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创新驱动新常态:实践及能力评价

2016-08-09于荣荣王忠华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江苏南京210018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

于荣荣、王忠华、王 军(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江苏 南京 210018)



南京创新驱动新常态:实践及能力评价

于荣荣、王忠华、王 军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江苏 南京 210018)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并用好创新驱动战略这一政策性工具,关系到未来南京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本文在描述南京创新驱动实践的基础上,精心确定了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以主成份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南京的创新驱动能力及其潜在不足,并进行横向比较。

关键词:创新驱动新常态;创新因子;战略选择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战略正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所选择的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政策工具。如何认识创新驱动,准确估计地方创新驱动能力(现状)和潜力(未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驱动战略,关系到我们能否用好“高科技经济、高新能源、互联网+”等几大抓手,踏上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新台阶,最终走向“创新驱动新常态”。

一、南京创新驱动实践

“十二五”以来,南京抓住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机遇,提出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当前经济发展要素驱动难以为继,投资驱动日显艰难的大环境下,南京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正视短板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抢占战略先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一)南京早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迈克·波特最早提出创新驱动概念,并将创新驱动与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财富驱动分别对应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而判别经济是否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且该指标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可比性。根据发达国家创新历程的“s曲线”,该指标小于2%,表明处于要素或投资驱动阶段,大于2%则说明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而南京R&D投入强度早在2002年就超过了2%,2013年更高达2.95%,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全省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8%的定量指标。由此可判定,南京早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二)南京创新驱动现状

自2011年正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南京市的创新驱动尝试可圈可点。本文主要从创新投入、知识与技术创造、新知识与技术的扩散与运用、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五要素进行观察:

1.创新投入

经费投入:2013年南京全社会R&D经费支出高达236.35亿元,占GDP比重为2.95%;2014年地方财政预算内科技经费支出为44.72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内、外部经费支出分别达141.61亿元和16.1亿元,分别增长10.1%和73.3%;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总支出增长36.7%;科技创业投资增长超过20%。

人力投入:2014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为210501人,比上年增加3720人,其中R&D人员数达116734人,比上年增加4978人。同时,在宁两院院士人数达79人,接近江苏省院士总人数的9成;集聚“321”人才超过1300人;截至2015年8月,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58人。

2.知识与技术创造

人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带来了丰厚回报,2014年南京地区3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57.8%;97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50.2%。2014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6108件和22844件,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8050件和5265件,同比增幅分别为24.8%和11.3%;规上工业企业专利产出更是爆发性增长,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增幅分别高达64.9%和39.9%。

3.知识与技术应用

2014年,拥有省级科技园11家,新增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22家,新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新获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产研院专业研究所2个;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4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业载体20家;截至2015年6月,新型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科技类众创空间)约45家。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4300多项,转化率47.8%;与中科院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66项,实现销售收入59.4亿元。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也推动了技术交易市场繁荣,201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和技术交易额分别为180.14亿元和170.05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4.5和4.6倍,年均增速均超过16%。

4.创新产出

随着产业经济与科技创新更加紧密的结合,2014年南京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40.94亿元,同比增长6.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5%;新产品销售收入也高达1862.66亿元。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2014年为18.04万元/人,有力推动了经济稳步增长,近10年南京GDP年均增速高达12.8%,2014年达8820.75亿元。

能耗方面:2013年南京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为0.729吨标准煤/万元,较2004年下降46.0%。产业结构:南京一、二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3.4%、48.6%分别降至2014年的2.4%和41.1%,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则从48.0%升至56.5%。经济二元结构变化:通常情况下,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大于1,当两者的比率即二元结构系数为0时,经济二元性最显著,为1则表明二元性消失。2014年南京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生产率差距从2004年的0.88缩小至0.6,同时二元结构系数从0.22大幅上升至0.41,说明南京二元经济结构有明显改善。

5.创新环境

从制度环境看:(1)政策扶持方面,加快创建紫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出台“科技九条”和《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的意见》等,加快推动全市创业创新平台载体(科创特区)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和建设众创空间。(2)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自2014年9月起尝试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改革以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资金支持方式,建立以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在国有科创企业试点股权、分红权激励,充分调动企业科研和管理骨干的积极性、创造性。(3)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确立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两法(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各项工作。

