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

2016-08-08张胜军方旭华

大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上山采区矿井

张胜军 方旭华

(重庆中梁山煤电气有限公司矿业分公司 重庆 400052)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

张胜军 方旭华

(重庆中梁山煤电气有限公司矿业分公司 重庆 400052)

矿井建设中的软岩矿井采区巷道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以及施工作业任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对巷道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就对此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矿区地质情况,再对采区巷道的优化设计措施进行分析,主要从位置、层面以及具体布置等进行阐述,供相关人士参考。

软岩矿井;巷道;优化设计

1 引言

矿井合理集中生产是煤炭生产的一个重要技术原则,而优化采区巷道设计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加大采区的开采强度,提高采区的生产能力;同时减少采区个数,相应地减少采区准备工程量,可节省大量资金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遵循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应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手段进行优化设计,以期达到生产集中化、煤炭运输连续化、系统简单化、布置合理化、管理现代化和技术经济合理之目标。

2 工程概况

某煤矿设计生产能力2.4Mt/a,该矿井可采煤层由上往下分别为4、5、8、9、10共计5层煤,如图1所示。4煤下距5煤间距0.78~51.45m,平均间距13.18m,5煤距离下面8煤间距15.35~80.34m,平均间距37.92m,8煤距离下面9煤间距4.9~33.32m,平均间距20.68m。9煤距离下面10煤间距1.24~22.10m,平均间距5.17m。煤层倾角在15~18°。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类型,各煤层瓦斯含量较低,各煤层有煤尘爆炸危险性且均属于自燃煤层,基本为正常地温梯度,巷道围岩的应力如图2所示。

图1 岩性综合柱桩图

图2 巷道围岩应力示意图

3 首采区位置的选择

3.1 首采区数目和位置选择

根据矿井已确定的开拓方式,矿井达产时布置一采区(+1500m辅助水平以上煤层),矿井投产一采区9号煤层工作面。设计推荐一采区为矿井首采区,一采区有如下优点:①一采区煤层煤质较好;②储量较为丰富,煤层赋存稳定;③勘探程度高,工作面接续可靠;④建井工期最短,达产快,效益好。

3.2 首采区地质特征

3.2.1 采区尺寸

一采区位于+1500m辅助水平以上,1勘探线以西,采区服务年限约为3.0a,开采标高为+1500m以上的下组煤(9号~11号煤层),单翼布置,走向长度约为900~1000m。

3.2.2 构造

井田位于河西岸,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倾向西南,倾角为12~32°之间,矿井北部地层倾角大于矿区南部地层倾角,在矿区的西北部,地层走向向西偏转,倾向为20°左右。

3.2.3 煤层赋存

4Rs是指关联(Relevancy)、反应(Respond)、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策略。4Rs既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又兼顾了消费者的需求,还兼顾了竞争导向,是一个更符合新经济背景下、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的营销组合策略。

井田主要含煤段为中侏罗统八道湾组地层的下部(J1b1)共含煤12层,其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12号。其中首采区可采的煤层为7、8、9、10、11号煤层均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厚度2.76~9.02m,煤层平均总厚为5.89m。

3.2.4 水文地质

井田大部分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河床标高以下,地质构造简单,为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未发现断裂构造。

3.2.5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一采区煤层直接顶板为粗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泥质胶结,较软;煤层底板为粗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投产采区按高瓦斯煤层设计;煤尘有爆炸性;煤层易自燃。

3.3 首采区资源储量

一、二采区地质资源储量共28.42Mt,工业资源量为26.52Mt,设计可采储量为11.42M。

4 巷道层位设计优化方案比较

图3 设计断面示意图

方案1,集中运输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中。优点:①根据钻孔资料分析,煤层底板有一层相对稳定砂岩,考虑到该巷道服务年限长,达到53.7a,巷道布置在该层中,有利于巷道维护;②考虑到服务年限较长,需要将皮带以一个适宜的角度设置在巷道中,这样才有利于设备运行与维护;③由于本矿为多煤层开采,有利于布置溜煤眼,各层煤统一搭接到溜煤眼上口,上山开口少。缺点:①初期巷道投资稍大,约多190万元;②施工工期长,但是不影响整体工期。

方案2,集中运输上山布置在煤层中。优点:①巷道的施工成本比较低,可以节省成本约190万元;②施工工期短,但不影响矿井整体工期。缺点:①巷道布置煤层中,不利于巷道维护;②沿煤层布置巷道,巷道角度不易控制,不利于设备维护;③设计中为了给集中运输上山来煤均衡,且尽量少在上山中开口,设置溜煤眼,若上山布置在5煤煤层中,不利于顺槽搭接,不利于给煤机硐室施工。

通过比较,虽然方案2的建设成本比较低,施工进度比较快,和方案1相比,工期短1.2个月(不处于关键路线,对矿井建设工期没有影响),但是因为集中运输上山服务年限长,从巷道维护、设备维护及同顺槽衔接等方面考虑,方案1具有一定优势。因此设计暂推荐方案1,即将集中运输上山布置在5煤底板稳定岩层中。

