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登被毙五周年:“基地”满血复活还是继续沉沦?
2016-08-05
2011年5月,恐怖大魔头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遭美国特种部队击毙。此事被认为是国际反恐的重大转折,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今五年过去了,“基地”组织早前统领的恐怖江湖已然错位,国际反恐的重心更是悄然改变。随着国际社会打击力度加强,以及“伊斯兰国”突兀崛起,“基地”组织一时内外交困,持续沉沦。然而,随着“阿拉伯之春”爆发,中东暴恐并发症蔓延,阿富汗局势深度演变以及美国和国际社会调整反恐战略,“基地”组织又觅得诸多发展良机。五年来,“基地”组织不断自我修正和调整,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恐怖威胁,其未来发展前景需密切关注。
实际上,拉登被毙的前几年,“基地”组织没落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西方国家对此早有判断,认为“基地”组织恐袭能力严重下降,多年未对美欧本土发起过成功恐袭,且被压制在巴基斯坦部落区龟缩,财源稀少,吸引力下降,其影响力已多为精神和象征层面。拉登被毙后,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一是拉登之死对“基地”产生强烈冲击,损失较大。其一,“基地”深陷接班人和领导人危机。毫无疑问,拉登在恐怖江湖的地位无人能及,即使是风头正劲的“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也自称为拉登传人。拉登死后,“基地”内部围绕继承人问题有过争议。最初由阿德尔担任临时掌门,后来扎瓦希里最终上位。扎瓦希里虽然资历老,但并不具备拉登的个人魅力,行动能力较弱,暴躁易怒,拒绝妥协,在“基地”内部树敌较多,故其能否真正整合“基地”各大资源和派系一直是个疑问。同时,美国在击毙拉登后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不仅打击其南亚老巢,还在也门和索马里等地重拳出击,“基地”各大核心头目连遭折损,包括曾任“基地”组织二号头目的拉赫曼,负责“基地”军事行动、同时为恐怖组织“伊斯兰圣战运动”头目的卡什米里,“基地”组织东非分支头目法祖尔和阿拉伯半岛分支头目奥拉基等人。受此影响,“基地”老一代核心头目已所剩无几,面临换代危机。其二,“基地”组织的财源大为减少。早年“基地”组织发展快速与其经济实力雄厚密不可分,不仅拉登是有名的富二代,家族为沙特建筑世家,在全球多地置有产业,且“基地”还曾受到多方资助,搞有组织犯罪、贩毒甚至从事海盗活动等,财路广阔。借着财力,“基地”给其他恐怖组织提供资金和武器,为麾下人员发工资,赢得大批拥趸。随着时间推移,“基地”开支逐渐增大,手中原有资产不断贬值,渐渐入不敷出。拉登死后几年,“基地”组织资金更是吃紧。一方面,因为“基地”影响力下降,其主要金主中东穆斯林停止或减少了对“基地”组织的捐助,转而将资金投向“伊斯兰国”。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加强了对恐怖融资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尤其是加强了对“基地”组织常用的“哈瓦拉体系”的监管,“基地”组织的资金中转链受到严重干扰,获取资金的难度加大。“基地”组织这几年迫不得已多次在网络上发表视频寻求募捐,但收效甚微。其三,“基地”组织的人员招募遇到困难。“基地”人员构成主要有三部分,分别是来自中东的恐怖分子(以埃及、沙特、伊拉克和也门等地为主),以及欧美裔“圣战”分子和来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南亚裔恐怖分子。其中,中东裔多为“基地”组织的领导层,因为拉登和扎瓦希里等“基地”老一代均出自中东,当年带领中东大批追随者逃到南亚。南亚裔恐怖分子是主力,是“基地”逃到南亚本地化的结果。欧美裔恐怖分子则是重要补充,是“基地”用来袭击美欧的撒手锏。如今,“基地”中的中东裔恐怖分子数量减少,中东老一代“圣战”分子进入暮年或被美斩杀,新一代则直接在本土搞“圣战”,不愿远赴南亚。而欧美裔赴南亚的数量更是锐减,难挑大梁。目前,“基地”人员主要以南亚裔为主,但其核心在巴阿仅仅数百人。
