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中: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向“大哲学”转型
2016-08-04
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在《人民日报》上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当代中国哲学既包括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也包括在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其他哲学形态。姚新中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各个二级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甚至相互排斥,导致二级学科过度专门化,不同学科之间知识难以贯通、思想陷于孤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都在寻求突破和创新,但一定程度上面临范式转换的“瓶颈制约”;中国哲学研究、西方哲学研究在寻求进一步交流融合之道,但缺乏开创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等等。
姚新中认为,当代中国的“大哲学”在于其理论层次的高度、理论底蕴的深度和理论视野的广度。当代中国“大哲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它自觉把当代中国的哲学问题放在世界哲学发展和哲学各学科互通的语境中来理解,提出和解答的问题既具有历史渊源又具有时代性;其次,它从世界视域和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回答问题,自觉摒弃“一叶障目”的狭隘眼界;再次,它不再把哲学当作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另类学科,而是将其作为渗透于其他学科并为之提供思维方式指导的方法论、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建构当代中国“大哲学”,首先要求我们突破制约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认识与实践障碍。具体来说,应着力实现三大突破,即突破哲学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隔阂、突破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藩篱。有破还须有立,善破还须善立。建构当代中国“大哲学”,应努力促进三大融合:第一,融合中西。中国哲学以综合性思维见长,注重生活实践;西方哲学则以分析性思维为主要特征,关注理性思维。当代哲学必须同时运用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以达到对规律的全面认识;必须同时关注理性思维与现实实践,不能排斥理性思维,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第二,融合中国性与世界性。当代中国哲学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当代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哲学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哲学必须面向世界,深度参与国际哲学活动,使自身具有世界性特征。建构当代中国“大哲学”,应在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世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