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联合国大会演讲的语言特色赏析
2016-08-10张宵
张宵
习近平主席联合国大会演讲的语言特色赏析
张宵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28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的政治演讲,达到了阐明国家立场,建立国际话语新秩序的目的。从词汇、句法、修辞3个方面对演讲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赏析其语言特色,发掘其蕴含在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习近平;联合国大会演讲;语言特色
政治演讲是人们针对国内政治事务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1]。政治演讲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听众采取某种行动,加强、削弱或者彻底改变他们对某事的态度和信仰[2]。
演讲者为了赢得听众的广泛支持,需要努力与听众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演讲者只有通过对文中的词语、句子、语篇和修辞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收到更好的说服效果。
人们一般选择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篇衔接等作为分析内容。文本分析是在语言、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本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3]。
总之,演讲者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都需要对自己的演讲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在演讲中,通过使用一些特定的语言技巧来达到说服听众,使听众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事。本研究分析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政治演讲 (以下简称“习近平主席联大演讲”),主要从词汇、句法、修辞方面进行文本分析。通过赏析其语言特色,发掘其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思想感情,使人们对习近平主席的这篇演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习近平主席联大演讲的语言特色赏析
(一)词汇
词汇是构成句子、整合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词义往往是指实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即词汇的理性义。词义除了具有理性义外,还可能有一些附属的色彩义,包括词汇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由此可见,在演讲过程中,对词汇的把握和使用非常重要,不同程度的词汇运用可能会对演讲的过程、内容和对听者产生不同的影响。本部分主要从数词、第一人称代词、中国特色词的运用方面对习近平主席联大演讲文本进行词汇层面的分析。
1.数词
一般而言,数字可以直观地告诉读者或听者事情发生或发展的程度,或者是事物在总体中所占有的比例,从而起到帮助人们有依据地作出判断和衡量事物所起的作用。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采取了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方法。
例1:当今世界仍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有近600万孩子在5岁前夭折,近6 000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了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
例2:我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我宣布,建设8 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我宣布,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
在例1中,习近平主席通过列举当今世界人口,尤其是儿童的具体生活和受教育状况,使在座听众通过与世界总人口数进行比较,表明贫困和教育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为中国所倡导的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例2中,通过具体的“10年”“10亿美元”“5年”“1亿美元”等,表明中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极维护联合国和平与发展事业,“8 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更加印证了中国支持联合国和平与发展的策略。
2.第一人称代词
政治演讲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建立和维持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4]。第一人称单数用来表明演讲者身份,凸显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5]。第一人称复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使演讲者和听众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有同样的目标、任务和利益,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引起听众共鸣,还可以使演讲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容易得到听众的支持和合作[6]。
在习近平主席联大演讲的文本中,“我们”出现了23次,“我”出现了3次。
例3:70年前,我们的先辈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翻过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例4: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的发展。
在演讲的过程中,习近平主席演讲的对象是一个广泛的群体,不仅包括中国人民,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不仅包括伟大的革命战士们,也包括为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我们”的使用既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表明了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唤起共鸣,更有利于收到说服听众的效果。
例5:我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我宣布,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我宣布,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
这3个“我”之后表明的内容是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重要承诺和决定,它容易引起在会的各国代表和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进一步表明中国支持联合国维和主张的决心,体现中国对中小国家的尊重,担当了大国责任。
3.中国特色词
随着文化和历史渊源的不断发展,历代中国人结合时代特征,创造和发明了适应时代变化所需要的语言文化。通常来说,中国特色词包括一些概念、政治术语、短语和汉语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词语等。习近平主席在这次演讲中多次运用了中国特色词。
例6: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多边主义、单边主义、绿色发展。
以上4字词语的使用,从侧面体现了习近平主席的文化修养,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这些词汇是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思想结晶,体现了各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成果,向国内、外各民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说明中国为促进国内、外共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例7:“中国梦”,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梦”不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它既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在此提出“中国梦”,首先是对中国历史的回顾。中国有“2个100年”的“中国梦”,第1个100年的“中国梦”已经实现,即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任务。第2个100年的“中国梦”,指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的目标,也就是完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现在处于完成第2个100年任务的阶段。
