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
2016-08-06金旦九
文金旦九
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
文金旦九
如果把长征比喻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条红飘带,那么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地带便是贵州。从中央红军1934年12月转兵贵州到1935年4月底离开,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其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六军团1936年1月到贵州,转战至4月离开,活动时间3个多月,占其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足迹遍及60多个县,占贵州现行88个市县区的70%。在贵州,发生了一系列决定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丰富而宝贵的长征文化遗产。尤其是遵义会议,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整个长征乃至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遵义会议纪念馆大厅 摄影/冯四方
黎平会议会址正门 摄影/金旦九
恰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一伙贵州热血男儿为搜寻历史素材,组成一支队伍,重走红军路,追寻中央红军走过贵州的足迹。这一次行走,不仅是身体的行走,更是心灵的行走。我们仿佛穿越了80年的时光,看到红军领导层在生死攸关的睿智决策,感受到红军在枪林弹雨中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这一次行走,我们还见证了号称山地公园省的贵州8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见证到这片革命圣地、红色圣土存在的不止是红色文化,还有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它们就像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共同组成强而有力的“多彩贵州风”,推动着贵州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黎平会议指方向
黎平,是中央红军挺进贵州的第一站。我们重走红军路,第一站也是黎平。
早晨,车从黔东南州府凯里出发,走厦蓉高速公路,沿途都是苗族侗族聚居区,景色美得让人怦然心动。车窗外,一座座高矮不齐的大山次第晃过,细看时,却见山体森林覆盖,绿树成荫,间或看见一片片梯田从坡底延伸到半山腰上,仿如大地的阶梯。梯田左右,苗、侗村落映入眼帘,鼓楼、风雨桥、吊脚楼错落有致,别有风味……这样的景色一路伴随,三个小时的车程悄然而逝,黎平到了。
黎平县城坐落于一宽敞平坝上,街道笔直,高楼林立,若不是偶尔能看到鼓楼、风雨桥等侗族标志性建筑,真的很难把它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城区分开来。提起黎平,人们很容易想到中国第一侗寨——肇兴侗寨、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之类的关键词,因为黎平号称中国侗都,是全国侗族人口聚居最集中、侗族风情最浓郁的县份,也是中国侗乡旅游必不可少的一站。实际上,黎平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早在1930年,红七军便在黎平境内活动,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基层红色政权组织——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1934年,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先后进驻黎平,尤其是中央红军在此召开的黎平会议,为中国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翘街街东新修了一座雄伟壮丽的黎平会议纪念馆,内藏3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100余件历史实物和一些人物雕像。从前门参观,至后门出,对面便是黎平会议会址,门口镶嵌着黑底黄字的牌匾,与纪念馆隔街相望。会址是当年商人胡荣顺的店铺,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封火墙高约20米,森严幽静。会址内左间,摆设八张太师椅和两张八仙桌,当年,红军领导层就在这里召开会议。红漆桌椅的颜色虽然有些黯淡了,但木板墙壁上的马灯还静静地悬挂,墙上的油画复原了当年会议的场景,从那张黑白照片上能依稀认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秦邦宪等。恍惚中,我仿佛穿越到20世纪30年代。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企图彻底消灭红军。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中央苏区军民经过一年浴血奋战,最终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长征。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挺进贵州,15日占领黎平县城。18日,就在这个馆舍内,在这两张八仙桌前,中央领导层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我仿佛看到,毛泽东坐在一张太师椅上,挥舞着手,提出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主张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告诉大家,蒋介石为阻拦中央红军北上会合红二、六军,已调集几倍于红军的兵力,在绥宁、城步、武冈、会同等地张网以待……
弹指一挥间,80年一晃而过,现在再来看,黎平会议解决了长征以来困扰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指明了正确方向,避免了中央红军北上湘西可能全军覆灭的危险,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会后,中革军委立即转发会议议定、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对部分军团进行整编,并分左、右两个纵队向黔北地区挺进,一路势如破竹。
