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
2016-08-06尹徐彬
尹徐彬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并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打开“数”的城堡,探寻真谛的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者既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又是学习过程中信息的采集者、归纳者,最后活动的总结者。
关键词:数学活动;有效性;方法
《标准》对教师提出的建议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到“数”的“魔方”中,积极地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完成课程计划,同时形成一整套自己的科学有效、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
一、师生对话,创造自由、平等的氛围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数学教材为核心,“文本”与师生进行的对话。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不可分离的,教学需要“沟通”和“合作”。传统的教学就是单一的教授,强调知识的传递,技能的传接,是教师的绝对命令和教师对知识主体的绝对控制。教师是信息发布中心,是知识的源头,是实施目标的普通个体。学生是信息接收基地,是知识的传承者,目标的受动方向。所谓的师道尊严,以及师生在知识上、年龄上的不平等常常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失去尊严。
对此,教师应将教材活灵活现地呈现到学生面前,营造一种“支持性空间”。所谓“支持性空间”,就是指足够的材料和学习、获得真正知识的“场”。支持意味着支持和鼓励,主体意味着个性间的差异,知识主体的不同。
师生间的、学生间的动态的、生成的对话,不仅包括知识信息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每个学生以及施教者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认知上的障碍,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表达见解,并得到他人的一种关注。使本来封闭、排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向开放、接纳、自信的心态转变,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尽可能的发展。饱满的生命张扬出伟大的场,热烈的氛围绽放出生动的蕾。
二、创设情境,获得生动、有效的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常常把高层次的知识看作人生的一大目标,甚至是毕生追求,渐渐地在心底里积淀出一种认识:知识是崇高的神圣的。但是,我们必须避免一个误区:知识崇拜!拜倒在知识的脚下,成为知识的奴仆,或者学习的书橱,不再让人感到鲜活。
因为知识是生活的,所以学习主体在哪里都看得到它、摸得到它、听得到它……而且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刻都体验得到它。为了生成有效课程,施教者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反思,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自主探索,生成体验性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施教者从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的演练习题、书山题海中摆脱出来,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为生成课堂的真正效用而铺平道路。施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具有探索性、挑战性问题,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主体在观察、实验、猜想、推断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中了解一个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如何探索出来的,规律又是如何被应用的,从而使学习主体在经历中体验、感悟、生成。
四、开放观念,关注学生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性,鼓励不同的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凸显也给了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封闭性、单线性的课堂使学习者仍处在施教者的牵引之下,没有学习的自主性,丧失了个性发展的机会。
五、获得美感,体验知识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学习者按已有的学习习惯、生活经验认识理解数学知识,施教者又巧妙地将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就给施教者以暗示:联系现实的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习者在广泛的背景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真正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传统的学科限制,在数学课程内容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甚至是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并在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李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J].快乐阅读,2013(6).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