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性宝宝,我该拿你怎么办?

2016-08-06肖春萍

新课程·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换位思考任性

肖春萍

摘 要:所谓任性,就是凭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感受。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任性为何而来?分析了任性的内外成因,以及给出了矫正大班幼儿任性行为的建议,分别是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和任性行为处理方法得当。

关键词:任性;溺爱;分享意识;换位思考

说起宝宝的任性,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不乖,不听话。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如果放任幼儿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幼儿任性还会影响他人对其的评价,进而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那我们该拿任性宝宝怎么办呢?我们又该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呢?我们只有先认识“任性”,才可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幼儿的任性一般由内外两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

内部成因一般归结于本身的基因遗传与成长特定期表现。有些小孩天生就属于那种比较容易兴奋的,情绪表现比较激动的,家长若不及时引导,孩子则较容易出现任性现象。当然,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外部成因无外乎是家庭溺爱娇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现代家庭“六对一”的模式,让孩子变成宝中宝。家长,特别是家里老人对孩子更是特爱有加,“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这也就无形中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意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给出消极的反馈,甚至是对小孩的合理需求或不予理睬或简单粗暴,这样极易容易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埋下任性的种子。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没有及时关注与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错把孩子的任性当个性,甚至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儿时形成的性情会影响终生。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感到痛苦?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大人的骄纵下,他们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渐渐地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进而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可过度盲目满足小孩的一切要求。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予满足。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

二、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

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家长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可以经常去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也可以请他们来家里玩,为孩子创设一个与伙伴交往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交往能力,获得友谊。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可提醒孩子请亲友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更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别人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在日常的游戏、学习、生活中,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引导,慢慢形成孩子的分享意识。

三、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

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孩子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家长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这就容易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情绪也应该分情况而定。只有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四、任性行为处理方法得当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大部分家长,只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无条件满足宝宝,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就强化了“只要我哭闹就会得到满足”的意识。这样一来,孩子就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当想要得到满足就会任性哭闹。

要改变宝宝的任性行为,家长就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坚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引导孩子关心他人,教育孩子以共享为乐,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家长要巧妙机智地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及行为,读懂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亚.浅谈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J].云南教育:视界,2007.

[2]李梅.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尝试[J].中华少年,2015.

[3]蔡德芬.幼儿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J].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2013.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换位思考任性
千万别任性
有修养,不任性
任性者的搞笑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浅析换位思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说走就走的任性
有才任性党
中国“换位思考”,日本不会投桃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