二是“基地”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基地”的外部压力主要有二,一是美及巴基斯坦的持续打击行动。击毙拉登是美特种作战的巨大胜利,此后美大幅度使用无人机搞定点清除和利用特种部队剿恐。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巴阿搞定点清除,后又将该行动扩展至也门和索马里等地,对“基地”形成巨大的威慑。此外,“基地”自美推翻塔利班统治后开始藏匿于巴部落区,借助部落区的人脉和地势发展壮大。但自2014年6月发起“利剑行动”以来,巴将“基地”等外籍恐怖分子列为重点打击目标,“基地”在巴的巢穴被摧毁,被迫向阿富汗逃生。二是“伊斯兰国”对“基地”组织构成致命冲击。“伊斯兰国”从“基地”蜕变而来,其成立后迅速“建国”,一跃成为国际“圣战”运动的新领头羊,直接威胁“基地”的存在。一方面,“基地”组织一直强调袭远敌(即美西方)是其首要目标,袭击美西方是“基地”存在的基础。2013年9月,扎瓦希里公开发布如何推进“圣战”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圣战”总方针》,提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是当前‘基地’的首要暴恐目标,而其在伊斯兰国家的盟友是第二目标”。而“伊斯兰国”则主张在控制区迅速“建政”、实行严苛伊斯兰教法统治,其首要目标并非西方,短期内不追求全球“圣战”。因为“伊斯兰国”快速“建政”,其政教合一推进极端伊斯兰扩展的暴恐模式对多个极端组织产生鼓舞,“基地”组织的“袭远敌”思想逐渐失去市场。目前,原有一些“基地”关联组织,包括“博科圣地”“伊斯兰祈祷团”和“阿布萨耶夫组织”等都转向效忠“伊斯兰国”。另一方面,随着“伊斯兰国”实力壮大,其外在关注度和吸引力上升,加盟者众,捐助者多,攫取了大量“基地”的资源。
拉登死后几年,国际恐情和国际反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客观上有利于“基地”组织发展的因素增多。比如,中东暴恐并发症持续蔓延,“基地”趁机回流中东;“伊斯兰国”树大招风,成为国际反恐的头号对象,客观上减轻了“基地”的压力;北约和美从阿富汗撤减军,“基地”在南亚老巢获得喘息良机。目前看,“基地”组织卷土重来的迹象明显。
一是“基地”加紧向中东地区渗透。“基地”组织在中东有强大的实力基础,拉登和扎瓦希里等“基地”老一辈一直有重返中东搞“圣战”的夙愿。中东动乱让“基地”看到了机会。“阿拉伯之春”爆发初期,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等地出现混乱,这些地区暴恐土壤深厚,与“基地”渊源很深,加上拉登被毙后大量盘踞在南亚的恐怖分子也逃到此地避难,与当地暴恐分子很快就沆瀣一气,“基地”在这些地区重新拉起大旗。后来伊拉克和叙利亚发生内乱,“基地”广发视频号召各地“圣战”分子赴叙参战,并大力援助当地分支“支持阵线”,收效明显。“支持阵线”一直是当地主要的反政府武装,风头一度压过“伊斯兰国”。
二是拱卫南亚老巢。“基地”早年逃到南亚后,便一直接受“阿塔”庇护,后期又与“哈卡尼网络”和“巴塔”等当地暴恐组织勾连密切,多年来形成错综复杂的暴恐网络。拉登死后,南亚反恐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巴塔”和“阿塔”原头目先后死亡,并选出新头目;美及巴阿的反恐策略也有调整。在这其中,为应对巴的打击,“基地”组织成员大量逃往阿富汗,并在阿富汗的库纳尔和努尔斯坦省谋建多个新营地,并借助旗下“影子军”向整个阿富汗北部地区扩散。更为重要的是,“基地”不断拉拢当地人脉,巩固与当地暴恐武装的关系。“基地”不仅与“巴塔”新头目法兹鲁拉交好,共建营地和进行人员互置。2014年7月,“基地”组织发文回顾拉登与“阿塔”的深厚友谊,重申效忠“阿塔”领袖奥马尔,扬言要在其“胜利气质下”重夺疆土。奥马尔死讯公布后,“基地”立刻表态效忠新头目曼苏尔,并与“巴塔”“阿塔”共组暴恐同盟,在阿共同搞恐袭和应对“伊斯兰国”。