5 采区巷道布置的确定

5.1 现有矿井情况

该矿井为改扩建矿井,设计利用原混合提升立井作改扩建后的副立井,+1500m水平的井底车场的巷道及硐室可以作为改扩建矿井的车场(+1500m水平)。在+1500m水平车场向北的+1500m水平的轨道石门,可以直接和新掘的主斜井的+1500m水平运输巷相连;矿井开采三、四采区时,布置的+1500m水平轨道大巷可以通过新掘一段+1500m水平轨道石门和副立井车场相通。

5.2 采区巷道布置情况

井田内对采区巷道布置影响最大的是火烧区和采空区的分布,由于7号、8号煤层采空区底线标高为+1520m的水平,因此,矿井投产工作面可以布置在+1500m水平的9号煤层中。根据矿井煤层赋存情况和浅部小井开采现状分析,矿井的巷道布置系统可以分为一采区的+1500m辅助水平以上和二采区的1350m水平至+1500m水平之间两个部分。优化后的巷道具体情况如图4~6所示。

图4 重新设计的巷道断面<一>

图5 重新设计的巷道断面<二>

图6 改进后的反底拱形式图

5.2.1 一采区+1500m辅助水平以上巷道系统布置

根据该矿井当前的开采情况来看,+1500m辅助水平以上7、8号煤层都已经回采完毕,剩余的其它煤层(9号~11号煤层)浅部都有火烧区,底部标高在+1580m水平左右,留设30m的安全隔离煤柱后,仅能布置一个工作面。因此,工作面回风水平为+1540m水平。回采9~11号煤层时,+1500m水平轨道石门沿伸到9~11号煤层,在+1500m水平布置轨道上山。主运输通过工作面运输顺槽经集中运输斜巷到主斜井下部的+1500m水平煤仓。最后通过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到达地面;新鲜风流通过副立井、+1500m水平轨道石门到达工作面的运输顺槽、工作面;回风通过工作面回风顺槽到集中回风上山,最后从立风井到达地面。

5.2.2 二采区1350m水平至+1500m辅助水平之间巷道系统布置

该区域上部标高+1500m,下部标高+1350m,垂高150m,该区域瓦斯评估为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在矿井南部的6号和7号煤层之间布置主、副暗斜井,至+1350m水平后布置车场和轨道、运输石门,然后沿8号煤层底板布置二采区轨道、运输上山,上部标高+1530m,下部标高+1350m,斜长590m。二采区回风上山布置在7号煤层底板中,在+1500m水平布置一条回风石门连接到集中回风上山。设计矿井达产时在二采区+1500~+1460m水平间的7号煤层01分层布置一个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该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500m,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50m,沿煤层底板布置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至井田边界或是煤层火烧区保护煤柱线,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工作面开切眼。

270101分层工作面运输顺槽到集中运输石门,通过溜煤眼到二采区运输上山、+1350m水平运输石门、+1350m水平上仓斜巷、+1350m水平煤仓、主暗斜井,再经过+1500m水平运输石门、+1500m水平上仓斜巷、+1500m水平煤仓与主斜井连接。270101分层工作面回风顺槽经过集中回风石门与二采区轨道上山、+1350m水平轨道石门、+1350m水平车场、副暗斜井,再经过+1500m水平轨道石门与副立井联系。270101分层工作面回风顺槽经过集中回风石门与二采区回风上山联系、到+1500m水平回风石门和集中回风石门与立风井连接。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软岩矿井的强度较小,对于后续支护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矿井须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因此,设计在+1500m辅助水平和+1350m水平车场各设一座永久避难硐室,采煤工作面回风顺槽和运输顺槽中部各设一座临时避难硐室,内设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以及通讯联络系统。在+1500m水平和+1350m水平车场设置避难硐室,避难硐室要求:设置向外开启的隔离门,室内净宽2.6m,净断面积为7.11m2,长度为40m,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压风自救系统的每人供风量按0.3m3/min配备;避难硐室内配备110台隔离式自救器。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岩矿井采取巷道布置更为复杂,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其合理性,维护工程整体的整体性和安全性。目前,该矿的首采区已经按照本布置方案进行了实施,实现缩短首采区准备工期和连续化集中安全生产的目的。因此,作为一名采矿设计人员,研究改扩建矿井采区巷道的布置方式,对矿井设计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宋德军,王书有,杨然景.西一采区准备巷道优化设计[J].科技资讯,2012,8(8):68.

[2]王术有.极软岩矿井集约化采煤巷道工程优化设计[J].铁法科技,2009(12):207~211.

[3]王玉红,李晓光,孙建中.“软岩”矿井超长工作面优化设计[J].山东煤炭科技,2013,03:58~60.

TD822.2

A

1004-7344(2016)07-0186-02

2016-2-10

猜你喜欢

上山采区矿井
上山走“之”字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即将上山的驱熊犬
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上山的路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煤矿采区上、下车场气动推车系统
矿井提升自动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