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显著成就

2016-08-04郑遨

现代企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拇指短信文学

郑遨

手机文学亦称“短信文学”或“拇指文学”,是以手机为载体的新文体。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手机文学这个新的文学形式几经磨砺,今天终于开始走向成熟。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它甚至会影响到我们传统文学(这里狭义地指以纸介为载体的各种文本形式)的发展。

一、手机与文学

当下文学的传播样式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甚至是以往传播样式的总和。文学与传媒共舞,口头文学、书籍文学、报刊文学、广播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繁复多样的文学样式共存于这个传媒多元化的时代,让人眼花缭乱。

文学为何要与传媒共狂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学离开传媒则寸步难行。作家自身的修养,作品的发表,读者的认可,评论家的评论和推介,都离不开传媒的作用。传媒构成了文学活动发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的革新与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与变革,甚至引起文学的大革命。传媒好比舟楫,是它把文学从彼岸运到此岸。

数字时代,年龄在22岁至35岁的年轻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网络阅读、屏幕阅读。据资料显示,在我国13亿人口中,约每4个人拥有一部手机,现有手机用户3亿多人。据统计,全球有1/4以上的短信是中国人发送的。短信已经成为全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拇指一族”从年轻人迅速发展到成年人,可谓老少咸宜,这就是手机文学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地。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望新认为:“作为大众的、平民的、通用的一个载体及其传播方式,手机必然对现有读者市场造成冲击和震荡。短信文学这个特殊的文学文本,能真正按照自身载体的内部规律、规则、特点进行创作,且能吸引读者,更换读者的欣赏口味,它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前景是可预期的。”

手机既是我们的通讯工具,也是崭新的传播媒介,它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丝毫不亚于网络。文学在这个时代似乎无孔不入,仿佛有多少种传媒,便会派生出多少种文学样式。当手机还未像今天这样普及时,手机文学已向世人露出它甜美的微笑。最初的手机文学,只是拘泥于特定声讯服务台(如168台)文学节目的手机语音点播。WAP网开通后,手机可以作为微型的显示器和浏览器,用户能够阅读到WAP网上的手机文学作品,还可下载“手机电子文学书籍”进行阅读。真正带来手机文学大发展的是手机短信的开通,“短信文学”随之应运而生。受手机屏幕的囿限,短信文学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因为创作的即兴特征,显得轻松随意,幽默风趣,除了表达特定感情如爱情、友情外,短信文学的内容也包括幽默和逗趣,还有一大部分是诗歌。近年来,短信小说也宣告诞生,手机文学正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一些知名媒体经常举行手机文学大赛,如“E拇指文学大赛”等。随着手机文学的渐渐成长,“手机文联”成立,会员多达数万人。

二、手机文学的发展

2003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立即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这部小说最后不甚了了,但它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城外》仅是中国手机文学迅猛发展之前的一次试水。

自2005年10月起,“e 拇指文学”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手机文学网络研讨活动,其间组织了三次网上在线研讨,不少作家、学者、网络新锐——周国平、吴亮、于坚、伊沙、王晓渔、谢友顺、慕容雪村、春树、流氓燕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回贴高达几千个,在线浏览几十万人次。

2005年12月21日,由“e 拇指文学艺术网”主办、著名人文期刊《天涯》杂志社、著名网络社区“天涯社区”协办的首届手机文学研讨会在中国海口举行。众多作家学者、网络写手齐聚琼州,共同关注和探讨手机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现象,并就其现状及出路展开深入的讨论和研究。“e 拇指文学艺术网”的负责人介绍,自2004年起,三家共同举办了两届全球通信文学大赛后,手机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势力已从它最初的凌乱和随意慢慢聚合成长,开始显露出不可小觑的生命力。组织这样的大会,目的就在于聚集国内关注手机文学创作的同仁,为手机文学的发展和前景把脉下药,因此,手机文学的文化与传播价值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

国内首批为手机文学创作的签约作家中既有文坛名宿何立伟、刘齐、周晓枫、也包括近年来以创作悬疑小说崛起的新锐李西闽,而杨莉与林森则是从草根儿族中脱颖而出的两位年轻写手,前者来自厦门的公司职员,后者是海南大学的在读大学生,整体队伍多元而具有开放性。2006年初,这6位签约作家的作品陆续在e 拇指文学的网站(www.emz.com.cn)、短信、WAP各平台上与读者见面。除了上述六位作者外,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吸纳更多的作家和民间写手,以壮大手机文学的创作队伍。

