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

2016-08-09税少兵

出版广角 2016年9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

【摘要】杨牧之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长达二十年,对于编辑艺术有很多独到的感悟。唯物辩证法贯穿于杨牧之编辑艺术的各个方面。杨牧之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在编辑选题上倡导雅俗共赏,在栏目编排上变零散为系统;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恰当地处理版面设计中的空白与不空也不白的关系;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在“专号”设置中由点及面,实现预期目标。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杨牧之;《文史知识》;编辑艺术;唯物辩证法

【作者单位】税少兵,四川师范大学。

编辑艺术是指编辑通过编辑劳动,以出版物为形式,表现特有思维方式、文化信息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编辑实践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编辑的质量和知识信息传播的效果。”[1]对于一位成功的编辑工作者来说,编辑艺术统领编辑活动的全部过程,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杨牧之于1960年进入北京大学并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后,进入名闻中外、编辑出版名家云集的中华书局工作。他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长达二十年,逐渐成长为出版界的一位著名学者,不仅在编辑出版工作上有不少成功的经验,而且对出版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文化产业有超出一般的洞察力。杨牧之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特别是在创办和主持《文史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编辑艺术有很多独到的感悟。马克思主义是杨牧之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唯物辩证法贯穿于杨牧之编辑艺术的各个方面。

一、编辑选题上雅与俗的对立统一

杂志具体包括哪些选题,直接反映了杂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风格。选题是建筑的蓝图、庄稼的种子,是编辑工作的基础。

“明确读者对象是构思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基础。”[2]杨牧之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界定了编辑选题上的雅与俗。他强调,雅就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可以看”,俗就是“中等文化水平的人需要”[3]。这里的雅与俗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从不同层次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是杂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雅俗共赏成为杨牧之编辑艺术的重要价值追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杨牧之关于编辑选题上的雅与俗即是如此。他提出,雅的选题虽然主要适合文化水平较高者,但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只要经过努力,也可以读得懂雅的选题;同样,俗的选题虽然主要适合中等文化水平者,却对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也有使用价值。著名诗人臧克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他认识到了杨牧之创办的普及性刊物《文史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自己的视野,能够为自己的知识面“提供补充的方便”,于是,“每晚卧床上,灯下研读,习以为常,……自得其乐”,“文章读到会心处,顿觉灯花亦灿然”[4]。《文史知识》以其大量通俗的内容,得到了一大批大学者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杨牧之指出,编辑选题要做到雅俗共赏,“最忌讳的是摇摆不定”。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只看到“雅”与“俗”的对立,在感到“雅”类选题的读者群有点小的时候,会过于偏向“俗”;还有一些人在感到“俗”一类选题的读者群不能吸引有大学问者的时候,又会过于偏向“雅”。这样摇来摆去的结果,是两面都不讨好,读者群越来越小。编辑选题上的雅俗共赏,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要求选题绝不能轻易改变读者对象,而要重点关注读者对象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在编辑工作中,一本书或一种杂志单纯地满足某一个层次读者的需求容易,而要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则很难。杨牧之明确指出,这里的难和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里的“一定条件”,就是实践和研究。事实证明,编辑只有不断地实践和研究,才能在实现编辑选题雅俗共赏上由难到易,由片面到全面。

二、栏目编排上零散与系统的对立统一

栏目是杂志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杂志的栏目能够反映和强化它的主题与风格,能够帮助作者有目的地撰稿与投稿,还能够更快地吸引读者、引导读者便捷地阅读。栏目设计作为一个杂志开展框架布局的直观载体,能够直接为读者所感知,展示了杂志的特色和宗旨。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零散部分有机结合而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杂志”一词源于阿拉伯语,初始含义是指“军用品供应库、仓库”。后来,“杂志”的含义外延为满足各类人需要的知识仓库。杂志是一个包含零散和系统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体,即众多零散的文章或栏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种系统性的文本。

