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青铜器的仿造、伪造与鉴别

2016-08-08董雪刚郭移洪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作伪器形铭文

文/董雪刚 郭移洪

略谈青铜器的仿造、伪造与鉴别

文/董雪刚 郭移洪

圆腹双耳三足鼎

文物鉴定是一项运用传统方法或现代科学技术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年代、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文物鉴定属于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范畴。一般情况下,考古地层中出土的文物基本不存在辨伪的工作,更多地是运用地层学、类型学和比较的方法对文化遗存进行时代判别。

对古代青铜器的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第三步是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青铜器的仿造

伪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利,而仿造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所以仿古与伪造二者制作的目的与性质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

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器大量仿造,特别是宣和年间,由于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古器,故所制尤多。但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至今日这者为数较少。元代,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以仿制古器。明代的仿造规模甚大,流传于世者亦较多。明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造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外亦令仿造内府所藏款式典雅者铸造铜器。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铜器达三千三百余件。

仿古青铜器有以下特征:

一是常铸有铭文标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例如宣德三年工部敕令仿制商周青铜器,器底多铸有篆文书写的“宣德”二字。明末璐王所仿制器则有“璐国制”字样,并有器物编号。历代地方官吏仿制品除注明年款外,还注明官称姓名。

二是仿制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这是因为既是仿造,不像作伪,故不必追求逼真,往往是只求形似,而不严格遵从古制,甚至还有所变化,体现时代风格。宋代仿古器因多以商周原器为模式,故在形制上较为相像,但与原器相比,造型略显呆滞,且体形一般较大,特别是鼎、爵、斝等器。此外纹饰与商周器物纹饰仔细对比也可看出其不够准确,形象多有变异。元代时仿古铜器往往有自行改造之处,并不拘泥古代形制,所造器形和纹饰,时代不同。明代宫廷仿制品因多据宋人著录书铸造图样,宋人所绘本就有不严格之处,故明代仿制品既更走形,其中有的虽与商周真器外形相近,但纹饰变形严重。清代宫廷继续铸造仿古青铜器,风格与明代近似,既外形有商周铜器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

总而言之,历代仿古铜器最重要的共性多只是大体取商周铜器之外形,但在局部多有随意变形。只要对商周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之时代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仿制品与商周真器不和之处并不难看出。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的伪造与辨别

伪造青铜器有四种主要类型:真器改造、全器伪造、真器作伪铭、真器后制伪纹饰。

真器改造

根据真器进行加工、改造。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或将分属一件、几件器形相同的真器的残片,分作成几件,或拼凑成一件伪器。此种手法造出的器形多有张冠李戴,也有像模像样的。但如此生硬拼凑,不遵循规则的显然很好识别。有取甗的上半甑部,下接三鼎足,显得颇为怪异,又有将一件鼎的碎片,做成两件鼎。以上作伪手法,大家只要对商周青铜器的器形、纹饰的时代特征有所掌握,就能发现破绽。

全器作伪

全器作伪的两种方式:

一种不以真器为准,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图录如《考古图》《博古图》,这些书稿绘本多已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做局部修改,铭文也有杜撰之嫌,于是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与纹饰不和规范,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之漏洞。

另一种以真器为模,失蜡法铸成。这种作伪的方法由于形制和纹饰合于规范,且往往又于其上制作假锈,故较难识破,尤其是作伪高手制品,几乎能乱真。这种要从与真器的铸造方法、保存环境的差别上进行辨伪。

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这是因为商周青铜器长期埋葬于土中,铜质已有不同程度的腐蚀,而伪器无长期腐蚀过程。根据此种现象,有经验的鉴定者都有用手掂量即可感知真伪,还可以通过用手敲击器物听其声音加以辨别。

青铜兽首流壶

2.用失蜡法所铸伪器器表无突起的范线。商周铜器多采用范铸法铸造,合范浇铸后,器表多留有范线。用失蜡法制伪器既不用块范,故器表不可能有任何范线。现代多为硅橡胶方法翻模,在用涮蜡方法制模,分割成几块,然后拼合在一起,然后进行修饰,修出范线。这样在浇注铜液后,会在器表上留下痕迹,但与块范法铸器,范线形状前者是人为,后者是自然形成,显然不同。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度好,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3.伪作器多无垫片。古代用块范法铸造,需用碎铜片按一定方式垫在内外范间以固定二者间距离。有的青铜器甚至能在体表凭肉眼看见垫片。但作伪者,特别是早期作伪者,限于对商周铸铜技术的了解程度,一般并不懂得使用垫片,更不可能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垫片的分布方式,因此垫片的有无与垫片的分布方式可作为判定真伪的的重要参考。