中国是手机大国,是世界上使用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拇指家庭人数达到近3亿以上,手机正在成为继纸媒、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一种新的媒体。

在未来,手机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极具覆盖力的文学载体。让短信文学这种大众文体与手机这种大众工具发生文学关联,将催生出一种健康的、时尚的、年轻的新型文化——手机阅读文化。

纸媒阅读,作为流传已久的传统阅读方式,已经存在几千年;网络阅读,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今天,科技的进步把文学带入了手机无线领域,除了打电话、发短信,手机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传播。

三、手机文学的特点

“手机文联”的全称是“e拇指手机文学艺术虚拟联合会”,是“e拇指”的虚拟俱乐部会员团体,2005年8月成立。它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的虚拟的手机文联,会员来自全国各地喜好手机文学创作的发烧友,多为民间草根一族,他们聚集在e拇指平台,发表作品,建立个人文集,在线交流文友,欣赏并争鸣精品,是e拇指手机文学创作的基本队伍。成立近半年,就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足见主办方对手机文学创作前景的重视与迫切,因此,也是吸引媒体关注的热点。“手机文联”是中国移动手机文学创作“造星”的俱乐部,相信几年后,这些人中将会走出一批手机文学创作的高手。这里我们根据“手机文联”主要作家的一些言论和畅销作品,總结几个手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1.手机文学的大众化。随着影视的风靡,文学受到了冷遇,然而,手机文学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给奄奄一息的文学注入了一剂很新鲜的活力。这主要因为手机文学短小,满足了大众对现代媒介使用的心理需求。现在人们的生活紧张、压力大,比较喜欢阅读一些短小的东西来缓解自身的压力。这很便捷,如果读长篇的东西很浪费时间,现在用手机这种方式很节省时间。

首先是用户数量大,用途广泛。而且,受众文学的创作也是大众化的。只要你有感而发,你都可以写,所以它是一种很自由很随性的东西。手握一部手机,你便可以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发到哪儿。如此随意的创作形式,也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有了进行文学创作、发表的机会。”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创作和传播形式,“手机文学”创作随意、广泛,要警惕不健康文学作品的滋生。同时,对于新旧文化的碰撞、交融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2.手机文学的互动性。短信文学对手机族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它以人为本,让手机族获得文学的参与资格和发表权力,而且随时可以体验到健康的、亲切的而又便捷的、私有的公共文化感。如果能够借助技术升级,将短信文学或手机文学的佳作转换成为可以随时按条目下载的信息,或者是可以从网上下载的内容,从而扩展短信文学的使用价值。

从内容上来说,手机上传阅至少有共鸣,要做得比较通俗、时尚。大家虽然都认为时尚,但是关注的类别也会不太一样。有些人可能关注娱乐的东西,有些人可能关注情绪、观点,例如昨天的情人节或者母亲节就一定要结合大家的共同感受,大家有共鸣之后才能给你回应。

另外形式上还要有一些实时的互动,这也是手机本身的特点有实时性,有互动性。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东西应该有这种期待,我发了东西有人发表评论就会感到很高兴。我们运营商也有这个责任,做手机文学这样一个平台,到这儿来可以拿到我想需要的东西,比如节日发祝福类,或者时尚的话题,比较机智的表达。

3.手机文学的简洁性。手机文学有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现代生活中,手机载体比纸介载体更有利于抓住“读者”;值得当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学习的地方是,手机文学简洁、精到、幽默。手机文学传播的狭小平台要求其在追求语言优美的同时,必须讲求语言的精炼、新、快、时尚、短小、悬念、互动、快速,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最大的思想意义,否则就将被淘汰。

4.手机文学的幽默性。传播心理学认为,一种传播形态的存在体现为对当时社会人们心里的适应。手机文学犹如电视中的情景喜剧,在人们的闲暇之余,带来些许欢乐。比如,手机文学作家王豪鸣短信小品中的“笑林辞典”:

5.手机文学的思想性。手机文学一旦进入屏幕之后,只要移动起来,那是很严格的,有可能会移动得很远,移动千次、百次、上千万次,有可能移动一、两次就一动为动了,这是很严格的事情。所以,检验手机文学的好坏,主要看手机文学被浏览的次数。那么,老百姓欣赏手机文学,也会像欣赏其他媒介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不会忘记它的思想性的。

