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就是力量
——致恢复高考40周年

2016-08-05谢啸实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场长知青农场

谢啸实

知识就是力量
——致恢复高考40周年

谢啸实

编者按:《高考1977》是一部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等联合出品,江海洋执导,王学兵、孙海英等演员主演的文艺剧情片,于2009年4月3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以70年代末东北某农场的知青们的经历折射了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并斩获13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第18届金鸡百花奖最佳编剧两项殊荣。有媒体曾这样评价该片:对人性的开掘与展现,是《高考1977》的灵魂,也是它所以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影片拍得大气,相当有历史感,用画面塑造了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人物,连配角也相当出彩,还原了那段历史真实。它的基调,是向上的,昂扬的,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对于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稍微了解一下历史就会知道,2016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四十个年头。一晃40年过去,在任何一个适龄公民都可自由报名参加高考的今天,那个仅仅为了争取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都需要进行抗争的年代,让今日的我们很难想象。然而,那个时代,它确实真实地存在过,而且绝对不应该被遗忘。

2009年,一部名为《高考1977》的电影饱含深情、同时也充满敬意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身上,围绕高考而发生的曲折故事。

故事发生在黑龙江一个偏远的农场,时间是1977年。影片开始于农场的露天电影院,这里正在放映一部新闻影片。知青们在影片中看到邓小平出现的时候,他们心里隐隐意识到这个国家将要发生某些变化,但他们当时完全想不到这些变化和他们切身相关。

当时,对这些知青来说,他们生命中最大的事情就是能够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女主角陈琼,因为出身不好,只能以最好的工作表现来证明自己是革命的。当她被任命为大雁洼垦荒先遣队队长时,她由衷地感到并引以为傲的是她得到了组织的信任。虽然这并不能保证她得到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对她而言,没有其他更好地改变命运的机会。小根宝,来自上海的知青,瘦小单纯。在他看来,任何好事都轮不到他头上。为此,当一年一度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又开始的时候,体弱的他竟然参加背麻包的挑战,只为得到大家的投票,使他能够回到上海的家里。然而,当他终于得到这个宝贵的机会之时,高考却不再采用组织推荐的方式,而是和今天一样,只要符合条件就可自由报考。

这个消息让知青们看到了希望和美好的未来,可是,他们渴望上大学的梦想却和三分场迟场长的规划发生了冲突。迟场长担心,一旦知青们考上大学,大雁洼的垦荒工程就不得不搁置。于是,他不惜违反国家政策,甚至是强词夺理地阻碍知青报名参加高考。这使得他和知青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一些知青甚至以绝食来表达一定要参加高考的决心。

农场的潘连长是迟场长的爱将,他曾经答应迟场长会扎根农场。但突然降临的高考机会,在他的内心也掀起了涟漪。迟场长自然也注意到了这点,他非常担心他视为接班人的潘连长也要离开农场,两人原本亲如家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而迟场长担心的不仅是农场无人继承,身为党员和革命干部的潘连长和反革命子女陈琼的恋爱关系也很让他头疼。于是他计划推荐陈琼去上大学以此把两人分开。而高考自由报名,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他只能以阻碍潘连长报考大学来保护潘连长的“前途”。

最终,知青们如愿参加了1977年、高考恢复后第一次的考试。潘连长却在考试开始不久就走出了考场。潘连长告诉迟场长,他参加高考只是为了让陈琼也来考试,而他,如曾经许诺过的那样会扎根在农场。

作为一部百分之百的主旋律电影,《高考1977》却有超出我想象的可观赏性。尽管太过直白的片名会令人以为这是一部充斥了较多政治诉求、带有纪录性质的电影,然而看过之后,却发现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人情味如此浓厚的故事。当然,多少也有一些国产电影对煽情把控力度不够的问题。就算没有读过那些较为纪实的知青文学,或者对这段岁月并不了解,也很难不对这样毫无反面角色的人物设置表示出质疑。毕竟那是一个人心思危,高度利己的时代。从电影创作理应表达复杂真实的人性这一点来看,《高考1977》中人物的塑造未免太过片面,不切实际,影片故事更可说天真得像童话——我想,这也是它还具有不错的观赏性的原因,不需要对历史有更多的认识,也不需要对人性有太多深刻的了解也能看懂。

如果没有判断错误的话,这样的剧情考量应该是考虑到市场接受度。中国电影观众的主流人群是19~30岁的年轻人,这样一部描述40年前知青故事的电影,难以在他们中间引起太多共鸣。显然,制作方也不打算以他们的父辈作为目标市场。所以,简单化、表面化、情感化,就是一个必然而且正确的叙事策略。而从剧作的角度来分析,此片叙事性高度集中,开门见山即入高考这个主题,此后的叙事更是完全围绕高考这个话题,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性。且在处理高考这个话题之时,虽然主要情节都围绕着知青争取参加高考这个点,但影片的立意却没有仅仅停留在恢复高考、可以自由报考这个层面,而是将主题引到了对知识的追求之上。

看影片的时候,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感受。恰是看起来很主旋律的主题,却赋予了影片非常深沉的含义。正如片中陈琼的父亲不止一次提到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因为,这体现出的是知识再次被尊重,有知识的人再次被尊重,而仅仅是追求知识这个行为本身也配得上最诚挚的敬意。于是,知青们为了参加高考不惜绝食也好,陈琼的父亲为了让陈琼能够参加考试伪造公章也好,迟场长和招生老师为了让陈琼上大学将错就错,写假报告,成为陈琼父亲的“同谋”也好,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崭新的、知识再次被真诚尊重的时代的来临。而时隔四十年,我们依然能听到那个时代强有力的对于知识和对于人才的渴求和呼唤之声。

从1977年到2016年,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已经实行了40个年头,这40年来,我们的高考制度不断随时代的要求发生变化,而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向着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有更多参加考试的自由的方向行进。在这个过程中,参加高考的人数也以长期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发展,近几年虽然在某些大城市有所回落,但每年考试的人数依然是庞大的。参加高考,上大学,已经成为今天适龄青年人生的必经之路和天经地义的权利。如果不是《高考1977》,我们也许永远不会再想起那些没有高考的日子,以及不得不通过斗争获取考试权利的日子。和1977年的同龄人相比,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然而,当追求知识的途径如此多样化和通畅的时候,我们似乎却再也无法专心单纯地寻求知识了。我们读书、考试、取得好成绩、上大学,似乎已经越来越远离对知识本身的渴求。当然,就算在《高考1977》中,知青们想上大学也是为了离开农场,改变命运,但是,总有些什么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拥有知识的时候,我们是因为拥有知识而变成更完整的自己,并且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和更美好的生活,还是仅仅满足了个人的某些需求——今日的高考,以及和高考相关的一切所充斥的单纯的利益诉求已经是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事实。于是置身于40年后的高考氛围中看40年前一个关于高考的故事,我们在庆幸自己生长于一个开放的年代之余,不能不思考时代的巨变带来了些什么。

《高考1977》算不上是优秀的电影,然而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在看过了各种假大空无病呻吟,自以为在挖掘人性却视野狭小、境界不高的国产电影之后,《高考1977》将质朴和真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必去在乎它缺乏考据而带来的小小错误——北京大学1977并未招生,这些在面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知识的态度面前都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拜金主义横飞的今天,我们再一次发现知识带给我们的愉悦远非物质得失可以衡量。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我想,这样一种力量更多存在于我们内心。

猜你喜欢

场长知青农场
农场假期
直播之后
死去活来
农场
难忘知青岁月
苍鹰是我女朋友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