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个姓氏一个家

2016-08-10黄迎峰

畅谈 2016年7期
关键词:孤儿子女男孩

黄迎峰

彭云松终身未娶,他用自己的肩膀为6个孤儿撑起了一片天,他带着他们走过了那个艰难的时代,走进了美好的未来。

饿了好几天的小男孩,沿着铁路漫无目的地走着,他已经记不清上次吃饱饭是什么时候了。正当他两眼发黑快要撑不住时,眼前伸过来了一只手,手上有个热乎乎的白馒头。

“拿去吃吧。”面前的男人轻声说。

男孩抢过馒头,几口就塞进了胃里,他感觉自己又活了过来。

“多大了?”“8岁。”

男人眼带怜悯,叹了口气,“跟我走吧。”

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1954年,8岁的孤儿闫景成,在荒凉的铁道线上遇见了他35岁的爸爸。而未来15年间,爸爸又往家里领回了5个弟弟妹妹,分别是老二郭廷忠、老三张秀清、老四高玉滨、老五栾景通、老六刘玉争。六个孩子姓氏不同、身世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爸爸,他们的爸爸叫彭云松,七个姓氏,却是一个家。

彭云松终身未娶,他用自己的肩膀为6个孤儿撑起了一片天,他带着他们走过了那个艰难的时代,走进了美好的未来。

今年,彭云松97岁了。3月4日,彭云松一家获得了哈市道外区“最美家庭”荣誉。近日,在丰润街142号雷锋文化旅馆,老人向记者分享了“七姓家庭”的故事。

从“大爷”变成“爸爸”

1954年,彭云松来到哈尔滨讨生活。他先是在省化工机械厂打更,后来到化工厅供销处当职工,每月工资约30元。当他将路上捡到的孤儿闫景成带回家,朋友邻居们都十分不解。

“自己都养不活,还养别人?”“这带着个拖油瓶,以后怎么娶媳妇啊?”

彭云松不予理会,似乎抱着“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赶”的想法,15年来竟陆续往家领了6个孩子,因为“没法眼看着他们挨饿”。

1966年,化工机械厂旁边盖楼,一个女人每天背着一个4岁男孩到工地上下班。她说,丈夫一年前死了,孩子太小,放在家里不放心。有一天,她背着孩子实在累得不行了,有人把彭云松指给她,“那是个好人,收养了几个孤儿,你不如把孩子寄养他那,干完活再接走。”女人求到了彭云松面前,彭云松答应了。

那以后,男孩就和彭家孩子一起玩耍、吃饭,喊彭云松“彭大爷”。不久楼盖完了,工人都离开了,女人却依然把男孩寄养在彭云松家,隔段时间来看看,而彭云松也照样对男孩很好。这年5月,女人得了急症去世了,男孩成了孤儿。彭云松摸着男孩的头,叹了口气说:“我来养你吧。”

从此,男孩改口叫彭云松“爸爸”,他就是栾景通。

无论如何填饱六张嘴

收养,或许只是出于怜悯一闪念间做出的决定,但真正要付出的却是几十年心血。

为了让孩子有住的地方,彭云松请求机械厂在职工宿舍后面腾出了一个地方,让孩子睡大通铺。怕孩子吵闹让职工们心烦,彭云松不仅陪笑脸说好话,还主动承担了烧水、打扫卫生之类的杂活。

如何填饱孩子们的六张嘴,是彭云松每天一睁眼睛就要开始思考的问题。他们过得清苦,经常吃大碴粥、贴饼子度日,彭云松每天出去捡破烂、干零活,好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傍晚时和大家一起扒着门,盯着路口,等父亲回家。”老四高玉滨回忆说,“父亲一直穿一身洗得泛白的蓝色工作服,所以每次只要看见有蓝衣服出现,我们就会特别激动。父亲总能带回点好吃的,有一次过中秋节,父亲拿回来两块老式月饼,硬邦邦的,五仁馅的,用刀切开,每个孩子也就一条,但我们舍不得吃,那时真不敢相信世上还有如此美味。”