“黎平红色文化遗址丰富,有70多处。”黎平县文体广电局局长周明锋告诉我们。参观完翘街内的毛泽东旧居、中央红军教导所、中华苏维埃银行等旧址之后,我们直奔少寨红军桥。此桥位于八舟河景区,距县城20公里,全长52米,桥面皆由三块宽木板组成。据少寨村支书介绍,此桥原是少寨村民生产生活所用的一座独木桥,红军大队人马抵达后,摇晃的独木桥拦住了红军去路,少寨侗族青年吴之焕、吴之运、吴延真等从家中扛来杉木、枋板,撑着木船,冒着严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打桩固定、铺设木板,架起结实的木桥,使大队人马快速安全通过。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后人给桥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桥。至今,红军桥仍是少寨村民生活起居、劳动生产中的交通要道。我们站在桥上,领略一江清水,欣赏沿岸田园风光,冥冥里感觉自己就是当年的红军,那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油然而生。
翘街 摄影/金旦九
强渡乌江破天险
车出黎平,一路秀美风光相伴,抵达瓮安县城。我们并未在县城停留,直接向东北方向的猴场镇驶去,沿途经过千年古邑旅游区,灰白相间的复古型建筑群美轮美奂。半个小时后,车子抵达猴场镇。
猴场是贵州著名的商业重镇,历史悠久,素有黔北四大名镇和贵州十大乡场的美誉。镇上正值赶场天,万头攒动,热闹非凡,老乡们挑着山货来镇里卖,又买些锅碗油盐回家用,一切交易都显得很随意、自然、淳朴。在街上,我们向一个老乡打听猴场会议会址的具体位置,他顺手一指,再往西走一公里左右就到了。
走进猴场会议会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塑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博古、李德等人的群雕像。瞻仰过领袖和革命前辈的风采,我们顺着一排长石梯拾级而上,又见两扇朱红的大门,上面悬挂黑底金字的匾额“猴场会议会址”。推门进去,一个较为标准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由正厅、两厢和下厅组成,正厅面阔5间,左右两厢各面阔3间,均为上下两层、穿斗式硬山青瓦顶木构建筑,椽皮满铺,窗户雕花。院子四周用青砖砌成封火桶墙,院后是后花园,栽种着花草树木。整个会址建筑布局合理,气势宏伟,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的本土建筑风格。院内布置和黎平会议会址大同小异,悬挂摆放着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复原了当时的会议场景。只是,会议讨论的主题与黎平会议有所区别。据馆内资料介绍,中央红军到达瓮安后,准备过完新年再抢渡乌江,挺进黔北,继续贯彻黎平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此时,博古、李德提出不过乌江,停在乌江南岸建立一个临时根据地,以图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于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央政治局于1934 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凌晨,在此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提出的与红二、六军会合的错误主张,也作出了强渡乌江的战略部署以及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1935年1月1日夜,红军按计划开始突破乌江防线。乌江为贵州的第一大河,受喀斯特地貌影响,高山对峙,河床深切,两岸全是悬崖绝壁,峭立千仞,以流急、浪大、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素有“天险”的称号。为慎重起见,红军兵分三路突破。我们这次重走红军路,寻访的地点正是当年中央领导人渡过的江界河渡口。
告别猴场会议会址,我们驱车直赶江界河渡口南岸。抵达时,正值阳光炙热的午后,阳光把大地照得一片辉煌。眼前的乌江,水平如镜,波澜不兴,两岸高峡及蓝天白云倒映江中,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当地人告诉我们,乌江早已建成多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原来的江界河渡口遗址已沉没于构皮滩电站湖底。构皮滩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时,生生将乌江水位抬高了160米。更为惊奇的是,江界河峡谷之巅建起了一座桁式组合拱桥——江界河大桥,单孔跨度330米,桥面距水面高度达263米,气势非常雄伟。曾经的乌江天险,如今天堑变通途。曾经的艰苦奋斗,换来如今的盛世和平。当地政府已利用红色文化,结合乌江沿岸天然的山水风光,顺势发展旅游,建起了江界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是,历史的烽烟,曾经的枪林弹雨,却不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肾上腺是肝癌转移的常见部位,占肝癌转移的8%[1]。肾上腺组织对肝癌细胞亲和性高,除淋巴、血行转移外,肝癌转移到肾上腺有独特的方式。右肾上腺贴近肝脏下表面形成肝肾上腺融合,融合处有很多扩张的血管,肝癌组织可经此转移至右肾上腺组织[2],因此,肾上腺转移好发于右侧。
我在构皮滩电站蓄水后向上移栽的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纪念碑前,掬一把江水敷脸,然后欣赏着悬崖上杨成武将军题写的“乌江天险”四个大字。那红色的光芒,那清晰可见的一笔一画,笔力遒劲,刻工古拙,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我仿佛看到,一群戴着八角帽、穿着灰色军装的队伍,在国民党军队烧毁所有渡船的情况下,冒着严寒,划着竹筏,奋不顾身地向对岸冲锋、冲锋、再冲锋,最后把对岸恃天险、结重兵、筑雕堡,号称固若金汤的黔军打得落花流水,也把尾追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八个师远远甩在身后。这次强渡乌江破天险,是中央红军湘江战役后取得的首个大胜仗,成为验证猴场会议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遵义会议放光辉
