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的遣散费如何计算?
2016-08-09
以48亿美元把核心业务卖给了电信巨头Verizon后,企业高管薪酬数据研究公司Equilar给雅虎CEO梅耶尔算了笔帐,她的遣散费高达5700万美元。我想知道,通常高管的遣散费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这么高?
—Daenerys
如果梅耶尔获得价值5700万美元的遣散费,在她任职雅虎期间,总计将获得包含现金和股票在内共2.18亿美元收入。雅虎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文件显示,如果高管被无故解聘,通常能获得与其离职前年薪、奖金和所获股票期权价值相当的遣散费。4月底,雅虎在SEC上披露梅耶尔的遣散费还是5500万美元。遣散费会根据拥有的股票和期权而变化。
两年前,雅虎COO迪卡斯特罗拿到了6000万美元的分手费,理由是“业绩不达标,广告收入不及预期”。仅在雅虎任职15个月的迪卡斯特罗的年薪数额为3920万美元,遣散费中还包括迪卡斯特罗从Google辞职所获得的雅虎100万美元补偿,以及为弥补他尚未行权的Google股票而一次性支付的2000万美元股票损失补偿。这可能是雅虎有史以来,因业绩问题支付的金额最高的遣散金,曾引发媒体争议。
业绩表现不佳被劝退还有天价赔偿金可拿?美国的高管遣散费不是根据其业绩表现给付,而是根据每年公司在SEC上披露的数字,至于公司如何评估高管业绩,是一个互相谈判的过程,通常公司聘用该高管时会写明。
至于公司的遣散费具体如何计算,企业治理咨询公司GMI Ratings对2000年以来的最高额补偿金做了调研。他们发现,遣散费大多由大量股权赠予累积、退休金及之前几年的递延补偿金组成。
针对公司高管,尤其是董事会成员的遣散费,又称为金色降落伞条款,通常会写进雇佣合同中和公司章程中。这一方面能吸引和挽留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反收购的利器。不过通常要满足“双扳机”的触发条件,比如雅虎公司的公告中就写明,“双扳机”是指要同时满足公司控制权变更且在一定期限内遭解雇,高管才有权拿钱走人。
这一条款的好处在于,如果公司遇到兼并收购,管理层不得不走人时,公司需要“大出血”,支付高额的赔偿金,这能减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管理层为抵制这种变动造成的交易成本,比如安抚元老的历史贡献。西方国家的金色降落伞主要包括一次性的契约解除补偿金、津贴和股票期权等。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领导人领到的则是一笔退休金。
其实根据美国的劳工法,并没有条例规定雇主必须发放遣散费,这完全基于雇佣双方的合约。至于遣散费的金额,更没有固定标准,不同的公司和职位,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辞退CEO也可以完全不给遣散费。
仍以CEO变更频繁的雅虎公司为例,前CEO斯科特·汤普森(Scott Thompson)因为学历造假—他自称拥有会计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但实际上他只获得了会计学位—无法获得任何遣散费,包括所有未完全授予的已发行股票奖励。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陆佳裔
微博互动专区
木星剧评:Tiffany全球净销售额同比下跌7.4%,净利润同比缩水16.6%。—转自一财周刊。这才是这牌子跑去丧心病狂地拍了一部日剧的原因吧。加速在亚洲市场开店,尽管人称“旧时代的奢侈品”。
RE:拍个日剧,招黑不少看来是真的。
伪文艺女青年:随手拿起一本《第一财经周刊》来读,发现里面好多圈圈点点,做了笔记。看杂志也这么认真,这样的读者应该是个很用心的人。然而这么用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人心浮躁啊。
RE:的确不是普遍的画风,“脱颖而出”这类成语就是给这些人准备的吧。
Add-Salt:2016年第27期,那个金迪同学的插画燃爆啦!大赞!一财君帮我提议一下,下次来一个高达的插画嘛。
RE:已替你转达!
读者来信
通过一财找伙伴
亲爱的一财君:
你好!
看了2016年7月11日那期杂志,想联系一下《发现准车主的真实需求》的车轮创始人吴峰,原因有二:
1 我也是从事汽车行业的,也有跟吴峰一样创建一个汽车综合类平台App的想法。我在重庆主城区,目前该类市场比较空白,希望能从吴峰那里得到一些启发和提示,或者合作;
2 我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和吴峰是校友。
真诚希望一财君能够提供吴峰的邮箱或者其他联系方式,感谢!
