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数据时代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16-08-06王海成

世纪桥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数据

王海成

摘要:大数据是一场“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大变革”,它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方式,改变了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政府信任程度是政府工作绩效和公众期望相互作用的结果,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得到开放和共享,公众期望迅速提升,相应地引发了政府信任的下降,政府和公众需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政府应该转变传统的政府信任建构模式,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任建构模式。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培养大数据意识,尊重时代变化,注重发挥公众智力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提升公众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信任;政治信任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82-02

一、引论

大数据简单说就是规模巨大的数据集,因可从其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而备受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与“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并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1](P.47)。国际上很多公司已经将大数据作为新的财富增长点进行挖掘,很多国家也纷纷把大数据技术作为新一轮国家竞争的重要着力点。大数据技术作为信息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不仅仅促成了新的技术革命,而且也改变了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更会彻底变革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政府信任是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政府、市场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必将改变,大数据必将全面影响传统政府信任的建构方法和思路,政府信任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是行政学研究者应当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书中说道“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才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P.35)。数据管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产物,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很早就出现了,大数据时代只不过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个人手机的应用有着重要关系。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预测组织和个体的行为,从而为各种组织的决策和分析提供判断依据。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力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3](P.19)。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大数据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对大规模数据进行捕获、管理和处理的过程,“它是把数学的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4](P.20),并针对预测结果来做出决策和行动。大数据的价值就是识别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管理价值。大数据的运用会影响到商业模式和个人生活,这种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世界逐渐被数据化,使得网络数据从早期的独立性变得越来越实体化,另一方面是现实世界在探索和改变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变得越来越数据化,相应的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方式也受到影响。

(二)政府信任

学术界关于政府信任的界定有三种思路:一种是视政府信任为关于信心或信念的一种心理状态,认为政府信任是建立在公民对未来的一种积极预期和期待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于政府行为正确恰当并符合公共利益的信心;一种是视政府信任为一种态度,认为政府信任是公民对于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府机构以及政治行动者的信任态度,信任水平有高低之差;一种是视政府信任为一种评价和评估,认为政府信任是人们对政治制度、政府绩效的可信性以及政治权威当局和政权机构是否满足民众的规范性期待的一种理性评估。事实上,关于政府信任界定的三种思路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心理状态视角强调政府信任的伦理性,态度视角突出政府信任的主观性,评估视角则是关注政府信任的理性过程。[5](P.14)

政府信任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度信任和个体信任两个方面,“在传统的科层制和非人格化的政治制度中,制度信任受到的关注要多于个体信任”[6](P.221)。制度信任是一种抽象的对于制度系统的信任,具体指的是公民对政府组织结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人员构成等内容的认知和信任。“在本质上与现代性制度相连,由于现代社会的时空分离特质,制度成为公民与政府最重要的交往媒介”[7](P.75)。如果没有制度信任的存在,相信政府工作人员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为满足公民诉求而认真工作是不可能的。制度信任保证了政府行为的可信性、可预期性和可控性,为政府信任提供了基本的和稳固的支持。个体信任指的是公民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感知和信任。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行为以及工作表现等都影响着公民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相比制度信任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稳定性而言,个体信任更多地受到个体情感因素的影响,是公民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差异性。过于强调制度信任的客观性而忽视个体信任会造成制度信任的冷漠和脆弱,因此,“重视制度信任中的情感关系和共鸣进而发展政府组织内外的普遍的个体信任,将成为增进政府信任的有效策略”[5](P.14)。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道

在大数据时代,公民将掌握更多地数据信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都将暴露在公众的面前,任何负面的信息都会被放大传播,政府信任将会适度下降。为提高公众的政府信任程度,政府应该转变传统的政府信任建构模式,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任模式。

(一)大数据时代政府信任的适度下降

政府信任是政府的实际工作绩效和公众对政府的期望相互比较的结果,其中我们把“由于公众对政府期望提升而造成的政府信任下降称之为政府信任的适度下降”[8](P.48)。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相较于以往,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公众造成了识别困难,一些弥漫于网络的情绪化舆论、网络暴力等内容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会在短时期内传播放大,使公众很快成为负面信息的承载者,负面信息的加剧会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具有多主体性、快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要求政府管理做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而依托于职能分工所建立起来的官僚结构很难达到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同时,当前政府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都呈现出滞后性的特点,这些都在考验着大数据时代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公众掌握数据信息量的增大、网络传播功能的强大以及政府回应能力的欠缺,其结果是政府实际工作绩效的提升远远跟不上公众期望的提升,这就造成了“政府信任的适度下降”现象。这种现象是时代变迁中产生的事实,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政府治理能力的下降,数据信息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的多主体性决定了社会信任模式的松散,也就决定了政府信任的松散。

在大数据时代,依靠不断地提升政府工作绩效来增加政府信任水平的方法可能不会奏效,这源于政府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和公众需求的不断提升。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和公众都应该认识到政府信任适度下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认同和接纳这种现象。

(二)转变传统的政府信任建构模式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而且是一场思想革命、管理革命。政府在面对大数据时代时,应该及时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实现政府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服务化。传统社会的政府掌握着数据信息的收集权力及发布渠道,其建构信任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过滤来实现的。到了大数据时代,政府已经很难做到对数据信息的全面封锁和管控,原有的信任建构模式受到挑战。在新的行政环境面前,政府不应该回避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也不能固守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而是需要积极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转变传统的政府信任建构模式,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任建构模式。

首先,了解大数据时代,培养大数据意识。政府工作人员要“改变对大数据的漠视、无知、排斥、抵制、压制等不良态度”[8](P.49),了解大数据技术的特点,理解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不能迷信也不能过分依赖大数据。相比传统的技术手段,大数据技术将网络的传播功能放大,如果沿用传统社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来应对大数据时代,则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政府应该将大数据技术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凭借自身既有的数据信息优势,通过及时公开信息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使政府始终处于信息发布的主体地位。

其次,尊重时代变化,鼓励合作沟通。大数据时代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政府工作人员应理解尊重这种时代变化,努力成为新的时代秩序的共创者和合作者。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掌握公众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及其变化趋势,鼓励政府和公众之间对话互动,增进双方之间的信任。

再次,引导社会智力,服务公共利益。政府应该理解和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努力为大数据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吸收社会智力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这样做无疑会提升公众的参与度,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

大数据带来了一场革命,它改变了原有的政府信任模式,给政府信任带来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充分的数据共享提升了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绩效的期望值;另一方面是数据的碎片化使得公众缺少对整体形势的把握和判断。面临着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任困难,理解政府信任的适度下降,政府应转变管理思维,借助于对大数据技术的挖掘和应用,调整治理模式,使政府信任建设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邬贺栓.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杂志, 2013,(4).

[2]吴忠,丁绪武.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模式创新[J].企 业管理,2013,(10).

[3]刘鹏飞,齐思慧等.2012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 论格局[J].新闻记者,2013,(1).

[4] [英]迈尔·舍恩伯格,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张成福,边晓慧.论政府信任的结构与功能[J].教学 与研究,2013,(10).

[6]芮国强,宋典.公民参与、公民表达与政府信任关系 研究——基于“批判性公民”的视角[J].江海学刊, 2015,(4).

[7]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8]蔚超.渐进调试:大数据时代政府信任的重塑之道 [J].学习论坛,2015,(4).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