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核心价值观“魅力于心”
——从《姑苏晚报》“新乡贤”寻访看媒体的“走转改”

2016-08-06谷雨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晚报乡贤苏州

□谷雨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让核心价值观“魅力于心”
——从《姑苏晚报》“新乡贤”寻访看媒体的“走转改”

□谷雨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苏州21500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坐而论道,也不是空摆样子。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努力改善环境,让“美丽于形”,更要“魅力于心”,使文明现代的价值观成为农村人的标杆。

2015年,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姑苏晚报》推出了“新乡贤·新乡村”新闻寻访行动,共推出了20名“新乡贤”人物专访,在苏州社会各界引起较为强烈反响。“新乡贤”新闻寻访,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新闻行动,更是晚报自觉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坚持“走转改”,讲好精彩中国故事的成功尝试和探索。

名家助阵,做好新闻行动的策划者

什么是乡贤?新乡贤和传统乡贤又有哪些不同?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发挥“新乡贤”的榜样示范作用?我们的报道策划,强调在“新”上做好文章。

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和准备,2015 年6月23日,新乡贤·新乡村——“名家论贤”座谈会举办。座谈会特别邀请了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袁祥,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罗时进,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兰芬和吴文化研究专家吴恩培、徐静等专家,专家们各抒己见,纷纷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专家们指出,所谓“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乡贤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家乡的母土文化,它看得见、摸得着,贴近百姓,贴近青年。乡贤文化也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孕育了无数的乡贤,他们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农村出现了“空壳化”现象。乡村的美丽,不仅是村庄容貌的美丽,更需要有优秀的品质和文明的乡风。要想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一定要发挥好新时期扎根农村的有担当、有威望、有能耐的“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不但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而且他们是村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他们更容易引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民心中扎根。座谈会的内容在第二天的《姑苏晚报》上做了两个整版的推介。

为了将扎根在基层和各条战线的“新乡贤”挖掘出来,“新乡贤”新闻行动同时得到了苏州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市文明办发文通知,要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可推荐不同类别的“乡贤文化”和“新乡贤”候选人。一个多月里,共收到各地推报的人选共计150多人。针对这些人选,最终遴选出20名候选人,作为2015年“新乡贤”新闻寻访的采访对象。

新闻寻访,做走街串村的“发现者”

对于筛选出的“新乡贤”采访对象,晚报记者通过深入受访者的生活和工作,对受访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在晚报上开辟专栏,每人给予一个整版内容进行报道。

从这些“新乡贤”的人物事迹来看,植根乡土,贴近百姓,服务百姓,也成为这些“新乡贤”的共同特点,在“新乡贤”中,有35年坚守农村传播文化和欢乐的乡镇文化站站长,有46年守护农民健康的乡村医生,也有痴情恋故土、画笔绘乡愁的书画家,更有一腔豪情写“乡愁”的东山书家,还有周庄古镇的“守望者”等等。

在这些“新乡贤”身上,另外一个共同点便是自觉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虽然身处农村基层,工作岗位不同,有的学历文化也不高,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为村民们做出了榜样,成为基层农村的公民道德人格标杆。如《王士霆:晚年编“书”赠学子的退休教师》,讲述的是张家港妙桥中学退休教师王士霆,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整整42年后,却是退而不休,仍一心想着老有所为,让晚年生活更有意义。从2002年开始,为了给家乡的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他想到了编“书”赠学子。十几年来,他先后编了十多册“书”,免费赠送给家乡数千名学子,为他们成长送去了一份特殊而珍贵的礼物。而《孙凯:苦口婆心,行动化解百姓“千千结”》一文,讲述的是基层司法调解员孙凯的故事,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年,先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000余起,无一激化或转化为刑事案件。为了方便村民,他还在家中开办“8小时外调解工作室”。“要调解,找老孙”,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

从刊发第一篇“新乡贤”人物专访,到最后一篇专访结束,在为期四个多月的“新乡贤”寻访期间,记者成功完成了首批20名“新乡贤”的挖掘和报道。从“新乡贤”的年龄分布来看,受访的“新乡贤”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48岁,其中,50年代出生的“新乡贤”最多,60年代最少,受访对象中无70年代及以后出生人选。从职业分布来看,受访“新乡贤”中,有教师、医生、书法家、基层公务员、企业家等,其中,退休教师、退休医生所占比例最多,一共10人,占了“新乡贤”采访对象的一半。从男女性别比例来看,“新乡贤”受访对象中,男性居多,共18人,女性较小,仅有2人,均为社区医生。从各地乡镇、文明办所推荐的“新乡贤”人选来看,也呈现医生、教师、艺术家相对居多这一特点。

捕捉“闪光点”,做社会正能量传播者

新形势下,新闻宣传报道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提高舆论引导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媒体人,通过与新乡贤采访对象的“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在收获感动,精神受到洗礼的同时,也有了如下一些启发:

首先,新闻要把握正确的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从谈起。《姑苏晚报》作为苏州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就是要替党和人民说话,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其次,新闻要走平民化的视角。通过精心策划,改进报道方式,从平民化的视角切入,从群众关注的信息入手,在内容上尽量寻找亮点,把宣传内容与群众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次,新闻要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无论是作为新闻记者个体,还是作为新闻媒体整体,在宣传报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领社会风尚。既要敢于曝光社会上的丑恶不良现象,又要善于宣传社会上的正面事例,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

最后,新闻记者要做社会正能量传播者。对记者来说,要认真践行“走转改”要求,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坚持“三贴近”原则,关注民生、服务民生。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新闻敏感和判断力。对于自己所采写的人物或新闻事件,要有自己较强的新闻敏感和判断。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猜你喜欢

晚报乡贤苏州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圣诞夜》晚报
南安乡贤再发力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