为了把零散的众多栏目有机地组合成系统性的杂志——《文史知识》,杨牧之把代表最新学术水平、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归为第一类,分别列入“治学之道”“历史百题”“文学史百题”“怎样读”和“文史研究动态”等栏目,供那些努力自学、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阅读;把介绍大量文史知识的内容归为第二类,分别列入“诗文欣赏”“书画欣赏”“文史书目答问”“文史工具书介绍”“文学人物画廊”等栏目,供那些希望增长文史知识的一般读者阅读;把趣味性强、轻松活泼的文章归为第三类,分别列入“文史古迹”“文化史知识”“文史信息”“成语典故”“补白”和“语言知识”等栏目,供各类读者阅读。这种做法把零散的文章和栏目根据内容、性质和风格,分别归类,均衡搭配,组成一个系统性的杂志,适应了不同层次读者的文化需求。

杨牧之认为,一种系统性的杂志必须以一组文章,特别是要以其中的领头文章为中心和重点。每一期《文史知识》的中心和重点,是由编辑会议结合时代要求、读者对象来确定的。每一期《文史知识》的文章题目各不相同,风格互异,却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呼应并一起指向同一个中心。这种呼应或显或隐,或明或暗,相互配合,相互辉映,使杂志内容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

在编辑工作中,“有明确的目的是有明显特色的基

础”[5]。为了更深刻、更持久地把零散的文章整合成系统性的《文史知识》,杨牧之特别重视“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他认为,这方面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张扬杂志和栏目的个性。在这种改革和创新精神的指导下,《文史知识》后来又开设了不少新栏目,如“中国古代官制讲座”“金石丛话”“科举史话”“古代科举漫话”“文史信息”“文学人物画廊”等。得益于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文史知识》近乎完美地处理了零散与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被读者誉为“文史知识辞典式的刊物”,“最新研究成果,值得信赖”[3]。

三、版面设计中空白与不空也不白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编辑工作中,空白虽然表现为空余的空间,但并不是被动的、毫无意义的。正如水墨画离不开白色之底那样,无白则黑不显,无黑则白不彰。在每一期杂志中,空白与图形、文字一样,是一个重要的能够独立存在的版面设计元素。杂志正文部分的版式设计,要求全刊每一篇文章的编排格式要做到空白与不空也不白的辩证统一。

杨牧之指出,正确处理空白与不空也不白的关系,与读者密切相关,因为“适当的空白可以使文章更加突出,可以使读者感到轻松”[3]。这是他多年编辑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事实正是如此。中国古代的线装书不分段,不分句,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缺少空白。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设计要素之间相互干扰,不利于文字信息的传递,让人读起来不仅头晕眼花、吃力痛苦,而且很容易重复或遗漏某一行文字。在版面设计中,编辑如果能够适当地为读者腾出一些必要的可供休憩和回味的视觉空间,那么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现代书籍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版面设计时还空白以应有的地位,不仅使人读起来感到愉快,而且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文史知识》尽量为读者提供各类知识,经常把几百字内的知识编写成短文,放到文后的空白处作为补白。年深月久,《文史知识》的补白越积越多,达数千条,内容丰富多样,好读、易学、易记,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这种做法克服了学术性刊物不太重视补白的弊病,是对杨牧之“空白不空也不白”编辑艺术的成功践行。杨牧之曾说:“不要把补白当作点缀之物,应该视为整个刊物的有机组成部分。”[3]一般说来,文艺性刊物搭配补白较为容易。这类补白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灵活。内容可以涵括文艺信息、格言警句、作家轶事和短诗短文等等,篇幅可以是几百字甚至几十字。事实上,即使是学术性刊物,也可以刊登一些与刊物风格相一致的文字材料,例如,学术前沿新信息或新观点、学术动态,学术著作的最新出版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补白。

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事物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一个规律性过程。杨牧之“空白不空也不白”的编辑艺术,先是充分肯定了空白在杂志版面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主张用补白的形式来恰当地利用文后过多的空白;最后反对滥用补白,主张在补白中也要留出应有的空白,即“不空不白也要有空白”。杨牧之的这一编辑艺术,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杂志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编辑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规律性过程。