从统计数据看: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科技和教育方面,南京市地方财政预算内的经费支出力度都比较大,2014年分别达44.72亿元和136.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8.7%。此外,2014年南京拥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59所,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241.58本,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超过1000人,每百户拥有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超过90台,这些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创新氛围的形成。

二、南京创新驱动能力评价

本文通过建立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PSS20.0软件,以主成份分析法对南京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评估。

(一)创新驱动指标系

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内涵,借鉴既有相关文献,从创新投入、知识与技术创造、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使用下列19个三级指标构建创新驱动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

(二)创新驱动能力评价

1.主分份分析

对指标数据的分析表明,KMO检验值为0.607,而Bartlett’s球型检验也发现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两者都说明提取因子。而共同度分析显示,各变量提取的公因子方差最低为0.717,最高达0.988,说明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都可被提取的因子解释。此外,在总方差解释中,初始因子解的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是12.023,解释了原有19个变量的63.280%,前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079%;同时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也说明这3个因子基本包括了各指标的主要信息,因此只需选择前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即可。

为避免提取的公共因子不能较好地进行解释,本文采用因子旋转法,将因子载荷系数向0和1两极分化,使其在解释创新驱动影响因子时更具有说服力。旋转后第一主因子在“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等9个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反映了研发投入及其产出情况,故将其命名为R&D投入与经济驱动能力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在解释“地方财政(预算内)科技经费支出(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等5个指标上具有很好的说明力,反映创新的财政投入规模、意愿及其驱动能力,故命名为财政投入与财政驱动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很好地解释了“每万人口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5个指标,反映了特定区域的创新潜力,故命名为创新潜力因子。

2.南京各主成份综合得分

采用回归分法估计出各市创新驱动能力因子得分系数,进而根据总方差、共同度、因子载荷矩阵及各成份得分系数等的计算,可观察南京的创新驱动能力及全省排名情况(见表2)。

表2 江苏省各市综合得分及排序

续表

三、南京驱动能力的省内比较及建议

从表2可见,南京创新驱动各主要成份R&D投入与经济驱动能力因子(F1)、财政投入与财政驱动因子(F2)、创新潜力因子(F3)的得分情况是0.37987、-0.067、3.16215,在全省分别排在第5、5、1位。综合来看,上述分析结果与南京在全省的经济、科技实力地位是相匹配的,也说明近几年南京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南京要提升其创新驱动能力,主要应当在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R&D投入与经济驱动能力上下功夫。

1.南京创新驱动的主要成份创新潜力因子(F3)的得分在全省排名第1,表明南京的创新潜力保持着全省领先地位

这与南京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南京拥有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和强大的高学历教学和研究型人才队伍,因此在“每万人口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1054.92人)这一指标上有着遥遥领先的优势,是排名第2的镇江的3倍多,“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83.85册)接近苏州1.5倍;而人才的集聚带来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24.27%)这一指标上同样将排名第2的镇江远远抛下;此外南京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金融业、服务业发展一直比较领先,因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38%)比排名第2的无锡高出8.36个百分点。

2.南京的R&D投入与经济驱动能力因子(F1)得分在全省排名第5,说明在创新研发投入的产出转化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尽管南京由于其中心城市地位,在R&D活动人员数量和全社会R&D支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产出转化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在全省排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在全省仅排第7位。在这一方面,无锡做得相对更好,其R&D投入与经济驱动能力因子(F1)得分在全省最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非常高,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强的拉动作用。

3.南京的财政投入与财政驱动因子(F2)得分在全省同样排名第5,说明在运用财政政策推进创新方面还需再加努力

南京虽然强调科教强市,但“地方财政(预算内)科技经费支出”和“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指标值远远落后于苏州,与无锡相比,优势也不明显,而“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和“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分别排在第4和第7位。这说明南京不能再在教育强市的光环下止步不前,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和教育的财政投入,保持既有优势。而且从财政能力的角度来看,南京的GDP和预算内财政收支额仅次于苏州,远高于第3位的无锡,因此加大财政投入也是可能的。

4.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全省13个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南京的创新驱动能力居全省第一层次,处于第二层次的是苏州,其余11市居第三层次

一方面,这与南京雄厚的创新潜力有关,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使南京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南京近几年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包括建立科技园、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形式的创新创业载体,大力引进人才及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责任编辑:高萍萍)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
新乡南太行度假区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新时期企业战略管理浅析
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战略选择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浅析科技型中小企业阶段性发展战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