4.伪器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古代青铜器长久埋于地下,与潮湿土壤、地下水及其他诸种有机、无机物相接触,表层即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锈,由于此种锈是逐渐生成的,故有复杂的层次,俗成红斑绿锈,诸层次色泽不同,且周围边缘有自然的断面,内有结晶体。其质料坚硬,用指甲剥抠不易脱落,用刀剔或用锤敲击后会成片或成块脱落。但假锈是用人工方法化学浸蚀在较短时间内造成的,故与真锈在形态、质地方面均有区别。

真器作伪铭

凡属此种类型者多是在原来无铭的真器上伪制铭文,而且常选择大口器,如鼎、簋、盘、匜之类,因为于这些器类上后制铭文较容易。

对于伪刻铭文的辨识,要从内容、字体、语法等方面着眼,但当作伪技术较高或作伪者对青铜器属内行,以上几点无明显错误时,判断是否伪刻,就需要仔细观察笔刻、字口。凡铸成的真铭文如是阴文,字口与横直交接处均较圆,字口内锈色与素地相一致。但伪刻铭文字口多方直,由于使用錾子而留有痕迹,且必然损伤原器氧化皮色,所作假锈与原器素地亦不相协调。

由于刻铭存在以上致命弱点,作伪者开始采用腐蚀方法制作假铭文,即先在器表涂蜡,再于上刻字,然后用硝酸或三氯化铁之类腐蚀字口,使器表形成阴文。这样做出的伪铭不再有刻文那錾痕,但由于涂腐蚀剂时,有时在量上会把握不准,例如涂的不匀称,会使字口深浅不一,甚至有断笔。而当腐蚀过度时,又会使铭文臃肿不堪。这个时候需要有足够的观察实际器物的经验,要发现哪些是自然腐蚀形成的,哪些是伪造者人为造成的腐蚀,一定要仔细观察,谨慎判断。

青铜壶

真器后制伪纹饰

此种作伪类型包括在原本素面无纹的真器上作伪纹饰与在有简单纹饰的真器上增补伪纹饰两种情况。其中比较好辨识的是,作伪者对青铜器纹饰之时代特征缺乏深入了解,故而“张冠李戴”,如在东周时期青铜器上刻商代流行的纹饰。但亦有作伪纹饰与器形时代大致相合的,此种伪纹饰如刻工技术不高,纹饰形象与商周铜器纹饰不合,亦较易辨认出来。但入民国以后(特别是三四十年代),伪制纹饰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所以遇到此种情况,判定纹饰之真伪尤要审慎,需对纹饰制作手段精细地考察。

伪刻纹饰具有与上述伪刻铭文相近同的一些难以避免的破绽,仔细观察是可与铸成的真纹饰相区别的。此外,商周青铜器纹饰多有三层花(如地纹最低,主纹饰高出地纹,而饕餮纹之类的目纹又高出主纹饰),这是伪刻纹饰难以作出的。少数伪刻纹饰亦可能高出器表,乃是用工具在器表錾出的,但被起走的底子往往不平且留有刀痕。也有的高出器表的纹饰是用铜片或锡、铅片焊贴上的。

鉴别方法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

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底子。

第三,从器形上来说,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如青铜器中的大类鼎,自商代二里岗时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规律的。如被鉴定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

第四,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有加花法,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

第五,通过铭文辨伪,是检验辨识者古代历史知识、书法研究和是否了解铸造工艺的标尺。铭文从单字族徽发展而来,形状奇特古老,难以辨识,发展到后来的成为简洁精炼的长篇铭文,更是提供断代依据的历史资料。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铭文即是。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铭文都横平竖直,比较规整,刻铭文技工的技术高超,书写也很流利。当然在春秋晚期开始,也出现了一些在器物浇铸完成后,再在器物表面上进行錾刻铭文,字数不多,但需要我们注意与后刻的铭文进行区分。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参照,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粜页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异于器表。

青铜豆

第六,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绝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以做到。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视,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后代伪者不知道前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新铸之器一般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经2000多年矿化锈蚀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器没有这一过程,自然较重。用蜡模翻制的伪器也会略重于原器,仿伪者会连同锈迹、砂眼一同浇铸表现出来,加上前面一点伪器特征更加明显。古代陶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孔,也没有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一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另外,陶范所铸铜器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会在内外范之间垫一垫片,因材质跟铜液有异,锈迹也就不同,而失腊法铸器却无需垫片,锈迹自然一致。

现在青铜器的伪品越来越多,仿制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鉴定一件青铜器真伪的方法就是首先要掌握不同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与仿制的青铜器进行比较,逐一找出破绽。此外,不能只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照片,更要亲眼观察真品和仿品,并善于发现,在实践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鉴定方法。

猜你喜欢

作伪器形铭文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企业招聘中的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宋代影青瓷作伪的现状调查
夔膚簠铭文读笺
书画作伪
壶铭文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