三是加强对分支的领导。“基地”目前的结构主要有三层,即南亚的核心领导层、地区分支和外围的个体人员或支持者。分支作为其中的主体力量,既受“基地”领导,又具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其对“基地”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基地”组织的存亡。面对“伊斯兰国”对各大分支的引诱,“基地”组织一面派员奔赴分支协调关系,一面赋予分支头目总部高官头衔,如分支中实力最为雄厚的阿拉伯半岛分支头目纳西尔·瓦赫希就被任命为“基地”组织的二当家。目前来看,各分支头目大多有在阿富汗作战的背景,受过拉登扶持或受其影响很深,对“基地”仍旧忠心耿耿。“伊斯兰国”与“基地”决裂后,“基地”组织北非分支、阿拉伯半岛分支、索马里“青年党”和“支持阵线”等仍表态效忠扎瓦希里。
四是建立新分支。2014年9月,扎瓦希里发布视频,宣称建立“基地”组织印度次大陆分支,扬言要整合印度、克什米尔、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暴恐势力,借此打造南亚—东南亚—中亚暴恐网络,阻止“伊斯兰国”对这些地区的渗透。该分支的建立收到一定效果,现已有其在孟加拉国等地搞恐袭的报道,并成为“基地”南亚核心的补充,对“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在南亚的扩张起到了很好的抵制作用。
未来,主要有两大因素决定“基地”组织的发展,一是其自身能否重新扛起恐怖大旗,以重新吸引大众和外部资金,借助乱势筑牢暴恐根基。二是国际社会打击“基地”的态度。
从第一点来讲,目前看来叙利亚乱局短期难平,“基地”组织在当地实力不断增强。5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宣称,过去三年,“基地”一些高级成员抵达叙利亚,欲借助“支持阵线”在叙北部“建国”,这对“基地”组织的品牌效应将是巨大的提振。在阿富汗,“基地”崛起势头更为明显,地盘急速扩大。CNN等媒体称,“基地”势力范围已由北部库纳尔、努尔斯坦等省向南部省份和一些偏远地方渗透,并在多个城市设有据点,比美军预期的还要多。美军方预测,阿富汗仍遍布至少300多位“基地”核心领袖。阿富汗代理国防部长史坦尼凯兹也表示,“基地”开始躲在偏远城镇培养势力,在阿拥有巨大关系网,将以新的形式继续扩大,并策划下一轮更大规模的反攻。此外,“基地”组织也在不断调整策略,一方面加大反美反西方的“圣战”宣传,号召对美西方“圣战”。2013年4月的波士顿恐怖袭击和2015年11月的巴黎恐怖袭击均有“基地”的因素在其中。另一方面,“基地”领导层更新换代,推出“小拉登”吸引眼球。“基地”头目逐步年轻化,三四十岁即担任高层的大有人在,各大分支头目的年龄也普遍在三四十岁左右。近日,拉登儿子哈姆扎·本·拉登亦开始在“基地”中崭露头角。
从第二点来讲,国际反恐正逐步进入新的阶段,即判定“基地”的威胁减小,主要打击“伊斯兰国”。美国自2011年起调整反恐策略,重在拱卫本土安全,国际反恐更多躲在幕后,在打击“伊斯兰国”上不愿充当带头大哥,总体上采用低成本、渐进式打击的策略。其他国家反恐也各有心思,导致在打击“伊斯兰国”上难以真正形成合力。未来,国际社会恐将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伊斯兰国”威胁,难以同时应对“基地”组织。同时,美和北约在阿富汗的作战部队已经撤离,主要依赖无人机对“基地”进行打击,无法根本上消灭“基地”有生力量。而阿富汗军警力量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抵抗恐怖组织的反扑。自去年来,“阿塔”在阿多地作战,甚至一度控制北部重镇昆都士,所辖范围逐步扩大,今年4月又发起“春季攻势”,令阿政府难以防范。阿局势或将更加混乱,“基地”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更大。
由此可见,“基地”组织势力还在潜伏增长,值得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并制定因应措施。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