下一站,遵义。遵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的黔北重镇,其历史接近1400年,十分悠久。遵义有说不完的逸闻故事,描不尽的风土人情,但最为人们熟知和神往的则是扭转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那段红色记忆。
车至遵义后,我们迫不及待地下车,直奔遵义会议会址而去。踏上一条青石板小道,两边都是灰白相间的民国风格建筑,虽不豪华,但朴实的线条也勾勒出了俊美。遵义会议旧址就在遵义老城子尹路东侧,这个小院原为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的两层柱廊式建筑物,檐下临街大门,悬挂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金匾,字体苍劲有力。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慎笃”四字。主楼有个后花园,较为宽敞。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在这个小楼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三天激烈讨论,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新的中央领导层,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从而翻开了中国革命史的崭新篇章。这个会议,让遵义,让这座小楼,光辉四射,成为彪炳史册、蜚声中外的一个革命印记,成为遵义最响亮的一张城市名片。如今,这里每天游人如织。我们随着一批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起进院内参观。院里展览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自诞生之日起的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图片、实物以及人物雕像,让游客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点燃爱国激情。历史必须铭记,忘记就等于背叛。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解放全中国而进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而上下求索,矢志不渝,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种精神值得敬仰、崇拜、继承。这也是我们此次重走红军路的最大目的和收获。
走出遵义会议会址,来到杨枊街。街道两旁都是老建筑,房舍不高,但异常整洁,古老的木门、木窗,尽显历史的厚重和沧桑。细瞧门上镶嵌的匾牌,还能寻找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红军总政治部等旧址。杨枊街右拐,便是遵义赫赫有名的红军街了。放眼望去,红军街两旁都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小楼,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体现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铺地,更显沧桑古朴,幽清整洁。沿街灯箱上的画面,均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方的照片。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精致的红灯笼,汇成了一条红色的河流。这是一条典型的融观光、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商业文化街。沿着红军街走到头,转过路口,便是红军烈士陵园。它坐北朝南,前临湘江河,后靠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陵园设计精巧、雕像精致,加之依山靠水,林木葱茏,空气清鲜,已然成为遵义市民和游客最为心仪的一处休闲胜地。在这里,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有一种精神,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回荡着,激励着每一个人。
第二天清早,我们驱车直奔娄山关。汽车在崇山峻岭间一路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
娄山关海拔1400余米,北接四川,南扼黔桂,人称黔北第一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娄山关关口南侧公路边,刻有行书“娄山关”石碑一块;东侧山崖上,镌刻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全文,碑长约25米,高约15米,泊金贴字,金灿夺目;西侧山垭处建有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雕刻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战士、游击队员跃马横枪,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碑座东侧刻有娄山关战斗简介碑文。从碑文里可知,1935年2月,红军在娄山关上与国民党部队激战,击溃黔敌四个团,为遵义大捷奠定了基础,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实际上,娄山关战役与遵义会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而娄山关战役则是这个伟大转折的守护神。
如今,历史的硝烟不再弥漫,我们站在关上,俯瞰群山,读着《忆秦娥·娄山关》雕刻词,心里百感交集,豪气升腾。我见到,夕阳西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马蹄声碎,军号声响,伟人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目视前方,正引领着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部队向历史深处慢慢走去……
1928年,在时任贵州省主席的周西成的主持下修建了这条连接四川和贵州的公路,现为210国道摄影/冯四方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 摄影/冯四方
四渡赤水出奇兵