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在开头提了3次 “70年前”,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在本世纪,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梦”即梦想,是可以实现的东西。我国已经完成了第1个100年的任务。习近平主席在此提出的“中国梦”表明中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同时,“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离不开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支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也必然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机遇和希望。
总之,“中国梦”的提出,既照应了演讲开头对于历史的回顾,又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了精神动力,还为中国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互利共赢”的最终目标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提供了合理而充分的依据,使得整篇演讲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句法
公众演讲比日常谈话要正式一些,但又没有法律文本和公文那么正式。不同文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往往集中体现在句法特征上[7]。下面主要从句子长度、句子类型和时态3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句子长度
从表1看出,处于11~20字之间的句子最多,占26%。在汉语中,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进行演讲或一般讲话中,通常使用较短或长度适中的句子,一些较长的句子也通常是由几个较短的句子组合而成,由逗号隔开。短句因其结构简单,表意明确,常常放在段落末或章节末,形成一种表达有力的总结[7]。
例8: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例9: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
例8和例9均为字数适中的句子,分别由2个短句组成。读音上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停顿有错、内容分明,容易使听者在心中产生一种共鸣。
表1 习近平主席联大演讲句子长度分布统计
2.句子类型
李潇认为句子按功能特点,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陈述句在于陈述一定的事实,表明演讲者个人的看法和主张。祈使句说服、呼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行事。疑问句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容易使听众产生怀疑,达不到好的效果[7]。在演讲中,陈述句占主要地位,其次是祈使句,一般情况下不使用疑问句[5]。
这篇演讲文本中共有92句话,由90个陈述句和2个祈使句组成。
例10: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付出了伤亡3 500多万人的民族牺牲,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不仅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而且有力支援了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例10中,习近平主席描述了一段历史,指出在70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3 500万人”表明了中国在战争中的伤亡很惨重,同时说明战争带给人们的只能是无尽的痛苦和伤害,与文中提倡的“和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中国人民倡导“和平的发展道路和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提供了反例,更加说明了和平来之不易,激起人们对于和平的维护之心和追求之情,从而达到了说服大众的目的,使听众愿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例11:在联合国迎来又一个10年之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秩序,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12: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祈使句型能够弱化权势关系,使演讲者和听众保持一种平等信赖的关系[5]。在演讲中,2个“让我们”的使用,可以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强有力的信念和动力,由内而发、自然而然地带动听众去努力。“我们”一词,更是强调要把处于各种地位和阶级的人放在同一高度,缩小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产生了一种亲密感,更加容易激发人心,引起共鸣。
3.时态
在演讲中,一般现在时占主要地位,现在完成时使用最少[7]。这篇演讲主要是以过去时、现在时及将来时为主轴展开的。
例13:70年前,我们的先辈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翻过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例14:9月3日,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例15: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例16: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例13以“70年前”开头,运用过去时时间状语回忆了人类争取和平和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伟大的牺牲,容易使听众反思如今的和平生活是如何实现的,表明和平来之不易,告诫大家要勿忘历史,学会珍惜现在。例14,随着时间的推进,习近平主席提及了2015年9月3日这一重大事件,站在当代的角度来展望过去。例15话锋突转,由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过渡到当今世界的格局,运用一般现在时简单描述了现在的发展状况,它能够使听众更加坚定地追求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信念。例16,“将”字是现在时向将来时转变的转折点,表明作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中国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4.语态
语态是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参与此动作的主语之间关系的术语。语态可以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2种。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是主语主动进行的;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在演讲中,演讲者使用不同的语态描述问题。在这篇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运用了58句主动语态,4句被动语态。可见,这篇演讲是以主动语态的运用为主。
例17: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例17中,“我们”是动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表明我们为取得光明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是发自内心的想要使承诺变成现实,体现出了人类为求得发展的真诚之心。
例18: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应该体现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
例18运用了被动语态,主语是“主权原则”,动词是“体现在”。“主权原则”具有条例性和抽象性,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主权原则”与“体现”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受干涉方面,而且也体现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被维护,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被尊重。通过被动语态的使用,不仅使所有偏离常规的条例和理念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还折射出中国尊重各国的权益和发展,中国对各国共同发展持有力的支持态度,照应了文章的主题,也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观点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奠定了基础。
