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
2016-08-06高黎黎
高黎黎
摘 要:众所周知,小学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十分重要。老师的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影响着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的工作呢?
关键词:班级管理;低年级;见解
一、闪光事业,不断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缺乏的是经验,可我认为“认真负责”“嘴勤脚勤”“不断探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吸收他们的经验用于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利用自己特有的敏锐、细致和对新鲜事物快速接受的能力,针对孩子点点滴滴的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孩子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过渡。而在孩子上学期间的每一天,我们班主任与他们接触时间最长,最易发现他们的变化,加之孩子的年龄特点,最易做他们的工作。所以,我平时要时刻注意孩子们的变化,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率先垂范,润物无声
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小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在学生面前,我们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老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红领巾”的榜样。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学生。
三、数字化评价,激励无限
我把孩子们每节课的表现在平台中公布,根据这些表现每周评出班级的行为规范生,每月评出班级之星,在班级光荣榜和博客中同时公示。这样的评价形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像个“大明星”,激励他们更好地表现,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自觉形成“我为班级争光、班级以我为荣”的强大班级凝聚力。同时,在班级博客中开辟“班级动态”,让家长了解班级、孩子的活动,适时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
我班的一个小男孩,父母感情不和,而且不在本地工作,一年到头和孩子都很少见面。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就是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总和班级其他孩子发生矛盾,甚至向高年级的孩子“挑衅”,令我头痛万分,很是无奈。我鼓励过、批评过,甚至找他在这里的“监护人”谈过,可都是好景不长。后来经过一番详谈,我发现他归根到底的原因是缺少父母的爱。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导致自我保护意识太强,甚至他天真地认为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把爸爸妈妈从远方叫回来。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对他有了更多的怜爱。于是,我一方面让他当安全监督员,在监督他人的同时更多地要督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我告诉班级其他孩子要多包容他有时的“小错误”,给予他更多的帮助。无论是这名男孩的进步,还是同学对他的包容,只要做到了,我都会利用数字化平台给他们发一张“电子表扬信”。并告诉他,他的表现会让远方的妈妈看到,并千方百计联系到孩子妈妈,跟她沟通,介绍孩子的想法。希望她多登陆平台关注孩子的情况,最好能和孩子有所约定,当孩子平台上的“表扬信”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回来。这样他时刻以“妈妈快回来了”为动力,学校、班级各方面的活动都愿意参与,积极性更高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表现明显进步了很多。
父母由于工作忙把孩子放到老人手中的不在少数,对于这样的“城市留守儿童”,我们老师只有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才会让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明亮、灿烂。
四、权力下放,锻炼能力
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里得到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我的班级里,你时常会看到很多“小老师”,监督早自习、管理站排、检查桌面物品摆放、发本、检查下课穿大衣出教室等。全员发展,机会平等,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班级事,事事有人管,班级人,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当上“班干部”,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在无形中培养出来了。
五、靠近学生,还你惊喜
我还和孩子们用他们的方法交流。小董是一个聪明、单纯、孝顺、听话的小男孩,但他有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是不愿意写字,不愿意思考,简单地来说就是懒。而他的这种“懒”只局限于学习。为了鼓励他学习,我想了各种办法,只要他稍有进步,就表扬他,给他发“电子表扬信”,让他在班级里得到认可,可是他的好状态只能保持一时。无奈,我又和他约定,像孩子一样和他“拉钩”,只要他稍有进步(和自己比),他的“表扬信”是双倍的,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他还可以为班级扫除(因为他很爱劳动),甚至可以当升旗手。他是个好强的孩子,为了这些荣誉,他努力着,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进步着,结果让我惊喜万分。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而我们班主任则需要有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才能让班级有一个良好的风气,这样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向着胜利的彼岸越走越近。
参考文献:
王健.小学班级管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