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语文教学的“微”视窗
2016-08-06朱亚芳
朱亚芳
微软领头,微云莫测,从发微信到微电影,再到微型课……我们似乎跨进了“微时代”。快捷明了、率性自然、扼要简练、余音袅袅就是“微时代”的风尚。我们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用,样样重要,不仅关乎文本学习,更涉及人文素养;既要重视工具性,又要不忘人文性——人称“大语文”。“微时代”可给大语文带来怎样的新气息呢?我们一起来推开语文教学中的“微”视窗,运作一些“微动作”。
一、 “微观”教材
开学的第一天,拿到散发着墨香的语文课本,我们不仅可安排学生包书皮、预习第一课,还可以这样做:读读编写说明,看看整本书的编排,认认编者的姓名,知道出版社的信息,了解本学期生字的个数、课文的篇数……最后,着重来阅读语文书的目录,让学生来微品课题:读读、想想,为何这几篇组一起?有什么特点?比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可引导学生发现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内容上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如《虎门销烟》《我给江主席献花》;也有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如《泉城》《九寨沟》《雾凇》;还有颂扬刻苦勤奋精神的,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体裁上有记叙文、诗歌、说明文、神话传说、古诗词等。学生饶有兴致地翻阅着,在这过程中,学生大致了解一学期所要学习的课文,又可发现课文编排的规律,对于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先睹为快。
这样“微观”教材,快捷明了,培养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有良好的习惯。到课外阅读,他们会熟练挑选自己喜好的书籍,兴致勃勃直奔最青睐的章节,更会在书籍中得到更多信息。
二、 “微调”课程
如果仅一味地按着文本的次序或者教师的计划去学习,不免少了很多生趣。如果可以,我们微调课序,微调课程,微调教师,就得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率性自然。
“跟节”学。教师节,我们一起吟诵《老师,您好!》,一起完成练习里要求制作的教师节贺卡;中秋节,带着学生品析《但愿人长久》;国庆节,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城楼、红灯、金水桥”;重阳节,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绪中……
“活动”学。现在,爱运动的、勇敢坚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校组织体育节、体能测试过关,可相应学习关于民族英雄、神话英雄等文章,品赏其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美好品格,或许乐于参与的学生会无形增多。
“抱团”学。有时,练习中的成语恰好是因一篇课文而引发出来的,那在学完课文后或者就是在学课文的同时,作为一个延伸,抱团学习,既轻松自如地记忆、掌握成语,又趁热打铁巩固理解文章,更可结合文本,拓展一些相应的词句为学生积累语言。比如二年级《小鹰学飞》课文学习完,恰好可学练习中的成语,“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学无止境 一往无前”;三年级《少年王勃》课文学习时,更可结合练习中的成语,“风华正茂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挥笔下生花 力透纸背”来好好品味文章中人物的形象。
“链接”学。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可为现有的文本提供相关的链接,或是其他经典的意境相反的描写章节,或是美轮美奂的音频视频,或是增趣添色的音美作品,这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恰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此时的文本才真正是一个支点,来自本身的探索需求让学生走得更远。
“换师”学。语文教师本身也是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各有所专。每学期精心准备的教研课,在本年级的其他班里去尝试一课多磨,本就是对自身教学有益的好事。而对于学生来说,偶尔换一位老师,特别有新奇感,那节课甭提多带劲呢!
三、 “微动”笔墨
笔者认为,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练习里,微动笔墨,从写自己的感悟开始、从写短句子开始、从写片段开始,慢慢积淀,积累语言,也积累谋篇布局的方式,更积累书写心声的情绪。
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质疑设问,引发读者兴趣;有的以人们熟悉的歌词开头,让人心生同感;有的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有的抒发情感,点题升华……可让学生们细品这凤头豹尾,微动笔墨,学学仿仿。又说那文章的留白之处、关键词句的延伸之点、拓展想象的插图配乐……都是让学生微动笔墨的好时机,让学生尽情驰骋于思维天地,这不能不说是对作品的二次创造。坚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在课堂里、在课堂外微动笔墨,让扼要简练的个性化语言,生成语文教学预想不到的“溢出效应”,更让学生在品析中积累语言,为习作“我手写我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微留”空间
据说,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游动,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就是“留白”的经典。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师大可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少唠叨,多留白,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在课始,微留空间:教学生预习,让他们学会自我探索,哪怕动作慢点,出点小差错也无妨;在课中,微留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言,少一点不耐烦,少一点标准答案,让童言稚语见证心灵的成长;在课余,微留空间,少一点无谓的读写抄,用合理、分层、巧妙的作业吸引学生,更可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还让他们有时间徜徉书海,汲取营养。比如《虎门销烟》一课,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林则徐,自读课文,学会质疑,自我解疑;课中,学习第2自然段时,学生了解到本段写销烟前的准备,除了有文武百官、老百姓出场,为何请外国商人呢?销烟后,外国商人们的表现会是怎样呢?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个性品味,课堂上的答案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外国商人的表情、语言、心理、动作,学生们娓娓道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而“站在林则徐塑像前”的课堂练笔就会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在课后,我们的分层作业,让学生们乐此不疲:1. 课文的有力诵读;2. 《虎门销烟》电影的观看;3. 生活中的禁烟宣传——尝试说服自己的一位亲人或亲戚戒烟。
在那微留的空间里,或许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学会自主识字、入情朗诵;或许学生多了个性化的理解,增强了语言组织的能力,有了大胆表达的勇气;或许学生爱上了灵动多彩的生活语文,爱上了阅读,与书为友。
动微见起,微动文情。推开语文教学中的“微”视窗,摒弃浮躁,保留真实,去除繁琐,只留精髓。“微动作”如同一股轻柔的春风拂过,带着学生一起徜徉在真切自然的、舒缓流畅的语文学海中。
(作者单位:宜兴市荆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