四、“专号”设置中由点及面的质变开端

唯物辩证法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性质复杂多样,飞跃的形态也就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由点到面是质变的开端形态。杨牧之“专号”设置的编辑艺术也反映了这个道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当一点取得突破之后,这个点已非旧质,而是新质。换言之,这个否定旧质的点是新质萌发的开端。《文史知识》于创办之初,在杨牧之的主持下,积极向读者介绍一些文学和历史方面的知识,追求的是润物无声和春雨霏霏的知识普及方式。不久,有的读者建议,这个杂志有必要大体勾勒某个时期、某个朝代的基本情况,以便读者对某个范围内的问题有一个鸟瞰式的了解;也有必要探讨一些问题之间的关系,由点到面,从事物的部分来认识它的整体。此后,《文史知识》开始每年出两期“朝代专号”,每个专号介绍和探讨一个朝代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多年不曾中断。单个朝代专号既有宏观概述,也有微观探讨,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这个朝代的文明。《文史知识》的第一个朝代专号是“魏晋南北朝专号”。“魏晋南北朝专号”是对《文史知识》原先片面、孤立和零散地介绍文史知识的否定,标志着它全面、系统地介绍文史知识的开端。于是,《文史知识》对于组稿对象、具体内容的选定开始出现质的进步。

运动着的事物的各组成部分参差不齐,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有的部分最先取得突破,其余部分便纷至沓来,逐渐由点及面,由量变到质变。在杨牧之的主持下,继编辑“魏晋南北朝专号”之后,《文史知识》又陆续推出了“先秦专号”“唐代专号”“宋代专号”“元代专号”“明代专号”“清代专号”和“近代专号”等。“朝代专号”历经四年,初具规模。这时,杨牧之主持的《文史知识》又开始推出“专题专号”,即将某一专题作为主要内容,全面介绍该专题的具体研究情况。《文史知识》先后编辑了“传统文化讨论专号”“佛教与中国文化专号”和“道教与传统文化专号”等。“专题专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读者对于古代文化产生一种鲜明的立体感。上述专题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部生动的中国通史。在这里,“魏晋南北朝专号”成为一个率先取得突破的新的质点,然后由点及面,《文史知识》逐步完成办刊质量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过程。

否定旧质的点一旦取得突破,意味着质变就已开始。这时,人们应该因势利导地顺应势态发展,加速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进程,最终达到预期目的。编辑“专题专号”不久,在读者的建议下,杨牧之主持的《文史知识》又开始推出“地方专号”,专门介绍和研究某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地方专号办得很成功,许多地方的宣传部门排着队要求给他们所属地区编一期专号。《文史知识》以时代为顺序的“朝代专号”,属于时间系列;以地域为中心的“地方专号”,属于空间系列。这两大系列如经线、纬线般相互交织,再配以“专题专号”点缀其中,从而编织出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景。《文史知识》在杨牧之的策划下,从“朝代专号”到“专题专号”,再到“地方专号”,因势利导,由点及面,逐步完成编辑业务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过程。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杨牧之的编辑艺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在编辑选题上倡导雅俗共赏以扩大读者群,在栏目编排上变零散为系统以保持杂志的风格并张扬杂志的个性;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主张“空白不空也不白”“不空不白也要有空白”,恰当地处理了版面设计中空白与不空也不白的关系;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在“专号”设置中由点及面,加速了杂志在组稿对象、具体内容、办刊质量和业务水平等方面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进程。杨牧之编辑艺术中的唯物辩证法为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强志军.编辑艺术及其特征[J] .编辑学报,2002(2).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杨牧之.编辑艺术[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臧克家.臧克家全集(第4卷)[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5]王建辉.编辑家陈独秀及其编辑艺术[J] .出版广角,1999(2).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唯物辩证法”思想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启示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初中数学教材中量变到质变的素材倒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