赤水是一条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贵川三省交界,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历史上,赤水河曾是云贵川三省间大宗货物运输的重要水道,航运早兴,经贸繁华。不仅如此,赤水河更因盛产美酒而蜚声中外,酝酿了茅台、董酒、习酒、郎酒、潭酒、怀酒等数十种名酒,家喻户晓。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肖华将军所作的《长征组歌》里的这两句话令我们拍手称绝。据史料记载,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放弃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拟由遵义地区北上,在泸州上游北渡长江,到四川西北部创建新根据地,但因四川军阀调集重兵追堵,北渡长江无望,决定改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1935年1月到3月中旬,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的指挥下,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即1月29日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河;2月18日至21日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河,重入贵州,再占遵义城;3月16日至17日,由茅台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河;3月21日至22日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接着,红军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经过的渡口较多,我们因时间关系,只选择茅台、土城、丙安三个古镇为重走之地。
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河的太平渡口 摄影/冯四方
丙安镇红军渡口纪念碑 摄影/冯四方
车从遵义出发,上遵赤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仁怀市茅台镇。这里孕育出了国酒茅台酒、茅台前身赖茅酒等一大批深受全国消费者喜爱的白酒品牌,堪称优质酱香型白酒的摇篮。镇口矗立着雄伟古朴的“中国第一酒镇”大门,迎宾大道宽阔气派,两边的建筑古色古香。微风吹过,阵阵酒香扑鼻而入,未饮已先醉。
茅台渡口位于河滨社区,岸边小土台上修建有茅台渡口纪念碑,为水泥混砂材质,通高约12米,上题“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正中为“茅台渡口”四个大字。纪念碑右侧,一株古老的黄葛树,虬枝盘曲,枝叶繁茂,当年红军渡河,曾以此树干拴系架设浮桥的缆索。如今,这里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茅台国酒文化城共同组成了茅台镇的一道人文旅游景观,每天游人不断。
离开茅台镇,我们往土城方向赶,抵达时,约莫中午十二点钟。土城属于习水县管辖,镇子东、西、南三面临水,北面靠山,“镇依山而建,水绕镇而流”,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山、水、城交相辉映,相生相息,构成了古镇特色鲜明的山城风貌。土城的红色文化很厚重,镇内设有四渡赤水纪念馆主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等馆群,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住居,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红军总参谋部驻地,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土城老街红军驻地,青杠坡战斗遗址,女红军街,土城渡口纪念碑和二郎滩、淋滩渡口等十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土城,我们花了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走访、参观,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接受了一场红色文化的洗礼。
相对土城,丙安显得更加宁静漂亮。这个古城自明清时起一直为来往客商歇息之地,尤其是清乾隆年间对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成为来往盐船、商贾停泊过夜的集散地。只是,岁月流逝,时光如梭,赤水河洗尽了古镇往昔的繁荣,在内陆水运并不昌盛的今天,丙安变成了一座只载满回忆的沧桑小镇。我们走在古镇上,阳光从瓦屋滴水檐之间洒下来,这里的旧屋、旧瓦、旧墙飞檐都透着沧桑。镇子沿河床走向而建,呈东西方向,两头各有一古门,分别叫东华门和太平门。东华门边上,错落有致地建有许多吊脚楼,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古朴别致。一条沿崖壁修筑的石阶延伸到河滩边,石块光滑锃亮,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繁荣昌盛,也在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的金戈铁马。1935年1月,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和红二师团师部在此扎营抵抗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主力胜利一渡赤水争取了时间。如今,丙安古镇已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点之一,游客们到此可参观红一军团纪念馆,瞻仰革命前辈的风采,探寻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
隶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的丙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瀑布、竹海、桫椤、丹霞地貌、原始森林等,伴随着我们重走红军长征路。青山如黛,流水如诗,竹林如海,丹霞如云,让人心旷神怡。跨越80多年的长征文化,与这秀美山川同在!
(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