有一次,单位同事午饭带了饺子送给彭云松,他用牛皮纸包好,小心翼翼揣进了怀里,一直到傍晚下班,带回家给孩子们泡开水吃。“家里穷,孩子们过年都穿不上新衣服。”彭云松把好心人送来的旧衣服改小给孩子们穿。其实他不记得了,他曾给孩子买过新衣服——花几块钱给家里唯一女孩张秀清买了新裙子。

不光管饭还得读书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教育问题又摆在眼前。“养孩子不是光管饭就行,得让他们读书。”为了凑学费,彭云松又养了5只羊,每天凌晨天还没亮时他就起床挤羊奶,再运到早市上卖。孩子们懂事了,也经常帮忙挤奶。有一次羊没有奶了,孩子们还用力地挤,羊疼得直叫唤,差点跳圈跑了。

不过,彭云松禁止孩子们出去干杂活赚钱,“沾了钱,就会为了钱而想法子,甚至变坏”。老二郭廷忠4岁时失去双亲,被送到彭云松面前时已经12岁了。他性格有些倔强,有一次为了争烤土豆,跟老三张秀清老四高玉滨打成一团,被彭云松批评过。郭廷忠经常到铁道附近捡废品,彭云松就满身大汗地跑去找,找到后想打他,但又把手放下了,最后只能气恼地吼:“火车道多危险啊,再跑我就不养你了……”

16岁那年,郭廷忠当兵了,彭云松悄悄在他兜里塞了10多元钱,摸着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郭廷忠哭了。

彭云松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进了学校,他们都长大成材。彭云松,这辈子,自己再没有遗憾。

为孩子他一生未婚

厂里有热心人给彭云松介绍过对象。他工作稳定、为人忠厚,心肠又特别好,原本女方都挺满意,但一听说他带着好几个养子,立马打了退堂鼓,“这心肠也好大劲儿了”。

朋友们劝彭云松,把这几个孩子送孤儿院,这个消息不知怎么被孩子们知道了。

“爸爸不要我们了?”孩子们一个个担心地扒在门口,等彭云松下班,孩子们上前抱住他,哭成一团,“爸爸,别不要我们,我们听话。”彭云松摸摸这个脑袋,拍拍那个脸蛋,眼眶也红了,“谁说爸爸不要你们了?爸爸啥时候都要你们。”

此后,再有别人说介绍对象,彭云松都婉拒了,“像我这种情况,就算有姑娘愿意嫁,也是过来吃苦的。结婚的事再说吧,我得先把孩子养大了。”

他一生未婚。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陆续成家立业,他们多次提出要改姓彭,却都被拒绝了。彭云松说,虽然子女们的生身父母已经不在了,但血脉得留下来,“刨人根的事咱不能干”。

不能拖累孩子们

等到彭云松当爷爷了,他又觉得自己老了,不能拖累孩子们,多次提出要回山东老家去。子女们全都不同意,可彭云松倔脾气一上来,谁也拦不住。2003年,他将两套房子分给了唯一的女儿张秀清和做生意需要门市的栾景通,第二年就一个人带个包袱卷偷摸跑回了山东平邑县老家,一待就是10年。

2013年,彭云松94岁了,在子女们连年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他终于答应回哈尔滨养老了。回哈尔滨那天,子女们在酒桌上重提改姓的事,依然被老人拒绝了。子女们都哭了,“下辈子投胎,咱们还是一家人。”

现在,彭云松在雷锋文化旅馆打更,栾景通每天过来陪父亲吃午饭,爷俩还得喝点酒。栾景通笑着对记者说,一家人逢年过节经常见面,下一代也跟爷爷亲,“无论是在外地工作的,还是出国留学的,啥事都先给爷爷打电话汇报,然后才跟我们说。”

栾景通跟记者说起了自己编的顺口溜,“栾老五,命真苦,衣服破了没人补;老阿爸,真伟大,六个孤儿抚养大……”他说着,眼眶就红了,“我爸长寿,这是好事做得多,积了德。”(资料来源:《生活报》)

猜你喜欢

孤儿子女男孩
Tomb-sweeping Day
清单
亲爱的“老男孩”
赵氏孤儿
差不多男孩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梦鸟
瓶中妖怪
教育子女陋习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