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评价创“三境”
2016-08-06管晓成
管晓成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重视结论的评价用语,往往不能适应课堂的动态生成和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因此,一线教师需要让自己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性用语,有一定的教学理念支撑,有整体架构的目的性渗透。笔者攫取三个教学场景,细细品味其中的看似没有“评价”的评价,愚将其取名“无痕评价”。看似虽无痕,但实有其用意,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彰显无余。
一、 创辟汉字教学的审美醇境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师的教学评价都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获得汉字审美的熏陶。请看一位教师在《小动物过冬》一文中的两处汉字教学片段——
【片段一】“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师:商量一定要说话,“商”字里有几张口?
生:一张口。
师:再看一看,留心汉字的字形。
生:(惊讶,欣喜)八张口。
师:你们从哪里发现的呢?
生:(七嘴八舌)“商”字的里面部分,上面一个“八”,下面一个“口”。
师:遇到事情商量商量,多友好呀。那么,怎样把“商”字写好看呢,你有什么建议?
生:如一点一横长,“八”字在中央……
细看上述教学,你会发现教师在教学“商”字的时候,将字形之美和字义之美融为一体。教师的评价中有肯定(你们从哪里发现的呢),有鼓励(怎样把“商”字写好看呢,你有什么建议)。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牢牢记住了“商”字的内部结构(相信会与以后学的“摘”字的部件“古”,清楚地区分开来),而且通过“商”的字形理解了“商量”一词的含义。
【片段二】“小青蛙说:‘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师:“饱饱”“好好”,我听到了两个“饱”、两个“好”,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
师:我吃饱了。我吃得饱饱的。我好睡上一觉。我好好睡上一大觉。(分别做动作,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饱饱”和“好好”的意思。)
师:两个“饱”怎么样?
生:吃得好撑啊。
生:再吃,我可要吐出来了。(生笑)
师:两个“好”怎么样?
生:我睡得好香好香。
生:我睡得非常美,都不想起床了。
有人说:汉字是读音最动听的文字之一。教师的评价选择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这不但让儿童感受到叠词具有表示程度更深的作用,而且充分领略其节奏感、音乐美。我想,每个学生都会觉得:汉字,这是多么神奇的东西!
因此,在汉字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从机械的反复抄写中、从牵强的纯字理的分析中、从一味稚气语调的朗读中解脱出来,创辟一条新路。如何创辟这条路?笔者认为从上述两个片段就可以窥知一二:汉字教学,要让学生置身审美的环境。审美,让儿童与汉字之间产生了一种情结,而这种情结,是儿童学习语文相当需要的东西。
二、 创造言语实践的智慧妙境
准确把握文本特质,就必须潜心会文,发现其特有的语言现象、言语形式。请看一位老师执教《军神》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两位学生读,字正腔圆)
师:老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也想读,请听老师读。
(老师也读得字正腔圆,铿锵有力)
师:刚才老师和两位同学都读了,你们觉得我们读得好不好?
生:好。你们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很有感情,很有力量。
师:有感情,有力量,所以我们读得很好。是这样的吗?再看看这句话,仔细看看文字。
生:你们读得不好,刘伯承脸色苍白,是勉强一笑的,你们读得却是很有精神的。
生:你们读得不好,刘伯承是刚刚做完手术的,我们知道,刚刚动完手术的病人是没有力气的,你们却读得那么大声,那么有劲。
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读出病人说话之态)
师:虽然刘伯承是脸色苍白的,但是却依然是——(生:笑的。)虽然手术剧痛难忍,他却在——(生:一直在数刀数。)这句话看上去是多么矛盾啊,你觉得呢?(学生纷纷回答:这样更表现出刘伯承不怕手术剧痛,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
时常听到一些老师教学生朗读时说:“读得没有感情,再请一个学生读一读。”什么叫有感情?可能一下子很难回答。如果我们在进行朗读评价时,注意教学生留心说话者的身份以及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学生自然就知道该怎样朗读。同时,在这样的朗读评价中,教师的最后一个问题已经在渗透一个重要内容:即关注人物说话的提示语。为何将提示语作为本课的教学重心之一?其实,打开课文后就可以看出,本课大量篇幅都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刘伯承的“军神”内核,都在沃克医生和他个人的话语中呈现,提示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提示语教学就是本篇课文的文本特质,恰恰又是三年级学生习作中的“常见病”(人物说话一般都用“我说”“他说”)。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提示语朗读,让学生对比朗读、辨析,教师进行肯定、鼓励、诱导式无痕评价,教学生学会“千姿百态地说”,正是紧扣文本独有的言语形式不动摇。
观照以上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带着学生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去审视把握,因而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创造出“为儿童语言思维生长”的言语实践的智慧妙境。
三、 创生精神栖居的心灵化境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者是儿童,只有设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倾听并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才能将“人文情怀”与“审美创造”进行无痕交融。教师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在教学评价中,儿童的收获会更加丰盈。请看一位老师在《姥姥的剪纸》中的教学环节——
师:用一个字形容姥姥的剪纸,你会用什么字?
生:妙,因为姥姥的剪纸出神入化,实在是太妙了。
师:你找得就很妙。同学们请接着说。
生:巧,姥姥就像巧夺天工的手艺人。
师:好一个“巧”字,巧手姥姥。
生:神,因为姥姥的剪纸实在是太神奇了。
师:谁能说姥姥的剪纸不神奇呢?你的发现很好,还有谁要说?
生:情,因为姥姥的剪纸中传递着对乡亲、对我的深深情感。
教过这节课的老师都知道,在这里,教师需要学生答的字是“神”,因为这样才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你姥姥神了……”一段的教学。意外的是,当学生说“妙”“巧”等“非”正确答案时,教师没有阻止,也没有说“看看课文某一段再说”,或生硬地直接点出“老师也找了一个字,是‘神”,甚至,当学生说出老师需要的“神”字后,也没有戛然而止,顺势教学下一环节“你姥姥神了……”,而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找这个字,再听学生所找的不同的字。我以为,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肯定是喜欢的,思维肯定是活跃的,为什么?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结论的评价,而是给学生一份赞许和新的期待。因为学生会认为:“我的观点,老师是倾听的、尊重的。而我,在下面的学习中一定还会有更好的发现。”显然,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愿意寻找和接受最佳的、最适合的观点。
总有人认为“精神栖居”这个概念大而空,或者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不然,就如画家一拿起画笔就有了灵感,游泳健将一碰到水池就有了活力一样,“精神栖居”往往会因为单纯地喜欢,如儿童可能就是因为教师能倾听他说话,或者因为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的某种价值,他就会迷恋甚至难以割舍这位教师的语文课堂。
因此,笔者认为,每一节语文课,都要将其视作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事件去对待。教学评价应符合儿童思维认知规律,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并能基于儿童独特体验加以点拨引导。长此以往,语文自然成为儿童心灵生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