(三)修辞
演讲者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获得听众的支持和赞同,总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7]。在这篇演讲中,笔者着重分析排比、反复、比喻、对比、引用、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
1.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几个词组和句子并列使用[7]。在演讲过程中,通过排比的使用,可以增强话语的节奏感和条理性,能够突出演讲者的才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例19: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例19以“我们要”3个字开头,语音上可以体现美感和较强的韵律。同时,6句话在“我们”开头下,表示6项不同的内容,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不同的主张,既能拉近与听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起到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2.反复
演讲者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强调某种意思,会刻意对句子进行重复安排[7]。在汉语中,反复一般包括词语的反复、词组和句子的反复、语段的反复等,作用就是为了凸显某种目的和加强感情。
例20: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例20中,习近平主席围绕“历史”这个话题来延伸内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告诫大家只有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少走弯路,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3.比喻
一般情况下,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借助于较为熟悉的事物引导人们去消化难懂的概念,可以使演讲者的思想观点为大众所接受。
例21:历史是一面镜子。
例22: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在例21和例22中,习近平主席分别把历史比喻成镜子和宏伟画卷,镜子可以使人看到真实的面孔,可以照出优点和不足;把历史比喻成宏伟画卷,是因为历史是由人类多种活动构成的,从古至今,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由此形成了当今社会文化交流多样性的局面,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4.对比
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的表现方法。在演讲中,对比有助于听者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增强演讲的感染力,使演讲更具说服力。
例23: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
例24: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在例23中,习近平主席将历史与未来进行对比,虽然历史已成为了过去时,但未来却充满多重可能性。表明中国对未来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促进中外各国文化的交流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例24中,“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双赢、多赢、共赢”与“你输我赢”“赢者通吃”形成对比,可以使听众很快在观念上作出判断,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和支持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主张。
5.引用
引用是指在写作或演讲过程中,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例2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例26:化干戈为玉帛。
例25出自《礼记》,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用在此处,一方面是用来说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应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不分彼此;另一方面,这句话照应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发展状况。古人的经验往往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是行得通的。习近平主席采用这句话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理论支撑。
例26中,“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是“使战争转化为和平”。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摒弃一切冷战思维,发挥联合国在止战维和方面的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在当今国际社会中,随着冷战的结束,在未来的10年内,虽然大规模的战争可以避免,但是小规模的地区争端却呈现明显的增强趋势,且美国等西方国家动用武力的倾向增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影响下,和平的发展战略是必需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和平才能求得发展。
6.借代
借代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物,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恰当的借代容易引起人的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例27:“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从中国政治经济角度看,它们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看得见的手”指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它具有具体性和人为性;“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规律,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在这篇演讲文中,既符合习近平主席想要表达的市场和国家2者共同作用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又不失风趣感和幽默感,用得恰到好处,无疑为演讲增添了魅力和色彩。
二、结语
习近平主席可谓是杰出的演讲者,他在联大演讲的文稿中,词汇运用恰当准确、句子把握到位、修辞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此外,受听众对象和国际话语秩序影响,这是习近平主席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好声音”,他的演讲彰显了大国能力,承担了大国责任,阐述了执政理念,表明了崇尚和平与合作发展的态度,建立了对外传播的话语新秩序。
[1]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57-63.
[2]李华芳.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人际功能分析[J].湘潮(理论),2009(2).
[3]曹彦.文学文体学与文体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胡壮麟.理论文体学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4-89.
[5]张宵,胡志坤.奥巴马总统连任就职演说的人际功能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10).
[6]张宵.从人称代词“我”和“我们”角度解读布什总统的选举获胜演讲[J].语文学刊,2012(6).
[7]李潇.奥巴马获胜演讲的文体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编辑:文汝)
H082
A
1673-1999(2016)06-0064-05
张宵(1984-),男,硕士,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1811)珠江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
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