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反思大学错失优秀陆生
2016-08-04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尹彦
陆生赴台读书连日来又在岛内成为热门话题,引发这场讨论的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的一席“逆耳忠言”。郭位日前接受台媒专访时提到,在高等教育上,“台湾非常不国际化,心态比大陆还保守”,不想收好的陆生,“这太没出息了”。郭位的批评引发岛内舆论对高等教育的反思,不少大学校长呼吁取消对陆生的“三限六不”政策。
据台湾《联合报》3日报道,郭位接受该报专访称,台湾是相当不国际化的地方,大学很少有外国籍教授,大陆学生来台不能读“国立大学”(学士学位),如果一个人在大陆可以读北大、清华,来台湾却一定读不好的大学,“只有神经病才会来!”他质问:“台湾到底在怕什么?”郭位称,香港8所大学招的都是台湾的好学生,台湾却不想收大陆的好学生,这“太没出息了”。他批评称,台湾高教保守,只想找自己人,“如果总以为人家来是来抢工作,怎么会让人认为你重视人才?”郭位表示,教育投资应重质不重量,台大一年经费只有150亿元新台币,大陆的北大、清华有137亿元人民币(约合新台币660亿元),有三四个教授有夺诺贝尔奖的呼声,“台大有吗?”郭位说,台湾外籍教授非常少,经费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心件”(软件、硬件之外的心态)不够国际化,这会让台湾高教愈来愈没有竞争力。
郭位的话,可以从一些台湾优秀青年的选择中得到印证。陈世祈从台湾“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至今。为何不留在台湾发展?陈世祈对《联合报》称,年轻博士回台湾没出路,台湾用高薪外聘人才被讥讽为“肥猫”,这种“锁国”心态如同宣告“不欢迎外来人才到台湾”。
台湾大学近年世界排名不断下滑。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5月公布2016全球声誉最佳大学排行榜,台湾大学排名连续第3年下滑,今年跌到第81到90名区间。而大陆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第18名和第21名。岛内舆论认为,这与台湾大学国际化程度不足有关。《环球时报》记者分别查询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2015年的统计数据,其中台大外籍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为5.9%,明显低于北大8.3%的外国留学生比例。
台“教育部长”潘文忠7月12日针对“两岸教育交流趋缓之应对”赴“立院”做项目报告。他证实,2016学年度陆生录取人数与去年相比,减少203人。《旺报》称,陆生学士班发榜时,恰好刚发生导弹误射事件。“大学会不会念不完?”“能不能拿到毕业证书?”一枚误射坠入澎湖海域的导弹,碎片宛若化成陆生家长的一连串问号。
民进党“立委”吴思瑶认为,台湾高教“日月潭化”影响竞争力,也就是私校招收大量短期游学陆生,“来一个赚一个”,就好像是陆客来台观光的日月潭一条龙游程。吴思瑶说,最令人担忧的是,台湾对陆生逐渐失去吸引力,根据大陆调查,2014年,陆生人数最高的留学国前六名为美、澳、加、日、英、韩。
“恐外、恐中,恐到最后,台湾的未来恐怕就在自我保护的大伞下持续地被边缘化。”《联合报》3日评论称,台湾总是将陆生跟大陆政权画上等号,设下的不合理门槛更是不胜枚举。小至提出10万元人民币的财力证明,远高于向一般外籍生提出的10万元新台币财力证明。大至“三限六不”政策,限制采认高等学校学历、限制来台陆生总量、限制学历采认领域;不涉及加分优待、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及专技考试。就连陆生纳入健保这种涉及人道的基本权益,都因绿营反对,迄今尚未修法通过。政策上毫不掩饰的歧视与剥夺,是陆生心中的痛。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表示,台湾在意识形态上对陆生不太欢迎,“三限六不”不拿掉,大陆的好学生可去国外名校,何必要来台湾。东吴大学校长潘维大称,东吴招的陆生平均成绩都高于台生,各系前三名都是陆生,对台生是一种“正向刺激”。他主张,“三限六不”应全部解禁。台“教育部”2014年开放“国立大学”招收学士班陆生学位生,但每校仅有5个名额。台湾交通大学副校长陈信宏直言,不是“国立大学”不想收优秀陆生,而是现行政策让学校没办法招到好学生。
据《联合晚报》3日报道,现在为了配合当局的新南向政策,包括台大等多所大学铆足劲到东南亚招生。对此,岛内媒体人王彩鹂认为,换了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充满变数,陆生揣测台湾社会将变得较不友善,赴台读书的动机减少。现在端出南向招生政策,但大学双语教学环境准备好了吗?有打算祭出高额奖学金,吸引顶尖的东南亚学生来台就读吗?还是只想填补招生缺口?若只倾力于一个南向的方位,台湾会变成国际上独一无二的“怪咖”。▲