—重庆读者
RE:你可以试着在新浪微博搜车轮创始人,就会发现对方的微博,然后试着私信联系一下吧。
公共自行车
一财报道提到了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做得最成功。和现在流行的Uber、Airbnb类似,公共自行车也是一种分享模式,但公共自行车的提出比时下的分享经济热点早了好多年。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好公共自行车。在中国内地,数据显示杭州做得最好。
我的感想是:什么叫成功?如果每次使用自行车,政府补贴10块钱,这算成功吗?先把账本晾出来。花多少钱建站点,多少钱买车,多少调度人工费?平均每人次使用费多少?如果不在乎纳税人的钱的使用效率,只看数量,专制政府可以完胜民选政府。
—暂时拿D没办法1
RE:你说的也在理的,的确是一本复杂的账。
汽车的定价及功能
董晓常你好~
看了您的文章《汽车的定价策略为何是个巨大错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验想表达:
1 4S店的销售人员,愿意卖高价位的车,跟单位的考核、个人提成制度紧密相关。可以说,许多店家是“利润驱动”而不是“客户驱动”。2014年9月,本来我看中那款自然吸气的1.6L,但店家明确告诉我,他们目前主推1.4T;若要买1.6L自然吸气,等仨月!
2 买了1.4T那豪华版后,有的功能至今没用过:自动巡航、蓝牙电话。于我,这俩功能根本没用。
所以,商家能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且发展呢。
—北京读者老史
RE:的确,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商家很少,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出类拔萃了。即便商家能意识到,一线基层员工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因人而异,效果可能大相径庭。
从拼命三郎到两点一线
深夜看完了新一期的杂志。深表一口气读完非常畅快。
对于封面故事《拼命三郎》,看着这篇报道,深感故事中人物的高大上。作为一个学历和资质都很平庸的人来说,只能默默感叹,人比人气死人。
但就好比,任何一个阶层和水平,都有几个还算努力的人在努力着一样。从毕业后开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不知从某一天感觉到自己还是应该多学习。然后自己考出了会计上岗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并且读完了复旦金融学的专升本。那时,也是有两三年的时间里没有休息。除了工作时间,其他时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复习的路上。也被人看做是拼命三郎,也被人觉得傻。会觉得之前为什么不好好努力。可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自己如今算转行初步完成。从货运转向了财务方面。在此期间也通过关注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等吸取了碎片化的知识并结合一本书一本书的阅读,有了自己的一些做人做事方法和理念。
可如今在转行后,自己反而不像之前那样,会去参加各种论坛等,更愿意一个人在休息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发呆等。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毅然决然选择转行,是什么指引着自己当年的决定。
就像文章结尾说的那样,就算是没有选择投身忙碌的人群,同样也会因为对梦想,现状的攀比和眼见别人的加速度而不断重新打量自己的位置。如今转行后,自己处在财务的最底层,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也许都不能和原来比,但自己也不会后悔。可是对于这种大方向的改变,也许不能再做第二次。可是对于这种转型初期的混沌期,除了坚持,还需要什么?对于一群之前经历并不优秀的群体,我发现,不愿改变的人是那些已然认命或者接受失败的人。可在如今的这一代,不愿学习,不愿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及接受平庸的人,他会更快被时代所淘汰,而不再有翻身的机会。正如鬼脚七在微信朋友圈中说的,信仰这件事是这样的:有信仰的人会觉得没有信仰的人可怜,反之亦然。愿自己从拼命三郎到两点一线之后,还有勇气再去拼。祝好!
—alpha
RE:你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给人的感觉还是很勇于做出改变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知道,经过深思熟虑而敢于改变自己职业轨迹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我很理解,你为什么后来不愿去参加那些讲座,订阅那些内容了。这其实不成为问题。事实上你并不需要其他人指路的。也许那几位“男神”曾经在你成长过程中承担过部分指路的角色,但是现在的你并不需要这种辅助了。另外,货运工作能见识到社会赤裸裸的一面,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CBN赵嘉)
本周我推荐
纸上的鲸鱼
捕鲸曾是澳州最主要的产业之一,随着人类对海洋生态的关注,这个残忍产业在1979年被禁止。澳洲妹子Michelle Fleurk为号召人们爱护鲸鱼,一直在画它。这些画像变成了纱巾、装饰画以及其他艺术品,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上榜理由:想起了《海豚湾》
推荐人:y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