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技巧
2016-08-06高凤珠
高凤珠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好的新课导入就如同演员第一次“亮相”,让人耳目一新,让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通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精心艺术设计的新课导入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高效性都有很大帮助,不但激发了学习动力,也使他们的求知欲进一步提升,达到最佳的振奋状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顺应了自然发展,那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呢?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非常关键,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必须加以增强,结合教材设计,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每个小朋友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有两种摆法:两个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我提问谁能把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当学生回答:8÷4=2(个),8÷8=1(个)后,我接着问:如果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个分开的三角形,能不能摆?学生齐答能。很快学生也得出两种摆法: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大三角形。但每种摆法,小棒都没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剩下的这2根小棒可以说“余”2根。那么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呢?进而提出我们下面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方法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重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进行兴趣激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在新课导入时,也必须适当引入故事,进行巧妙的导课处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在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定义,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关掉电脑课件,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一个学生循环地说了两遍”,这位学生讲到这里,停下了。我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回答不能讲完,为什么呢?我又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数,你们也想和他交朋友吗?那么我们下面学习‘循环小数。”这个诙谐故事的导入,不仅通俗易懂,也便于学生掌握我们要引入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各个教学阶段,猜谜语游戏都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新课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前,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秒”。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好奇心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悬念布置时,会起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结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导入设计时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创新知识理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
例如,教学“通分”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试题,(1) 和 ;(2) 和 ;(3) 和 。显然,(1)(2)两题学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暂时比较困惑,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但这时,我并没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出 和 的大小?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较大小。我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比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我们把 和 分别化成 和 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通分”。可见,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生进入这种“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是一种吸收与接受过程,通过这种引入也将学生带入新的学习天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展现,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我们从学生视角分析导课设计方法的时候,教学中新课程的导入也自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田秀莉.浅谈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