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的思想范式
——评《生态文明十五讲》
2016-08-09周国文朱虹遇
周国文 朱虹遇
生态智慧的思想范式
——评《生态文明十五讲》
周国文 朱虹遇
书名:生态文明十五讲
作者:钱易,何建坤,卢风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在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趋向饱和的今天,生态日渐规范着人们的日常思维导向和行为方式。人们更倾向于吃“生态”的果蔬,住相对“生态”的房子,选择较为“生态”的出行方式。生态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包含着健康、可持续、与自然和谐之意的形容词。生态一词的渐入人心,不仅得益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也得益于对悠久而丰富的生态思想智慧的挖掘与弘扬。尤其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从古至今流淌于人们的血脉之中。面对今天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推进,生态思想智慧的总结与传播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生态文明十五讲》是一本跨学科著作,以专题的形式探讨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描绘出了生态文明全方位融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宏伟蓝图。该书通过对能源革命、建筑节能、环境材料、绿色制造和工业园区生态化的研究,探讨了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的技术;通过对生态经济和环境法学的研究,探讨了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须的制度变革;通过对生态学、生态艺术设计、环境史和生态哲学的研究,探讨了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一个文明形态,一个文明的出现必然涉及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就涉及到了所有关乎人类发展的学科。它必然是一张大网,想要全面了解就需要各个学科穿插交融,辨证讨论。该书把各学科的理论与生态文明的实践关系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析,并根据“研究关系-分析现状-探讨未来”的脉络来思考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多元包容,深刻厚重。
生态文明反映了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整体性反思,它既离不开建立在物质条件上的人类自身生存状况的改善,也更需要人类以和谐的方式更深度地融入自然。在该书第一讲中,钱易院士认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欢庆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好生活受到的当头一棒,它使人类惊醒,激发了人类的思考,经过长期反复的争论和工作,终于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钱院士讨论了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实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传统发展战略两者的差异,同时也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现状和我国的政策安排。“根据生态文明的原理和经济发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不同领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钱院士主要从六个领域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宏观的分析,最后也描述了我国社会全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与方向。
能源问题与低碳环保成为时下热点,由何建坤教授执笔的第二讲围绕能源革命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所需要的前瞻性战略部署。“能源革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而气候变化又是21世纪的人类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气候变化治理中,通过外交协商谈判途径来共同解决气候问题也使得气候外交逐渐凸显出来。“气候外交是各类国际行为主体解决全球变化问题所采取的一种全球治理行动”。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大趋势下,中美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制订了2020年的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各国共同努力,少数国家难以独当大任,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气候变化谈判不应是零和博弈,更不是囚徒困境”,故气候变化问题应该是所有国家共同来解决的问题。然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人民生活的幸福度不应下降,注意避免经济增长一提速,环境质量降下来的状况,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地走上快车道。
毕竟在保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明智之举,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务必要制定短期与长期目标并交错实行。倪维斗教授在第三讲“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之路”中提出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低碳转化是重中之重。这就是我们目前制定的短期目标之一:在寻找新型的清洁能源周期过长的前提下,将现有的绿色科技发展进一步深化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确是明智的选择。当然,如此“双管齐下”并非是“二十四般武艺样样疏松”,这就好比感冒发烧,首先得用紧急措施吃退烧药将体温降下来,再去针对根本的流感病毒问题去加以治疗,只有从实际出发开出短期和长期目标交错并行的药方最为科学。
《易经》中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论是第二讲的能源革命,还是第五讲与第六讲所分别提出的建筑节能、环境材料等,均为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须的技术,也即“器”。该书的后半部分则侧重于对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进行阐释,从而进入“道”的层次。卢风教授执笔的第十五讲中提到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问题,“人们已经习惯于大量生产条件下的大量消费和随意抛弃”。而到了工业文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以英国为例,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究其最根本原因还在于“迅速增加的人口始终对英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压力。通过技术创新,以应付有限的资源以及旧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过快增加的人口压力”。人类找到了石油煤炭这种矿产资源,如果像一个中了彩票头奖的穷小子,满足于自身吃饱喝足的需求,那是非常短视的。
人类的目光只有放到可持续发展上才是正路,无节制的发展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动摇的大趋势。这其中当然也穿插着对人类中心主义道德观、非生态主义价值论等等哲学上的反思,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上的还是以奢侈浪费观念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卢风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正统哲学坚决拒斥不可知论,坚持世界可知论。但完全可知论只是现代人的独断信念。”完全可知论把理性推向顶峰,带有强烈的西方特色。中国儒家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概念也许更适合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流观念,一味追求速度而不追求内涵的发展正是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正在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在经济新常态的格局下致力于绿色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大为有利。在全书的最后,在哲学层面对生态文明进行思辨,体现了编者对人类家园的人文关怀。
这本书浓缩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智慧精华,从技术到制度再到哲学与艺术,面面观照,层层递进,展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面貌。回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个进行总结归纳的节点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生态文明十五讲》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叉的角度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知识与观念,站在生态社会进步的前沿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图谱,对于培养生态公民,深入探索生态文明的进步具有指导意义。生态智慧作为思想范式的出现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成果,因此不可动摇地发现阐释与有效传播生态智慧已经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趋向。
(周国文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虹遇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生。本文受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HXKC1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