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结果,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就是说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会认为别人将会施以援手,或者已经予以帮助。
达利和比伯为此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其中之一是在不知道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三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六人组,在有助手突发癫痫的情况下,二人组有85%的测试者实施了帮助行为,而六人组却仅有31%选择给予帮助。并且他们采取行动的反应时间也有明显差异:两人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不到一分钟,而六人组则接近三分钟。达利教授认为,如果个体相信有其他人在场时,那么他出手帮助的概率将大大减小。“这是由于出现‘责任扩散了,”达利说,“当只有你一个人在场时,你会觉得有责任帮助受害者,但是如果有其他人也在场,这种帮助的责任会扩散出去,你会觉得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并且还会有意无意地等待别人的行动,因为出于本能,绝大多数人会在遇见危险的第一时间首先保护自己,这种个人利益的自保行为会在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扩大。”不仅如此,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和内疚感也扩散了。最终“谁都有责任”变成了“谁都没有责任”。
随后发生的很多现实中的例子令人遗憾地验证了这一点,1987年,三名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学生对一名新生实施了轮奸,在施暴过程中其中一名罪犯还向经过走廊的路人吹嘘炫耀,但是没有人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包括该层楼的宿舍舍监在内)。200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里士满市举行的一场高中生舞会会场外,多达20个人目睹了一个15岁的学生遭到轮奸。2011年,中国广东一名叫小悦悦的2岁女童被汽车撞倒,有超过18人经过或者看到女童受伤,却没有一人停下来予以救助。
网络化、城市化助长冷漠
在我们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性是不是真的在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残忍?不得不承认,近几年发生的众多网络暴力事件确实证实了这一点。2006年,美国密苏里州49岁的女子萝莉为了报复早前与她女儿吵过架的13岁女孩梅根,在社交网站上虚拟了一名16岁男生乔希·埃文斯,先向梅根表示好感,然后又不断对其进行十分恶毒的谩骂和侮辱,众多网民在毫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不但没有对梅根提供任何维护和帮助,反而加入了羞辱她的行列,最终导致梅根自杀。
2014年,中国四川泸州一名19岁男孩因感情受挫,在网上发表想要自杀的言论,引来数万网友的围观,然而人们并没有开解或者积极展开救助行动,而是大量发表了类似“你到底还死不死?”“你必须死!”“到底死了没有?”“赶紧死!”等等。其中不乏一些资深有不小影响力的网络大V。最后男孩自杀身亡。
根据美国网络安全干预中心的统计,只在网上发生或伴随面对面的攻击的这种网络欺凌正在逐渐大幅增加。新泽西州莱德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约翰·舒勒分析认为互联网增长了欺凌和伤害的潜在旁观人数,而这使得责任分散现象加剧。并且人们在网上会变得更加刻薄,这是因为“当你看不到受害人的脸时,你会变得更加无耻。”约翰·舒勒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隐身的保护外衣。“人们无需担心自己看起来或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在这种态度形成了一种群体价值认同体系后,约翰·舒勒将之称为“旁观者去抑制效应”。
一些心理专家认为相对大城市的比较高发的人们冷漠旁观伤害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可以适用这一解释。城市越大型化,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的几率越小,并且匿名化程度越严重。
正确有效的求助手段
而即使去除了“责任扩散”和“旁观者去抑制效应”,要使得一个陌生人不再袖手旁观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他必须要真正注意到正在发生的事,而不是脑子里想别的事情,对周围的环境匆匆瞥过。其次他必须把事件判断为紧急的需要帮助的情况而不是模棱两可。第三,他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比如,他是唯一的旁观者或者指定的被求助者,那么他会立即承担这种责任。最后他还必须有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当人们身处需要被救助事件中时,会立刻本能地快速衡量一下行动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冒的风险。如果代价太大或风险太高,那么他很可能会放弃。
了解了这些,当你是一个紧急事件的受害者,寻求帮助时,你应该要勇敢地求救,不要不好意思;而且一定要大声引起他人的注意,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帮助你;明确地告诉对方发生了什么情况;然后明确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如果可以,你要尽量降低他帮助你的成本和风险,消除他的顾虑。
政府或者行政部门和组织能做的还有更多,美国近些年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改变一些不好的社会规范的旁观者干预计划。比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很多中小学学校合作开展暴力干预培训课程,来改变旁观者效应,鼓励旁观者采取行动,预防欺凌和暴力事件。加利福尼亚的心理学家莱文·肯斯基也在进行一个“英雄想象计划”,这是一个旨在对抗从众性和服从性的负面效应的项目。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引导从众的力量,创造出一个能引导正确方向的新的社会从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