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分析

2016-08-10倪秋月许昌勇

少年体育训练 2016年7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师

倪秋月,许昌勇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分析

倪秋月1,许昌勇2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策略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图书馆,搜集、整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将徐汇区5所高校的学生、教师和相关领域专家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其中,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5所高校的150名学生,30名教师以及10名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和专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5所高校的体育教师30人,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选取5所高校的非体育专业本科生15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大一学生43人,大二学生41人,大三学生36人和大四学生30人。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策略进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得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与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认知程度

2.1.1 高校师生对户外拓展训练了解程度 对任何事物的尝试和把握都是从认识开始的,离开了认识就谈不上参与和实施。在被调查的28名教师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户外拓展训练的人数分别为5人和11人,占总数的17.86%和39.29%;一般性了解的人数也有8人,占总数的28.57%;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共计4人,仅占总数的14.29%;这说明教师对户外拓展训练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而在被调查的138名学生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户外拓展训练的人数分别为47人和41人,占总数的34.06%和29.71%;一般性了解的人数也有21人,占总数的15.22%;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共计31人,占总数的22.46%;数据显示,户外拓展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有将近77%的学生对户外拓展训练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2.1.2 高校教师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预测 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预测是影响户外拓展训练课程设置的重要参考指标,良好的课程的发展前景是户外拓展训练课程设置和开发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仅调查教师和专家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的前景预测,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局限性,暂时不将学生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预测考虑在内。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被调查的28名教师中,有25名教师认为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占调查总数的85.71%;还有4名教师认为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一般,占14.29%;没有教师认为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不好或者没有前景;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预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他们都认为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较好。

2.2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研究

2.2.1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预期和要求,也是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和学生对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将学生与教师的目标相结合,有利于促进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实施。根据图1数据显示,分别有86%和92%的教师和学生选择了社会适应

目标,并且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选择比例也较高,分别为82% 和87%;而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选择普遍较少,分别为29%和24%;从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和学生对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趋于一致,以运动参与作为基本的着眼点,在课程中着重强调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作用,对运动技能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选择和设置体育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时,应注意强调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2.2.2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 户外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繁多,形式多样,但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环境、气候、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将可供选择的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分为场地课程、水上课程和野外课程3类。本研究分别调查了教师和学生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的偏好。其中,教师和学生对场地课程的选择比例较大,分别为82%和65%,这主要是考虑到场地设施的制约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在对水上课程和野外课程的选择上,教师和学生呈现的差异较大,学生对水上课程和野外课程的选择比例分别为34%和54%,远远高出教师的选择比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水上课程和野外课程感觉较为新颖、奇特,参与的兴趣较高;而教师考虑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性,建议对这2门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宜过大,建议课程的设置还是以场地课程为主,水上课程和野外课程为辅。

2.2.3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组织形式 参考其他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组织形式可以分为4类:以班级为单位自由组合、以院、系为单位随机组合、以专业为单位自由组合和全校范围内随机组合。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普遍赞同以全校范围内随机组合的形式组织和实施高效户外拓展课程,尤其是有93%的学生赞同这种组织形式。

这种情况说明,以班级、专业为单位的传统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这种全校范围内随机组合的形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可以满足学生扩大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的诉求。在以院、系为单位随机组合的选择方面,教师和学生选择比例分别为50%和21%。这表明,教师还是更倾向于这种易于组织和开展的传统教学形式。因此,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组织形式可以以全校范围内随机组合的形式为主,以院、系为单位随机组合形式为辅。

2.2.4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是反映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是否实现课程目标,完成课程任务,以及课程教学的总体效果的重要步骤。对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可以采取3种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本研究分别对教师、学生和专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受到教师、学生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其中教师、学生和专家对学生自评的勾选比例分别为25%、34%和30%而对学生互评的勾选比例分别为46%、84%和50%;对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有21%教师认为应该适当采取教师评定的方法,而仅有12%和20%的学生和专家建议以教师评定的方法为主。从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仅仅以教师评定方法对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进行评价已经不太恰当和合适,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比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并适当保留教师评价的比例,以保证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图1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户外拓展训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活动,具有综合活动性、挑战极限性、高峰体验性和集体协作性,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培养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效果。通过调查可以得出: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师生对户外拓展训练的参与程度、了解程度、兴趣程度、课程设置意愿以及教师和专家对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发展前景预测等方面。

3.1.2 在师生对户外拓展训练的参与程度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过户外拓展训练,对户外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有一定了解和体验,也有部分教师参与过户外拓展训练。

3.1.3 在师生对户外拓展训练了解程度方面,教师对户外拓展训练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户外拓展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是完全

陌生的,有将近77%的学生对户外拓展训练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2建议

3.2.1 根据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在选择和设置体育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时,应该以运动参与作为基本的着眼点,在课程中着重强调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3.2.2 户外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繁多,形式多样,在选择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气候、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课程的设置以场地课程为主,水上课程和野外课程为辅。

参考文献:

[1]严辰松.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桂忠,邱世亮,贾龙,等.高校体育专业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2):53-56.

[3]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7-123-03

收稿日期:2016-06-11

作者简介:倪秋月(198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山里的教师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圆我教师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