6.手机文学的艺术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为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存在的。古代有“诗言志”的说法,认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趣、意愿的。文学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显示着作者对生活现象的好恶,对所描写事物的褒贬,从而形成一种审美评价。但手机文学毕竟是手机传载,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顾此失彼。再加上手机作家写作常常属于“情之所至”,认为只要抓住“读者”就好,作品的格调、内涵都难以仔细考量。传统文学讲究语言的优美、精炼,表达作者对世界、人生甚至人类命运的终极与追问,从而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探求一条光明之路。这是由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推动了这些,文学就推动了其存在的意义,而这种使命是手机文学目前所不具备的。

四、手机文学的写作

1.短信诗歌的写作。以短信的形式发布在手机上的诗歌,即为“手机短信诗歌”。它既涵盖了通过短信发布的传统诗歌,又包括根据手机阅读的特点而专门制作的诗歌。短信诗歌的出现,能满足人们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这种文学形式是具有冲击力的,它使所有下载手机诗歌的人们有一种转发的冲动,从而形成一种规模化的阅读行为。(1)在短信诗歌里,你可以疏离世俗,回归自我;(2)在短信诗歌里,你可以融通社会,点缀人生;(3)在短信诗歌里,你可以吟咏爱情,恋海浪花;(4)在短信诗歌里,你可以寄情山水,享受自然

2.短信散文的写作。短信散文,主要通过手机发、接短信的方式传播,诉诸于接受者的视力;优点是有一定的随意性,缺点是要受设备和篇幅的限制。它主要有以下特点:(1)短信散文的普(下转第79页)(上接第75页)泛性;(2)短信散文的快捷性;(3)短信散文的交互性;(4)短信散文的宽容性;(5)短信散文的宣泄性

3.短信小说的写作。布洛赫说:“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这是一个同义反复的说法,即:小说就是使小说成为小说的东西。同时,手机小说的出现也是对忙碌年代读者阅读需要的满足。手机小说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中包括短信小说和彩信小说。短信的局限在于70个字,而彩信可以达到5000字。基于这种硬性限制,短信小说的作者不得不带着镣铐舞蹈。于是,短信小说更像是一种微型小说。而为了延续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包袱,不断以悬念等形式制造出可以吊起读者胃口的东西。同时,有限的字数对作者锻炼字句的功底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对于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城外》的作者千夫长表示非常看好。他说,网络文学曾让我们恐慌,它颠覆和摧毁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学神圣殿里的一些秩序,短信文学可以说是信息时代里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延续的是网络文学那种平民化、通俗化的写作传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短信小说的创作当中,通过彼此发短信,交换信息、诉说情感、调侃幽默,在拇指的“翩翩起舞”中迸发创作激情,展示心灵景观。

4.短信小品的寫作。短信小品,目前主要包括短信笑话,是手机交互传播过程中比较流行的文体,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圳作者王豪鸣的一部《魔鬼诗典》,让他成了魔鬼诗典第一人。前不久以36万元天价卖出长篇短信小品《同居宝贝》(又名《大宝小贝》),又使他成了短信小品第一人。近来,《同居宝贝》开始上线热订,并受到读者的追捧。他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涉足短信小品,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同居宝贝》第一稿。有人笑着跟我说,你小子聪明,别人做了短信小说第一人,你就去做短信小品第一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写了十年的微型幽默文学,现在想起来,好像都是在为写短信小品做准备。一个微型,一个幽默,这两个东西都是短信的构成要件,然后再看看赵本山等人演的小品套路,研究一下长篇短信的写作规律,一部《同居宝贝》就这样“炮制”出来了。”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短信文学应更进一步提倡文体的更新和开拓。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体裁和其他文体,都可以是短信文学角逐的赛场。对各种体裁字数的具体规定要以是否最有利于“新颖别致”、“机智有趣”而定。应该鼓励原创的、想象超群的,充满先锋性、流行性、娱乐性和互动性的作品脱颖而出。应该利用和张扬短信文学的幽默特点,既寓教于乐,又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幽默气质。诸如情趣、理趣、讽喻、交流、交友、文才、发表、表达、抒情、想象和夸张等元素和功能,都是短信文学的生命力和原动力之所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出版社编辑部)

猜你喜欢

拇指短信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绿拇指
道歉短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代发短信
有趣的拇偶
绿拇指
拇指甲中分以远缺损的修饰性修复
我与文学三十年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