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之“问”

2016-08-06朱孝芝

新课程·上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吉祥如意指向性文本

朱孝芝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学生提问能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乐趣在于思考和探究,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师之问和生之问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提高课堂之“问”是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之“问”存在的问题

1.师之问“多”,生之问“少”

目前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的现象。据统计,有的教师一堂课平均提问30个问题左右,有的一堂课达到70多个问题,学生的提问却少之又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往往只有三、五个学生提出问题。

2.师之问“碎”,生之问“杂”

有些教师缺少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担心学生知识掌握不牢;也有些教师担心问题深了,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冷场。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每一个细节都问到,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一个连一个地回答。问题琐碎,缺少挑战性。

案例1:《登鹳雀楼》教学片断:

师:谁登上了鹳雀楼?

生:王之涣。

师:“登”是什么意思?

生:登上。

师:白日依山尽,“白日”是什么意思?“依”是什么意思?“尽”是什么意思?“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

(教师多媒体上正出示着这首诗和重点词语的解释)

有些学生看着黑板不假思索地就说出来。而学生的问题,有时缺少思考和联系,信口开河,亦有许多不相关的问题或肤浅的

问题。

3.师之问“易”,生之问“难”

教师为了营造积极踊跃参与课堂的氛围,尽提一些学生张口就来的问题,看似课堂热情高涨,实际是在浪费师生时间,没有深度。有的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乱问,让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抓不住重点。而学生提问有时会脱离文本,或是问题千奇百怪,师生难于解决,有时教师难于收场,弄得尴尬,教师也不敢再轻易让学生提问。

二、课堂之“问”策略探析

1.问题要有目标指向性

问题应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向性。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不然就会出现散乱现象。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表述,简洁明了;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提炼语言,能够将问题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问题明确、指向性强。教师要考虑:在什么地方问,怎样问,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等。学生问,教师同样引导学生针对什么问题而提问,问题应该如何表达等。

案例2:《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是谁啊?

生:“我”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问题简洁明了,学生在阅读中就会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理解概括的能力。

2.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封闭的问题多是简单机械性的问题,缺少挑战性。开放的问题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使教学鲜活而有生机。有效的问题则意味着尽可能多地提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点提问,可以抓住疑难点提问,也可以抓住发散点进行提问,亦可以抓住模糊点提问。

案例3:《欢乐的泼水节》教学片断

师:水为什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呢?水淋在身上很不舒服,为什么泼的水越多,幸福就越多呢?

(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生:“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水滋润万物,荡涤尘埃,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生:“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香喷喷、凉丝丝的舒服极了。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生:“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多么开心的场面,越玩越开心,越泼越幸福,泼的水越多,幸福就越多了。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播放泼水节的视频。学生对泼水节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再读书,幸福、快乐溢于言表。)

课堂是不断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问题深入文本,学生就会联系文本深入体悟,拓展性地领悟文本。

3.问题要有思考和启发性

教师要敢于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解答,呈现开放态势,既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又能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来源于“疑”,“疑”起源于“思”。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是从“生疑”开始的。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想问的情境,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提问的喜悦。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文本“你认为哪个问题最值得我们研究?”,引导学生梳理出关键问题。最后大家再思考交流重点问题。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习,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李政道曾说:“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不是学问。”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善问”,这也是课堂的“学问”。

参考文献:

贾云玲.小学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吉祥如意指向性文本
一种接收换能器指向性凹陷方法
吉祥如意 鸡香四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吉祥如意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声波测井圆环阵指向性设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